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边板(2)及设于二者之间的边翅(3);所述边板(2)与所述换热管(1)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各所述定位件分割所述边板(2)与所述换热管(1)之间的空间为若干区段,所述边翅(3)分布于各所述区段中;具体地,该定位件可以为边板自身折弯形成的凸出部(21),亦可以边板切割的翻边形成的凸出部(21),还可以为一垫片。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边翅(3)发生倒伏,从而能够保证边板(2)结合边翅(3)对换热管(1)具有足够的支撑力,防止换热器受到损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等热交换装置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等基 本部件,上述基本部件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这个密闭的系统 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从而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达到制冷效果。热交换装置所包含的基本部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基本的热交换部件,其结构 基本相同,统称为换热器。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包括换热管Γ、边板2'及位于换热管Γ和边板2'之间的边翅 3'(亦为翅片,该翅片因为位于最外边,因而称为边翅);此外,各个换热管Γ与集流管 4'连接,集流管4'上开设有进口管5'和出口管6'。如图1所示,作为换热器部件的边板2',其内部是不流通制冷剂的,其主要功能 为第一,配合边翅3'保护换热管1',防止在生产安装及运输时对换热管Γ造成损伤; 第二,边板2'位于换热器的两端,边板2'结合边翅3'对换热管1'起到支撑作用,防止 换热管1'变形造成换热器损坏。然而,上述边板2'的结构设计容易导致以下问题第一,边翅3'易于带着边板2'整体向一侧倾斜,亦即发生边翅3'倒伏,从而不 便于换热器安装,并且也不利于换热器芯体的折弯。第二,边翅3'倒伏后,边翅自身的三角形支撑结构遭到破坏,因而边板2'结合 边翅3'对换热管1'的支撑力不够,如图1所示,当换热器左右两侧的集流管4'固定后, 边板2'结合边翅3'对换热管1'的支撑力不够会导致换热器的中间部位向下塌陷,从而 造成换热器的损坏。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边板及相关结构进行改进,从而防止边翅 发生倒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 防止边翅发生倒伏,从而能够保证边板结合边翅对换热管具有足够的支撑力,防止换热器 受到损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边板及设于二者 之间的边翅;所述边板与所述换热管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各所述定位件分 割所述边板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空间为若干区段,所述边翅分布于各所述区段中。优选地,所述边板设有向所述换热管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换 热管连接;所述凸出部形成所述定位件。3优选地,所述边板自身折弯形成所述凸出部。优选地,所述凸出部沿所述边板的长度方向倾斜。优选地,所述边板切割有向所述换热管方向弯曲的翻边,且所述翻边与所述换热 管连接;所述翻边形成所述凸出部。优选地,所述边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开设有所述翻边,且两个所述翻边均切割 至相对应的所述边板沿宽度方向的端面;两个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边板的长度方向 相同。优选地,所述边板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开设所述翻边;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与 所述边板的长度方向相同。优选地,所述翻边包括与所述换热管连接的本体部及沿所述边板长度方向的两个 端部,该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端部为弯曲部,且所述弯曲部进一步与所述换热管连接。优选地,所述定位件为垫片。优选地,所述垫片为工字型垫片,所述工字型垫片包括两个互相平行的第一立筋 及连接二者的第一横筋;所述第一立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板和所述换热管连接。优选地,所述垫片包括两个平行的第二立筋,该两个第二立筋中,一个立筋的一端 与处于错位位置的另一个立筋的一端通过斜筋连接;所述第二立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板 和所述换热管连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热器的边板和换热管之间进一步连接有 至少一个定位件,各所述定位件分割所述边板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空间为若干区段,所述 边翅分布于各所述区段中。定位件一端与边板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连接,从而将边板与换 热管连接在一起,因而边板不会发生偏移;在边板不会偏移的情况下,连接于边板与换热管 之间的边翅当然不会发生倒伏现象。此外,所述定位件自身结合边板也可以对换热管起到 较好的支撑作用。由上可知,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边翅发生倒伏,从而 能够保证边板结合边翅对换热管具有足够的支撑力,防止换热器受到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设计构思中第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设计构思中第二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种设计构思中第三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种设计构思中第四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7为图6中边板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种设计构思中第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种设计构思中第二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4图11为本技术第二种设计构思中第三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12为本技术第三种设计构思中第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第三种设计构思中第二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15为本技术第三种设计构思中第三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16为本技术第三种设计构思中第四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17为本技术第三种设计构思中第五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18为本技术第三种设计构思中第六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19为本技术第三种设计构思中第七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 图。其中,图1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换热管1';边板2';边翅3';集流管4';进口管5';出口管6';图2至图19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换热管1 ;边板2 ;凸出部21 ;过渡弯曲部211 ;弯曲部212 ;边翅3 ;工字型垫片4 ;第一立筋41 ;第一横筋42 ;第二立筋51 ;斜筋52 ;第二横筋53 ;梯形垫片54。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边翅发 生倒伏,从而能够保证边板结合边翅对换热管具有足够的支撑力,防止换热器受到损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设计构思中第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 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在基本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边板2及设于二者 之间的边翅3 ;在此基础上,边板2与换热管1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各所述 定位件分割边板2与换热管1之间的空间为若干区段,边翅3分布于各所述区段中。所述 定位件一端与边板2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1连接,从而将边板2与换热管1连接在一起, 因而边板2不会发生偏移;在边板2不会偏移的情况下,连接于边板2与换热管1之间的边 翅3当然不会发生倒伏现象。此外,所述定位件自身结合边板2也可以对换热管1起到较 好的支撑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基本技术方案对于定位件的形成方式不作限制,比如可以为 下文所述的边板2自身通过折弯形成的凸出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边板(2)及设于二者之间的边翅(3);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2)与所述换热管(1)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各所述定位件分割所述边板(2)与所述换热管(1)之间的空间为若干区段,所述边翅(3)分布于各所述区段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边板(2)及设于二者之间的边翅(3);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2)与所述换热管(1)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各所述定位件分割所述边板(2)与所述换热管(1)之间的空间为若干区段,所述边翅(3)分布于各所述区段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2)设有向所述换热管(1)方向 凸出的凸出部(21),且所述凸出部(21)与所述换热管(1)连接;所述凸出部(21)形成所 述定位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自身折弯形成所述凸出部(2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21)沿所述边板(2)的长度 方向倾斜。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2)切割有向所述换热管(1)方 向弯曲的翻边,且所述翻边与所述换热管(1)连接;所述翻边形成所述凸出部(2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2)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开设有 所述翻边,且两个所述翻边均切割至相对应的所述边板(2)沿宽度方向的端面;两个所述 翻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向迅,汪峰,黄宁杰,
申请(专利权)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