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1169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夹持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前述主体部的弹性臂。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第一阶的厚度小于第二阶的厚度,当电连接器端子被压缩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阶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臂干涉而使弹性臂受到过大应力,而避免造成弹性臂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夹持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第7025602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上、下导电端子在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之弹力。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上、下导电端子以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呈管状结构且两端口较窄,防止上、下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但是,该电连接器端子结构较为复杂,制造困难,且上、下端子配合之镂空区域会有测试接触之风险,影响电连接器端子正常之电性连接功能。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电连接器端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且第一阶的厚度小于第二阶的厚度。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臂,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通过第二导电端子直接夹持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可避免第二导电端子从第一导电端子上脱落。另外,因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阶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臂干涉而使弹性臂受到过大应力而造成弹性臂断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端子压缩后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分解图图4是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位于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第二导电端子夹持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二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其所揭示为符合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端子1,其用于将芯-->片模块(未图标)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标)。该电连接器端子1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设有弹性臂33的第二导电端子3、以及设置于两导电端子2、3外围的弹性件4。第一导电端子2包括与印刷电路板(未图标)相连接的对接部21、位于对接部21顶端且向两侧垂直凸伸设置的第一限位部22以及垂直于第一限位部22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23。前述第一限位部22用来限定弹性件4。前述主体部23顶端的两侧各对称凸伸设置有一对阻挡部24。两阻挡部24之间分别形成有位于前述主体部23纵向两侧的导引槽25。前述导引槽25既可引导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上下滑动,又可提供第二导电端子3的横向限位功能,防止第二导电端子3上下滑动时发生横向偏移,使得该电连接器端子1上下沿直线运动,由此实现该电连接器端子1的稳定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设有第一阶231、第二阶232以及位于第一阶231与第二阶232之间的倾斜的导接面233,第一阶231厚度小于第二阶232厚度。当电连接器端子1被压缩时,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从夹持主体部23的第一阶231移动进而夹持第二阶232。第二导电端子3设有可与芯片模块(未图标)连接的导接部31。前述导接部31底端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31的第二限位部32,用来限定弹性件4。前述弹性臂33垂直于第一限位部32向下延伸设置,且弹性臂33为一对平行对称设置,两弹性臂33之间形成用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2的收容槽333。两弹性臂33之底端向内凸伸设有一对卡勾334。该等卡勾334设有倾斜的导引面3341,以便于将第二导电端子3导引配合第一导电端子2。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包括上部331、自上部331延伸的下部332,上部331之厚度大于下部332的厚度。前述卡勾334设于下部332底端且向收容槽333凸伸。所述弹性件4为弹簧,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的外围。该弹性件4的两端通过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第二限位部32之间而固定。前述弹性件4被抵压后发生伸缩变形而上下运动。组装时,先将弹性件4套设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的外围,然后将第二导电端子3插入弹性件4内并使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收容在第一导电端子2的导引槽25中。此时,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与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阶231轻微接触或者无接触。然后将第二导电端子3向下移动,此时,所述弹性臂33沿导引槽25向下滑动,所述卡勾234滑过导接面233并最终紧密夹持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二阶232,从而实现两导电端子之稳定连接。前述弹性件4则被限制在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限位部22和第一导电端子3的第二限位部32之间,用来提供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上下运动的弹力。电连接器端子1组装好后,第一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1可抵接在印刷电路板(未图标)上,第二导电端子3的对接部31与芯片模块(未图标)连接,此时即实现了电连接器端子1的电性导通功能。电连接器端子1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呈十字交叉状配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之电连接器端子1具有以下特点:第二导电端子3直接夹持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可避免第二导电端子3从第一导电端子2上脱落。另外,因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阶231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干涉而使弹性臂33受到过大应力,而造成弹性臂33断裂。-->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专利技术说明书而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与第一导电端子夹持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臂,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第一阶厚度小于第二阶厚度,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与第一导电端子夹持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臂,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第一阶厚度小于第二阶厚度,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一阶与第二阶之间的倾斜的导接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平行间隔设置,两弹性臂之间形成供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上下滑动的收容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包括一上部、自上部延伸的下部、以及设于下部底端且向前述收容槽凸伸的卡勾,上部的厚度大于下部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甫陈克豪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