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气刹缓冲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3759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压气刹缓冲杆,由上端连接栓、座椅连接器、内筒、内筒活塞、中筒、冲击头、外筒、底座组成,其中上端固定座两侧对称位置各有一个进气圆孔和排气圆孔。进气孔用于通入气体以提升座椅,排气孔用于缓冲时排放气体以释放能量。在内筒底部分布与外筒相通的对称的圆形导向阻尼孔,用于液体受压时在内筒与外筒的导向流动。缓冲杆两端由上端固定座与底座分别固定在飞船舱壁和底部。飞船座椅一端绞支在舱壁,一端由座椅连接器连接到缓冲杆上,座椅连接器固定在中筒上,座椅随中筒可做提升和缓冲滑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一些现有缓冲器不能刹车到底、加速度增长率降低效果差及反弹较大等严重的缺点,具有性能可靠、利于控制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气混合刹车的缓冲杆,可作为飞船、空降车辆等着陆冲击以及 矿车、电梯等救生领域的有效缓冲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载人航天的历史实践表明,飞船返回段是事故的多发段。高强度的着陆冲击因素 对人体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飞船着陆冲击进行缓冲防 护至关重要。为此降低冲击加速度的峰值,降低对航天员造成的损伤,需要在座椅下安装缓 冲杆装置。目前的缓冲杆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拉刀式缓冲器,缓冲器内部有刮刀,缓冲时刮 刀切割内筒壁,将动能转化为金属塑性变形能达到缓冲目的,但该类缓冲器着陆角度稍偏 一点就不能刹车到底,起不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其二是胀环式缓冲器,内筒内轴向排列不同 厚度和材质的圆环,缓冲时冲击头将涨环撑大变形,动能转化为涨环变形能,缺点是加速度 增长率降低效果不好;其三是气压式缓冲器,内筒充气,冲击头压缩气体达到缓冲,其主要 问题是反弹较大,易造成人员的二次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刹车到底,反弹小、缓 冲性能好的、易于控制、性能可靠的液压气刹缓冲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液压气刹缓冲杆,由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液压气刹缓冲杆,其特征在于由座椅连接器(1)、内筒(2)、中筒(4)、冲击头(5)、外筒(6)、内筒活塞(7)、底座(8)、上端连接栓(12)、外筒顶盖(13)和内筒顶盖(14)组成,其中内筒(2)位于缓冲杆的中部,内筒(2)的中部径向外侧为中筒(4)和冲击头(5),冲击头(5)位于中筒(4)的下方,内筒(2)的下部内侧为内筒活塞(7),上部轴向外侧为内筒顶盖(14),上部径向外侧为座椅连接器(1),内筒顶盖(14)的外侧为上端连接栓(12),用于和舱壁连接,内筒顶盖(14)的左右两侧分别开有具有单向进气阀的进气孔(10)和具有单向排气阀的排气孔(11),其中进气孔(10)用于通入气体提升座椅,排气孔(11)用于缓冲时排放气体以释放作用于座椅的能量;内筒活塞(7)、内筒(2)与内筒顶盖(14)之间形成第一空腔(3),用于存储气体;冲击头(5)的径向外侧是外筒(6),外筒(6)的径向外侧是外筒顶盖(13),外筒(6)、内筒(2)和冲击头(5)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6),用于放置液体,外筒顶盖(13)中部开有气孔(15),用于保证中筒(4)运动时第二空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红磊李建军刘炳坤于晓东谭成文马一兵白延强陈晓萍祝郁杨鸿慧肖艳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