一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44157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该装置,包括蚊虫收集装置、“n”型通风管道、蚊虫诱捕装置和抽风装置;蚊虫诱捕装置包括“喇叭”状采集口和排气管;网状蚊虫采集袋的上部与“n”型通风管道一端连通连接,“n”型通风管道的另一端与“喇叭”状采集口小口径端连通连接,排气管穿过“n”型通风管道的管壁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伸出,使排气管的出气口位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下方;抽风装置设于所述“n”型通风管道内部。该装置可以在捕获装置的蚊虫吸入口附近更容易形成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团,便于蚊虫在蚊虫吸入口附近飞舞,同时也增大了蚊虫被捕获的有效范围,加大了被捕获的机会,克服了目前蚊虫捕获装置捕获效率低的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主要是诱蚊灯,它由灯盖、灯泡、灯体(包括风扇)、集蚊 盒和电源5部分组成,整体的诱蚊灯组成是上下结构,灯泡发出的光将蚊虫引诱至灯体附 近,蚊虫在灯盖下方和灯体之间飞舞时,被风扇从上向下吸入灯体内,进入集蚊盒。此种结 构因为灯盖下方和灯体之间的空间很小,有效采捕飞舞蚊虫的空间很小,因此,捕获效率很 低。 除了上述利用光源引诱捕获蚊虫的装置,目前还有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捕获蚊虫的 装置,如图1所示,目前这种装置捕获部分也是上下结构组成,一般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采集 盖3'(采集盖的下部带有二氧化碳排气口2')、抽风装置7'(包括采集筒)、采集袋8' 和蚊虫储存器9' ;二氧化碳进气口4'设于采集盖顶部,使输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由采集 盖的下方散出;采集盖下部留有空隙,使采集筒与外部空间连通;蚊虫被二氧化碳引诱到 采集盖下部时,从该空隙通过风扇被抽入采集袋8'中。该装置的缺点是大量的二氧化碳 被直接抽到采集袋8'中,从采集袋的空隙散出,而灯盖下方附近空间二氧化碳不能形成气 团,蚊虫不易被引诱到灯盖下方,也就不容易被捕获,实际应用中,大部分蚊虫聚集在采集 袋周围,只有一部分蚊虫被弓I诱到灯盖下部被捕获。该装置对蚊虫的捕获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蚊虫捕获装置结构不合理、捕获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对诱 蚊灯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蚊虫自动捕获装置。该新型高效蚊虫捕 获装置的结构改为左右结构,蚊虫从一侧的下方通过风扇吸入,这样大大扩大了蚊虫在有 效捕获范围内飞舞的空间,加大了被捕获的机会。 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蚊虫捕获装置,包括蚊虫收集装置、"n"型通风管道5和 蚊虫诱捕装置和抽风装置7 ; 所述蚊虫收集装置由自上而下依次连通连接的网状蚊虫采集袋8、蚊虫收集筒9、 透气网10、底座11组成; 所述蚊虫诱捕装置包括"喇叭"状采集口 3和二氧化碳排气管2。 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的上部与"n"型通风管道5的一端连通连接,"n"型通风管道5的另 一端与"喇叭"状采集口小口径端连通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排气管2穿过"n "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伸出,使排气管的出气口位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 所述抽风装置设于所述"n"型通风管道5内部,所述抽风装置的安装方向,使在所述抽风装置开启时,空气从"喇叭"状采集口向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处流动。 所述"n"型通风管道5上还设有吊环6。 所述蚊虫诱捕装置还包括吸引蚊虫的光源l,所述光源1设于"喇叭"状采集口大 口径端。该光源使通过二氧化碳吸引靠近"喇叭"状采集口大口径端的蚊虫,更进一步被光 源和二氧化碳引诱。 本技术的新型高效蚊虫捕获装置,主体呈"n"型弯管状,整个装置的诱捕装置 和收集装置呈左右结构,分别与"n"型弯管的两臂连接,使诱捕装置的吸蚊口和收集装置 的距离较近,通入引诱蚊虫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可以在捕获装置的蚊虫吸入口附近更容易 形成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团,引诱蚊虫在蚊虫吸入口附近飞舞,加大了被捕获的机会,另 外,部分被吸入"n"型弯管的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网状蚊虫采集袋8释放到蚊虫吸入口附 近,进一步增大了蚊虫吸入口附近二氧化碳气团的浓度,更加提高了蚊虫捕获率,克服了目 前蚊虫捕获装置捕获效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证明,本技术的蚊虫捕获装置比目前常 规使用的诱蛟灯提高蚊虫捕获率6倍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目前蚊虫捕获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蚊虫捕获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蚊虫捕获装置,它包括蚊虫收集装置、"n"型通风管道5 和蚊虫诱捕装置和抽风装置7 ; 蚊虫收集装置由自上而下依次连通连接的网状蚊虫采集袋8、蚊虫收集筒9、透气 网IO和底座11组成。 蚊虫诱捕装置由"喇叭"状采集口 3、二氧化碳排气管2和引诱蚊虫的光源1组成。 二氧化碳排气管2穿过"n"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的中心伸 出,使排气管出气口位于"喇叭"状采集口大口径端的中心部位下方,二氧化碳入口 4位于 "n"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上或者管壁外侧,以便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引诱蚊虫的光源1设于 "喇叭"状采集口 3的大口径端,设于接近排气管出气口的部位。 网状蛟虫采集袋8的上部,通过一松紧带系在"n"型通风管道5的一端,使网状蛟 虫采集袋8与"n"型通风管道5的一端连通连接,"n"型通风管道5的另一端与"喇叭"状 采集口小口径端连通连接,抽风装置设于所述"n"型通风管道5内部。所述抽风装置的安 装方向,使在所述抽风装置开启时,空气从"喇叭"状采集口向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处流 动。网状蛟虫采集袋8的网孔大小应该能透气顺畅,并且使蛟虫无法通过。 上述装置,采用网状蚊虫采集袋8不但排风通畅,不降低风扇的吸风力,而且网状 蚊虫采集袋8上端有一圈松紧带,与"n"型通风管道5连接时方便,套上即可,更换收集装 置是蚊虫也不易外逃。采用透气网IO也是为了减少排风的阻力。"n"型通风管道5上还设 有吊环6,吊环可方便将整个蚊虫捕获装置悬挂。 上述结构中,蚊虫诱捕装置利用排气管2通入二氧化碳,从排气管2的出气口中排 出二氧化碳和吸引蚊虫的光源将蚊虫引诱到"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下方,由于"喇叭" 状采集口与"n"型通风管道5以及蚊虫诱捕装置连通,通过抽风装置的作用,将引诱到"喇 叭"状采集口大口径端附近的蚊虫吸入到"n"型通风管道5中,进一步抽入上述蚊虫收集装置中。 虽然,此过程中, 一部分二氧化碳由于抽风装置的作用也进入蛟虫收集装置中,并 从网状蛟虫采集袋8和透气网10排出,但是由于"n"型通风管道5的特殊结构,使"喇叭" 状采集口与蚊虫收集装置位置接近,从而使网状蚊虫采集袋8和透气网10排出的二氧化碳 依然散布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附近,保持了此处的高二氧化碳浓度,减少了二氧 化碳的浪费,因而使更多的蚊虫全被吸引在蚊虫诱捕装置附近,提高了蚊虫诱集的效率。 采集口 3设计成"喇叭"状可增加对蚊虫诱捕的空间,提高采集效率。 上述蚊虫收集装置的设计中,网状蚊虫采集袋8可以方便将蚊虫收集装置随时从 "n"型通风管道5上摘下并扎口 ,防止收集的蚊虫逃逸;采用透气网10,使排气更加畅通。 底座11方便蚊虫收集装置放置。 本技术的技术人曾将本技术的蚊虫捕获装置与图1所述的蚊虫捕 获装置在广东进行了现场应用对比试验,图1所述的蚊虫捕获装置1小时捕获蚊虫144只, 而新型蚊虫捕获装置1小时捕获蚊虫904只,捕蚊效果明显提高。实验数据为重复5次的 平均值。权利要求一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包括蚊虫收集装置、“n”型通风管道(5)和蚊虫诱捕装置和抽风装置(7);所述蚊虫收集装置由自上而下依次连通连接的网状蚊虫采集袋(8)、蚊虫收集筒(9)、透气网(10)、底座(11)组成;所述蚊虫诱捕装置包括“喇叭”状采集口(3)和二氧化碳排气管(2);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的上部与“n”型通风管道(5)的一端连通连接,“n”型通风管道(5)的另一端与“喇叭”状采集口小口径端连通连接,所述排气管(2)穿过“n”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伸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包括蚊虫收集装置、“n”型通风管道(5)和蚊虫诱捕装置和抽风装置(7);所述蚊虫收集装置由自上而下依次连通连接的网状蚊虫采集袋(8)、蚊虫收集筒(9)、透气网(10)、底座(11)组成;所述蚊虫诱捕装置包括“喇叭”状采集口(3)和二氧化碳排气管(2);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的上部与“n”型通风管道(5)的一端连通连接,“n”型通风管道(5)的另一端与“喇叭”状采集口小口径端连通连接,所述排气管(2)穿过“n”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伸出,使排气管的出气口位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下方;所述抽风装置设于所述“n”型通风管道(5)内部,所述抽风装置的安装方向,使在所述抽风装置开启时,空气从“喇叭”状采集口向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处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彤言董言德李春晓刘美德郭晓霞汪中明张映梅邢丹石新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