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一种可携式装置的旋转枢纽器及具有该枢纽器的可携式装置,该可携式装置包含有一底座、一上盖、以及一连接该底座与上盖之旋转式枢纽器,其中,该旋转式枢纽器包含有一可连接于底座的基座,一可连接于上盖的枢接座,该基座上设有一第一隆起部,而枢接座上设有一第二隆起部可与该第一隆起部相对应,其中,当该上盖相对于该底座旋转时,该第一隆起部被旋转至与该第二隆起部对应,使上盖相对于该底座上升一距离。(*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一种旋转式枢纽器及具有该枢纽器的可携式装置,尤指一种使该可携式装置的一上盖相对于一底座旋转时,上盖可相对底座上升一距离的枢纽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为了符合使用者便于携带的需求,而研发出许多可携式的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小笔记型计算机或手机等),以提高携带的便利性,由于便于携带的设计需求下,使可携式电子装置外观的设计概念朝向轻薄短小,并进一步利用枢纽器让电子装置可以收折而利于使用者携带。 以不论是折迭式手机或是笔记型计算机,大体包含有一底座 及一具有一屏幕的上盖,且该底座与该屏幕之间系利用枢纽器相连接,该屏幕除了可藉由枢纽器而开阖于该底座外,还可于开启状态时水平旋转,进而提高展示性,另外,枢纽器上进一步设置具旋转限位功用的构件,作为防止使用者过度旋转屏幕并保护线路之用。 上盖在相对于底座旋转时,为了避免上盖的底部边缘与底座相互磨擦,通常需要上盖可相对于底座上升一距离。习知可以达到这样功能的枢纽器包括美国专利号US7076837,该案枢纽器包含有一基座、一枢接座,该基座系连接电子装置的底座,该枢接座系连接电子装置的屏幕,并可枢转地组设于该基座上。但习知的结构主要是利用基座内部的滑动轨道,才能完成枢接在旋转时可相对于基座上升一定的距离,但这样的设计中,只适用于大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且开模结构复杂,精度不易控制。因此,仍有改进之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枢纽器,其适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提升。 为达成前揭目的,本技术所设计之枢纽器及具有枢纽器的电子装置,包括有 —基座,具有一枢接孔,该基座上设有一第一隆起部; —枢接座,可转动地设于基座上,该枢接座包括有一本体及一枢柱,该枢柱可滑动地设于本体上,且伸入该枢接孔,且该枢接座具有相对于该第一隆起部处设有至少一第二隆起部; 由于基座系连接电子装置的底座,该枢接座系连接电子装置的屏幕,藉由此设计,当该枢接座相对于该基座旋转时,该第一隆起部被旋转至与该第二隆起部对应,会使枢接座相对于该基座上升一距离,故无须设置任何滑动轨道,亦可达到使电子装置的屏幕抬伸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枢纽器之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枢纽器之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枢纽器之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枢纽器之作动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枢纽器之另一作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有枢纽器的电子装置之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组合示意图,图号说明1-旋转式枢纽器10--基座11--枢接孔12-_限位块13,27-固定孔14-第一隆起劍20--枢接座21--本体22--枢柱23--轴杆24--冠部25--非圆形孔26--第二隆起部28-_连接组件30--限位垫片31-_限位卡部40--压迫组件SO--固定件60--底座TO-—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 3,为本技术旋转式枢纽器1之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有一基座10、一枢接座20、一限位垫片30、一压迫组件40以及一固定件50。 该基座10系基本上为为一片型的构件,并且该基座10中央处穿可有一枢接孔11,以及该基座10尚包括有至少一缺口式的限位块12。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该基座10上设有二对称设置的一第一隆起部14。 该枢接座20包括有一本体21及一枢柱22。该枢柱22具有断面为非圆形的轴杆23以及一冠部24,而该枢接座20系基本上系为一片型的构件,并具有一配合枢柱22之轴杆23的一非圆形孔25,使该枢柱22可滑动地穿设于该非圆形孔25后,枢柱可与该本体21一起连动。并且使枢接座20可与枢柱22的冠部24相互抵持。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该枢接座20上设有二对称设置的一第二隆起部26。 该枢柱22并可伸入该基座10的枢接孔11中,并在枢接孔11内自由的旋转。该基座10以及枢接座20都分别具有复数固定孔13, 27可供分别固定在一可携式装置的一底座以及一上盖。 请参阅图4A以及图4B,其中,当该枢接座20相对于该基座10旋转时,该枢接座20的第二隆起部26被旋转至与该基座10的第一隆起部14对应,使枢接座20相对于该基座10上升一距离。熟于本
之人士可轻易的调整第一、第二隆起部14,26的大小、斜率,或是形状等等,使枢接座20在相对于基座10旋转时,可以有较为滑顺的手感。 该限位垫片30于其外围形成一限位卡部31,该限位限位垫片30不可枢转地套设于枢柱22的非圆形的轴杆23上,并且当枢接座20旋转时,带动枢柱22、以及限位垫片30一并旋转,使该限位垫片30的限位卡部31与基座10的该限位块12形成旋转限位功用的构件,作为防止使用者过度旋转上盖并保护线路之用。 该压迫组件40较佳为至少一弹性件,其套接于该枢柱22上,并使该固定件50固定于枢柱22的末端。因此,该压迫组件40持续提供弹性力量,使枢柱22的冠部24紧迫枢接座20靠近基座10。在较佳实施例中,固定件50可为一螺丝,并可螺合在枢柱22末端或者是该固定件50直接铆合在枢柱22末端。 上述之枢纽器l可以设置于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或手机等)中,如图5所示之具有枢纽器之可携式装置,其包括有一底座60、一具有显示屏幕之上盖70及该枢纽器1,该枢纽器1之基座10系设于该底座60上,且枢接座20连接该上盖70。当该电子装置开启,旋转上盖70相对于底座60进行水平转动时,藉由该枢纽器1的设计,可使该上盖70可进行左、右旋转时,上盖向上提升一距离,藉以避免上盖70底缘与底座60的磨擦。在上盖向上提升一距离后,由于压迫组件40受到压迫,故持续提供弹性力量给枢接座20。因此当枢接座20欲复位至原位置时,该压迫组件40所释放的弹性力量可使枢接座20半自动的复位至原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携式装置的旋转枢纽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座,具有一枢接孔,该基座上设有一第一隆起部;一枢接座,可转动地设于基座上,该枢接座包括有一本体及一枢柱,该枢柱可滑动地设于本体上,且伸入该枢接孔,且该枢接座具有相对于该第一隆起部处设有至少一第二隆起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可携式装置的旋转枢纽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座,具有一枢接孔,该基座上设有一第一隆起部;一枢接座,可转动地设于基座上,该枢接座包括有一本体及一枢柱,该枢柱可滑动地设于本体上,且伸入该枢接孔,且该枢接座具有相对于该第一隆起部处设有至少一第二隆起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装置的旋转枢纽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隆起 部数量为二,且位于相对的位置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装置的旋转枢纽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隆 起部数量为二,且位于相对的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树木,朱训志,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