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金辉专利>正文

钻尾螺丝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5266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钻尾螺丝结构改良,包含:一头部,一连接头部的杆部,杆部表面设有螺牙部,一设于杆部相对于头部另一端的钻尾部,钻尾部末端具有分别位于杆部中心点两侧的一第一刃部及一第二刃部,第一刃部及第二刃部分别设有一延伸至螺牙部的第一导屑槽及一第二导屑槽,一延伸自该第一导屑槽的第三导屑槽,且第三导屑槽与第一导屑槽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三导屑槽与第一导屑槽的夹角可提升钻尾螺丝的断屑能力,使钻尾螺丝的钻尾部更易于排屑而可更省力及更有效率地螺入工件中。(*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钻尾螺丝结构改良,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增强螺丝导屑、断屑及排屑能力的钻尾螺丝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一些工件的组合上,时常无法预先攻钻出螺孔再上螺丝,如天花板的浪 板、铝门铝窗的固定装设等施工场合中,都必需使用到自攻钻尾螺丝一次锁紧工件。 一般常 见的自攻钻尾螺丝l(如图l所示)的构造,其螺丝的头部具有多种不同规格,以因应不同 使用场所,如六角头柱加垫圈,其螺丝尖端设一段适当长度的钻部ll,该钻部11为两面对 称的平柱形,其尾端导有钻尖H2,钻尖112两侧分别具有刃部111,并于刃部111 一侧设有 朝向螺牙的导屑槽113。上述的自攻钻尾螺丝10结构因该钻部11为平尖柱状,其阻力极 大,挖孔功效不彰,且螺丝所挖出的工件屑虽设有导屑槽113,但因设计不佳,无法有效将长 条工件屑切碎而大部分残留在所钻出的孔内,造成更大的钻孔螺入的阻力,使螺入/钻入 工作无法顺利而快速地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延伸角度变化的导屑槽,以 有效地将工件屑切断的钻尾螺丝结构。 为使上述问题获得解决,本技术提供一种钻尾螺丝结构改良,包含一头部; 一轴向连接该头部的杆部;一设置于该杆部表面的螺牙部;一设于该杆部相对于该头部另 一端的钻尾部,该钻尾部末端具有分别位于该杆部中心点两侧的一第一刃部及一第二刃 部,该第一刃部及该第二刃部分别设有一延伸至该螺牙部的第一导屑槽及一第二导屑槽; 以及一延伸自该第一导屑槽的第三导屑槽,且该第三导屑槽与该第一导屑槽之间具有一夹 角。 上述的第二导屑槽末端更正延伸有互呈一夹角的一第四导屑槽。 本技术的特点在于本技术的第一导屑槽及第三导屑槽之间的夹角,可在该第一导屑槽及该第三导屑槽的侧壁剪口形成一折角,较之先前技术的单一导屑槽的直线剪口 ,有更佳的剪切能力,可在钻尾螺丝钻入过程中,将刃部切削工件后新长成的长屑及时剪断为碎屑,并导入螺线的螺谷空隙中,一方面可避免掉长屑造成愈夹愈大的钻入阻力,一方面可在钻尾螺丝螺入工件后,进入螺谷空隙的碎屑形成钻尾螺丝对工件的咬合力,增加钻尾螺丝螺固性。当然,第二导屑槽及第四导屑槽之间,同样具有上述功效。附图说明图1绘示先前技术的自攻钻尾螺丝攻牙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绘示图2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绘示图2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5绘示图2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6绘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及 图7绘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习知结构] 10自攻钻尾螺丝 11钻部 111刃部 112钻尖 113导屑槽[本技术结构] 20,20',20钻尾螺丝 21头部 22杆部 221螺牙部 23钻尾部 231第一刃部 232第二刃部 233第一导屑槽 234第二导屑槽 235第三导屑槽 236第四导屑槽 24钻尖 25刀锋口 26小尖角 A, B, C, D夹角 X, Y侧壁具体实施方式兹配合图式将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其所附图式均为经简化的示 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在该些图示中仅标示与本技术 有关的组件,且所显示的组件并非以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尺寸比例等加以绘制,其实际实 施时的规格尺寸实为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组件布局形态有可能更为复杂,合先述明。 本技术是一种钻尾螺丝结构改良,请参阅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包括一 头部21 ;—轴向连接该头部21的杆部22 ;—设置于该杆部22表面的螺牙部221 ;—设于该 杆部22相对于该头部21另一端的钻尾部23,该钻尾部23末端具有分别位于该杆部22中 心点两侧的一第一刃部231及一第二刃部232,该第一刃部231及该第二刃部232分别设有 一延伸至该螺牙部221的第一导屑槽233及一第二导屑槽234 ;以及一延伸自该第一导屑4槽233的第三导屑槽235,且该第三导屑槽235与该第一导屑槽233之间具有一夹角A。 上述的该第二导屑槽234更可设一由该第二导屑槽234延伸出的第四导屑槽236, 且该第四导屑槽236与该第二导屑槽234之间具有一夹角B。 依据前揭结构,在使用钻尾螺丝20螺入工件(图中未示出)时,该钻尾螺丝20的 第一刃部231、第二刃部232所切削的工件屑遂导入该第一导屑槽233和第三导屑槽235及 第二导屑槽234和第四导屑槽236。 因为在钻削过程中为持续施加压力,因此由第一刃部231、第二刃部232所切削的 工件屑将会形成连续的长条状长屑,当长屑渐长之后遂延伸至螺牙部221,而在钻尾螺丝 20旋转的过程中,该第一导屑槽233和第三导屑槽235的侧壁X、该第二导屑槽234和第四 导屑槽236的侧壁Y,配合所钻入的工件孔壁(图中未示出)之后,将形成一具有折角的剪 口,可将刚刚成长的长屑(由较小直径处的钻尾部23进入较大直径的螺牙部221)及时剪 断(或称碾断)。 而且,被切成小断的碎屑,在钻尾螺丝螺入的过程中,更可顺利填入螺牙的螺谷间 隙之中,以利于快速地、无阻力地将钻尾螺丝20螺入工件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的第一导屑槽233、第三导屑槽235及第二导屑槽234、 第四导屑槽236所形成的夹角A、B可作不同的变化,如图6、图7所示中,在钻尾螺丝20'实 施例中可形成不同角度的夹角C、在钻尾螺丝20实施例中可形成不同角度的夹角D,在这 些实施例中,同样可产生良好的断屑效果。 综上,本技术的第一导屑槽及第三导屑槽(及第二导屑槽及第四导屑槽)之 间的夹角,可在其侧壁剪口形成一折角,较之先前技术的单一导屑槽的直线剪口的剪切能 力为佳,可在钻尾螺丝钻入工件过程中,将刃部切削工件后新长成的长屑及时剪断为碎屑, 并导入螺线的螺谷空隙中,一方面可避免掉长屑造成愈夹愈大的钻入阻力,一方面可在钻 尾螺丝螺入工件后,进入螺谷空隙的碎屑形成钻尾螺丝对工件的咬合力,增加螺固效果。 虽然本技术以诸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习 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更动与润饰的等效替换,仍为本实 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尾螺丝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头部;一轴向连接该头部的杆部;一设置于该杆部表面的螺牙部;一设于该杆部相对于该头部另一端的钻尾部,该钻尾部末端具有分别位于该杆部中心点两侧的一第一刃部及一第二刃部,该第一刃部及该第二刃部分别设有一延伸至该螺牙部的第一导屑槽及一第二导屑槽;以及一延伸自该第一导屑槽的第三导屑槽,且该第三导屑槽与该第一导屑槽之间具有一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钻尾螺丝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头部;一轴向连接该头部的杆部;一设置于该杆部表面的螺牙部;一设于该杆部相对于该头部另一端的钻尾部,该钻尾部末端具有分别位于该杆部中心点两侧的一第一刃部及一第二刃部,该第一刃部及该第二刃部分别设有一延伸至该螺牙部的第一导屑槽及一第二导屑槽;以及一延伸自该第一导屑槽的第三导屑槽,且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辉
申请(专利权)人:陈金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