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方法和装置,在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是按照图元的建立时间进行渲染和绘制,这样,即使对背景图元进行放大其z值大于另一图元,但由于背景图元的建立时间早于该图元,因此绘制时仍需要将背景图元中与另一图元重叠的部分裁剪掉,从而保留了原始的图元叠加顺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
,特别是涉及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三维图形的表示如图1所示,在空间任取一点O,过O作互相垂直的三直线x、y、z,称O为原点,则构成空间坐标系。右边是x轴正方向,上面是y轴正方向,垂直于屏幕指向屏幕外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深度缓冲是在三维图形中处理图像深度坐标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在硬件中完成,但也可以在软件中完成。深度缓冲是可见性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而可见性问题是确定渲染场景中哪部分可见、哪部分不可见的问题。当三维图形卡渲染物体的时候,每一个所生成的像素的深度(即z坐标)就保存在一个缓冲区中。这个缓冲区叫做z缓冲区或者深度缓冲区,这个缓冲区通常组织成一个保存每个屏幕像素深度的x-y二维数组。如果场景中的另外一个物体也在同一个像素生成渲染结果,那么图形处理卡就会比较二者的深度,并且保留距离观察者较近的物体。然后这个所保留的物体点深度保存到深度缓冲区中。最后,图形卡就可以根据深度缓冲区正确地生成通常的深度感知效果:较近的物体遮挡较远的物体。这个过程叫做z消隐。在渲染过程中,z消隐是根据深度信息对像素的早期剔除。当渲染隐藏表面所需要的计算量很大的时候,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处理性能。z消隐是深度缓冲的一个直接结果,在这种方法中每个待定像素的深度都要与相同位置的现存像素的深度进行比较。举例说明,参照图2.1,表示国旗的图片(简称国旗图)和FIFA图叠加在一起,其中FIFA图作为背景图,其缓冲深度即z值小于国旗图的缓冲深度,由于较近的物体遮挡较远的物体,因此在渲染过程中FIFA图的部分图像被裁剪掉,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图如图2.1所示,即FIFA图的部分图像被国旗图遮挡而不显示。这个过程即为上述的z消隐。这种通过z消隐来呈现背景图像的方法是按照像素的深度排序(即空间顺序)来显示的,由此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如果仅对背景图片FIFA图进行放大操作,国旗图保持不变,而且放大后的背景图片FIFA图的z值大于国旗图的z值,则呈现效果会如图2.2所示,国旗图的部分图像被裁剪掉。这样,国旗图和FIFA图就改变了原始的叠加次序,这一点是用户不希望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方法,包括:读取预置的列表,该列表对多个图元按照建立时间进行了排序;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根据所述列表中各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确定是否对该背-->景图元进行裁剪;对渲染后的背景图元进行呈现。其中,读取预置的列表之前,还包括:建立包含背景图元在内的多个图元,针对每个图元,包括以下步骤:新建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初始化所述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将各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都设置为FALSE。其中,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还包括:将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添加到相应图元;读取该背景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如果都为FALSE,则渲染时关闭深度缓冲,使深度值对渲染无效。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背景图元进行放大操作;然后对所述背景图元重新进行渲染时,根据该背景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关闭深度缓冲,根据列表中各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确定是否对该背景图元进行裁剪。其中,对所述背景图元进行放大操作后,该背景图元的深度值增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装置,包括:读取单元,用于读取预置的列表,该列表对多个图元按照建立时间进行了排序;渲染单元,用于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根据所述列表中各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确定是否对该背景图元进行裁剪;呈现单元,用于对渲染后的背景图元进行呈现。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图元建立单元,用于建立包含背景图元在内的多个图元,针对每个图元,包括:属性建立子单元,用于新建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初始化子单元,用于初始化所述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并将各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都设置为FALSE。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添加单元,用于将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添加到相应图元;则所述渲染单元还用于读取该背景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如果都为FALSE,则渲染时关闭深度缓冲,使深度值对渲染无效。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放大操作单元,用于对所述背景图元进行放大操作;然后调用渲染单元对所述背景图元重新进行渲染时,根据该背景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关闭深度缓冲,根据列表中各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确定是否对该背景图元进行裁剪。其中,所述放大操作单元对所述背景图元进行放大操作后,该背景图元的深度值增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是按照图元的建立时间进行渲染和绘制,这样,即-->使对背景图元进行放大其z值大于另一图元,但由于背景图元的建立时间早于该图元,因此绘制时仍需要将背景图元中与另一图元重叠的部分裁剪掉,从而保留了原始的图元叠加顺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三维图形的坐标系示意图;图2.1是现有技术中图像叠加的效果图;图2.2是现有技术中背景图被放大后的效果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建立图元的方法流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呈现图元的方法流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放大背景图元后的呈现流程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放大效果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所述图元的呈现装置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元是一套软件或者系统能操控的基本单位,一根线、一个矩形、一幅截图等都是图元,图元的组合体也是图元,分别为简单图元和复杂图元。本专利技术所指图元包括所述的简单图元和复杂图元。本专利技术是按照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对图元进行渲染绘制。下面对图元的建立、图元的渲染呈现、图元的放大操作过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建立图元的方法流程图。本专利技术中,每个图元会有很多属性,其中有两个属性是Z_Order(深度排序属性)和专家模式属性,用于实现图元按时间顺序绘制的效果。其中,Z_Order属性定义了相同像素位置的深度排序,专家模式属性定义了渲染模式、绘制模式、绘制线宽、光照属性、DepthTest属性、RGB以及Alpha属性、Backface culling属性、ZBuffer属性等。对于任一图元A,其建立过程如下:步骤301,建立图元A时,新建Z_Order属性和专家模式属性;步骤302,对Z_Order和专家模式属性进行初始化;步骤303,关闭Z_Order属性中Z_Order选项,即置为FALSE;同时关闭专家模式属性中的DepthTest选项(即z轴属性),即置为FALSE。参照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呈现图元的方法流程图。步骤401,把新建的两属性添加到图元上,并进行渲染;渲染和绘制的过程中会判断图元上的Z_Order选项和DepthTest选项,如果都为FALSE,则渲染时关闭深度缓冲,使深度值对渲染无效。其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两种添加方式:一种是直接添加到相应图元上,这时控制被添加图元的z轴属性;另一种是直接添加到一个场景上,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取预置的列表,该列表对多个图元按照建立时间进行了排序;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根据所述列表中各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确定是否对该背景图元进行裁剪;对渲染后的背景图元进行呈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取预置的列表,该列表对多个图元按照建立时间进行了排序;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根据所述列表中各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确定是否对该背景图元进行裁剪;对渲染后的背景图元进行呈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读取预置的列表之前,还包括:建立包含背景图元在内的多个图元,针对每个图元,包括以下步骤:新建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初始化所述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将各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都设置为FALSE。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背景图元进行渲染时,还包括:将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添加到相应图元;读取该背景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如果都为FALSE,则渲染时关闭深度缓冲,使深度值对渲染无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背景图元进行放大操作;然后对所述背景图元重新进行渲染时,根据该背景图元的深度缓冲控制属性和深度排序属性关闭深度缓冲,根据列表中各图元建立的时间顺序确定是否对该背景图元进行裁剪。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背景图元进行放大操作后,该背景图元的深度值增大。6.一种背景图像的呈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取单元,用于读取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健,郑培枫,吕精华,沈季,
申请(专利权)人: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