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鳢人工繁殖方法及其孵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1012 阅读:5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沙塘鳢人工繁殖方法及其孵化装置,其人工繁殖方法包括亲鱼选育、产卵受精、孵化和鱼苗培育各步骤,亲鱼择优强化培育后,采用温度调控、流水刺激等方法促进亲鱼群体同步产卵和受精,然后将附着有受精卵的瓦片消毒后放置在专门设计的孵化装置中孵化,孵化后的鱼苗幼体收集到鱼苗专用水泥池中精心培育;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人工孵化装置是一长方体孵化槽,它设置有遮光板、增氧循环水泵、水位、水流、水量控制机构,操作管理方便,占用空间小,易于转移搬运。本发明专利技术整套技术是在室内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操作方便、规范、稳定可靠,不受外界自然环境影响,能确保苗种的稳定生产,较好地解决了沙塘鳢苗种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鱼类养殖
,特别是涉及沙塘鳢的人工繁殖方法及其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沙塘鳢(Odonbutis obscurus)又名沙鳢,地方名乌草包,草婆鱼、土布鱼,隶属鲈形目、塘鳢科、沙塘鳢属,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该鱼属底栖小型肉食性经济鱼类,肉嫩刺少、含肉率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其鲜肉含蛋白质18.39%、脂肪0.98%,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鱼类,在江、浙、沪、闽一带被视为名贵鱼类,堪称“江南名菜”,深受人们喜爱。沙塘鳢个体较小,且天然产量不高,目前,由于该鱼人工繁殖技术未突破,商品鱼还是依赖于捕捞野生资源,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剧导致商品鱼规格不断降低,资源量下降,严重破坏了野生资源的种群结构、减少繁殖群体的绝对数量。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对沙塘鳢的需求量增加,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扬,并且该鱼的市场供给时间主要集中在性成熟生殖期,难以做到均衡上市,这也成为破坏资源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苗种规模化生产,解决苗种匮乏问题是进行人工增养殖、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与普通鲤科鱼类相比,沙塘鳢有其独特的繁殖习性,在自然界每年的3-4月份是其繁殖期,繁殖期早;具有自然巢窝式产卵、雄鱼守护孵卵的习性。据公开报道,近几年,有个别单位曾对沙塘鳢进行了自然水温人工繁殖小试,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自然水温孵化方式,这一方法容易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水温变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无法得到雄鱼的自然守护,受精卵易发霉死亡,因而不能形成批量和稳定的苗种生产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沙塘鳢稳定、批量地繁育提供一种全人工控制的方法及其孵化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沙塘鳢人工繁殖方法,它包括亲鱼选育,产卵授精,孵化和鱼苗培育各步骤(1)、亲鱼选育a.亲鱼强化培育,在4-5月份,选好鱼种进行专池人工管理养殖,到翌年的2-3月份开始投喂鲜活精饲料强化营养,同时经常注换新鲜水,促进鱼种性腺发育成熟;b.亲鱼的选择与配组,在每年的3月20日-4月20日间,择期通过解剖测定和肉眼观察及触摸的方法,挑选性腺发育成熟、体表正常、无鳞片脱落的二龄鱼作亲本,将挑选好的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放入经严格消毒后的室内水泥池中,池底放置一些用拱形瓦片捆扎成的 形鱼巢,既作亲鱼栖息,又作亲鱼产卵附着用;(2)、诱导同步产卵和受精亲鱼在上述水泥池中经一周时间的消毒暂养,进入人工诱导产卵阶段,采用投喂鲜活饲料、强化营养,温度调控,流水刺激来促进亲鱼集中同步产卵和自然受精,雌亲鱼排出的卵附着在 形鱼巢的瓦片内壁,雄亲鱼即对其进行授精而成受精卵;(3)、人工孵化a.将附着有受精卵的瓦片用漂白粉或过氧化氢药液进行消毒,并剔除死卵后再放回水泥池中;b.待受精卵发育颜色呈褐色时,将瓦片逐个移入人工孵化槽中,瓦片以 形式放置,控制孵化槽的水温为25-26℃,PH值为7.3-7.8,溶氧量≥5mg/l,通过孵化槽的水流量为150l/h,水流速度10-12m/min,孵化槽的光照度40-600lx,约经480小时后受精卵开始破膜出苗;(4)、鱼苗培育待沙塘鳢幼体的卵黄囊基本消失后,把孵化槽中的沙塘鳢幼体收集到鱼苗培育水泥池中,控制水位60cm,水温为23-24℃,水溶氧量≥5mg/l,按1000尾/m3布苗,前十天投喂轮虫,后十多天投喂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生物作饵料,经过二十多天,鱼苗可长成2-3cm的商品鱼苗。用于上述沙塘鳢人工繁殖方法的孵化装置,它具有长方体槽体,该长方槽体的纵向一端安装有进水管,槽体纵向另一端底面上开设有排放口,排放口向下连接有带阀门的排放接管,槽底上还设有垂直贯通槽底板的溢水管,溢水管上端连接有伸缩管,槽体内侧壁上安装有增氧循环水泵,槽体上口安装有活动遮光板,槽底面上均匀放置受精卵附着瓦片。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1)、亲鱼进行产前强化培育,使其性腺发育相对整齐。(2)、采取温度调控、流水刺激等方法,促进亲鱼群体同步产卵和受精,有效地提高了亲鱼群体同步产卵率和受精率。(3)、采用全人工控制水质和温度进行受精卵孵化、人工守护、剔除死卵等措施,结合药物消毒,有效防止受精卵的霉烂死亡,显著提高了孵化率。(4)、孵化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对水质、水温、水流量、流速和光照度等孵化条件的调控方便,从而明显减少了孵化过程的死卵数,且装置整体占用空间小,易于转移搬运。(5)、整套技术在室内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操作方便可靠,能确保苗种的稳定生产,较好地解决了沙塘鳢苗种的规模化生产难题,本专利技术技术的沙塘鳢孵化率达85%,鱼苗成活率达80%。附图说明附图为本专利技术的孵化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沙塘鳢人工繁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亲鱼选育a.亲鱼强化培育,在4-5月份,经人工繁殖获得的鱼种,每亩放养3000-5000尾,进行人工养殖,到翌年的2-3月进行人工强化培育。主要以适当肥水培养浮游生物,投喂淡水青虾虾苗或小虾、常规鱼苗、鱼种,并经常注换新鲜水,促进性腺发育、成熟。b.催产亲鱼的选择和配组,根据沙塘鳢的自然繁殖时间,在3月底至4月上旬,进行亲鱼挑选,主要通过解剖观察和触摸的方法,亲鱼要求2冬龄以上,体形正常,无病无伤,规格75克/尾以上,成熟度好的雌鱼腹部膨大,仰腹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倒立有卵巢流动现象,手摸腹部有松软弹性的感觉。雄鱼腹部不膨大,生殖突长而尖,呈桃红色。按照自然产卵自然受精方法,雌雄亲鱼按1∶1配组。c.亲鱼暂养,催产前亲鱼暂养在室内水泥池中,每只池面积10-20m2,并且经过严格消毒。并模仿沙塘鳢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水泥池底按亲鱼放养数量设置一定比例的鱼巢。鱼巢是用民房的瓦片以 形状横躺池底,既作亲鱼栖息,又作以后排卵附着。按照雌雄配比1∶1,每只池放养雌鱼100尾、雄鱼100尾,池底铺设100个以 形状瓦片鱼巢。(2)、诱导同步产卵和受精在3月底、4月上旬,气温不稳定,水温变化幅度较大。为了保证沙塘鳢胚胎的正常发育,我们采用了室内全程控温技术。当水温低于24℃时,逐步升温诱导产卵,升温梯度为1℃/日,直至使水温稳定在24℃。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PH在7.3-7.8之间;并用30m/min的流水刺激亲鱼,每天观察亲鱼排卵情况,发现个别鱼产卵后,将流水流速调为15-20m/min,以免影响亲鱼体能消耗和受精卵的自然粘附。(3)、人工孵化亲鱼排卵并在体外完成授精后,受精卵附着在鱼巢 的瓦片内侧。由于受精卵粘性较强,且附在瓦片上比较密集,重叠现象严重,因此,受精卵容易霉烂,为了防止霉烂漫延影响到周边健康卵,排卵后应取出粘附有受精卵的瓦片用1ppm浓度的漂白粉药液浸泡消毒10分钟,或者用400ppm浓度的过氧化氢浸泡30分钟。同时结合人工剔除死卵后再放回产卵池。待受精卵发育颜色呈褐色时,将瓦片逐个移入孵化槽中孵化,瓦片以 形式放置。在孵化槽孵化过程中,采用全人工控制各项指标水溶氧量≥5mg/l、PH7.3-7.8、孵化槽流水量150l/h、流速10-12m/min、水温25-26℃。通过循环流水可以使受精卵间的腐烂碎质脱落到槽底。刚刚孵出一小部分鱼苗时,将遮光板移至光线强或直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沙塘鳢人工繁殖方法,包括亲鱼选育,产卵受精,孵化和鱼苗培育各步骤:    (1)、亲鱼选育    a.亲鱼强化培育,在4-5月份,选好鱼种进行专池人工管理养殖,到翌年的2-3月份开始投喂鲜活精饲料强化营养,同时经常注换新鲜水,促进鱼种性腺发育成熟;    b.亲鱼的选择与配组,在每年的3月20日-4月20日间,择期通过解剖测定和肉眼观察及触摸的方法,挑选性腺发育成熟、体表正常、无鳞片脱落的二龄鱼作亲本,将挑选好的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放入经严格消毒后的室内水泥池中,池底放置一些用拱形瓦片捆扎成的“*”形鱼巢,既作亲鱼栖息,又作亲鱼产卵附着用;    (2)、诱导同步产卵和受精    亲鱼在上述水泥池中经一周时间的消毒暂养,进入人工诱导产卵阶段,采用投喂鲜活饲料、强化营养,温度调控,流水刺激来促进亲鱼集中同步产卵和自然受精,雌亲鱼排出的卵附着在“*”形鱼巢的瓦片内壁,雄亲鱼即对其进行授精而成受精卵;    (3)、人工孵化    a.将附着有受精卵的瓦片用漂白粉或过氧化氢药液进行消毒,并剔除死卵后再放回水泥池中;    b.待受精卵发育颜色呈褐色时,将瓦片逐个移入人工孵化槽中,瓦片以“*”形式放置,控制孵化槽的水温为25-26℃,PH值为7.3-7.8,溶氧量≥5mg/l,通过孵化槽的水流量为150l/h,水流速度10-12m/min,孵化槽的光照度40-600lx,约经480小时后受精卵开始破膜出苗;    (4)、鱼苗培育    待沙塘鳢幼体的卵黄囊基本消失后,把孵化槽中的沙塘鳢幼体收集到鱼苗培育水泥池中,控制水位60cm,水温为23-24℃,水溶氧量≥5mg/l,按1000尾/m↑[3]布苗,前十天投喂轮虫,后十多天投喂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生物作饵料,经过二十多天,鱼苗可长成2-3cm的商品鱼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志敏宓国强陈立侨黄鲜明周志明朱俊杰贾永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