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43195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包括:呈空心圆柱体的轴承主体,轴承主体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在轴承主体至少一端位置处的、轴承内圈的内圈表面上,还设置有自内圈表面轴向向外、沿内圈径向扩展的环形槽。进一步,在内圈表面且沿轴承主体的轴线方向上,还设置有用于为润滑油流出内圈表面提供通道的排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在保证有效的支承面积的同时,减少主轴和轴承内圈的接触面积,能够减少轴承对油温的敏感性,提高轴承的工作稳定性。进一步地,通过在内圈表面上设置排油槽,加快了润滑油的循环速度,提高润滑油的利用率,轴承的排热降温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排热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涡轮增压器技术和轴承
,涉及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尤 其涉及一种内支承式涡轮增压器新型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
技术介绍
轴承是涡轮增压器中最精密、最关键的核心部件,轴承对涡轮增压器的总效率、可 靠性及发动机(例如柴油机、汽油机等)的工作稳定性、耐久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柴油机具有高效、可靠且结构紧凑等要求,因此大多数厂家普遍在柴油 机中设置内支承涡轮增压器。现有的内支承涡轮增压器中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由于轴 承外圈和轴承座之间油膜起到一定的阻尼减震作用,因此大多是通过增大轴承阻尼,以提 高转子的稳定性。但是,若要增大轴承阻尼,便要增大轴承;因此在增大轴承的同时,轴承内 圈与设置在所述轴承中的主轴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将随之增大;而且主轴在轴承中是高速旋 转的,在主轴旋转的过程中将因与轴承内圈相互的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会导致轴承内 温度的升高。由于大部分摩擦热量要靠润滑油带走,根据经验可知,当轴承内的润滑油的温 度超过120°C时,极有可能烧损轴承,造成内支承涡轮增压器的损坏,工作稳定性较差。另 外,现有技术中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对润滑油的油脂要求较高,而且无排污功能,润滑油 即使在滤清后,也会携带细小杂质进入轴承,并将轴承的内外圈划伤,长期积累,逐步将造 成该轴承的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用以解决现有技 术中通过增大轴承来提高转子稳定性时,由于轴承内圈与主轴之间的接触面积也随之增大 而导致轴承内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轴承损坏,轴承工作稳定性差等缺陷,提高轴承的工作 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包括呈空心圆柱体的轴承主体,所 述轴承主体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在所述轴承主体至少一端位置处的、所述轴承内圈 的内圈表面上,还设置有自所述内圈表面轴向向外、沿所述内圈径向扩展的环形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通过在内圈表面上设置环形槽,来减 少主轴和轴承内圈的接触面积,在保证有效的支承面积的同时,能够减少轴承对油温的敏 感性,提高轴承的工作稳定性。为了提高轴承内润滑油的循环速度,以及使得轴承具有排污功能,如上所述的挤 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中,在所述内圈表面且沿所述轴承主体的轴线方向上,还设置有至少 一个的、用于为润滑油流出所述内圈表面提供通道的排油槽。如上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中,在所述内圈表面的中部还设置有油槽,所 述油槽为至少一个,所述排油槽与所述油槽连通。如上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中,相互连通的所述油槽和所述排油槽各为三个或四个,且在所述内圈表面上对称设置。如上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中,在所述内圈表面的中部还设置有油槽,所 述油槽为至少一个,所述排油槽与所述油槽平行设置。如上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中,所述环形槽呈圆柱形或圆台形。如上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中,沿所述轴承主体的半径方向上,由所述轴 承外圈的外圈表面至所述内圈表面开设有与所述油槽连通的进油孔。如上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中,在所述轴承外圈的外圈表面上,设置有用 于固定所述轴承主体的固定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通过在内圈表面上设置排油槽,润滑油 可以通过排油槽所形成的通道快速流出轴承内圈,加快了润滑油的循环速度,提高润滑油 的利用率;更为重要的,由于轴承中因摩擦生成的热量大部分是通过润滑油携带出去的,因 此润滑油的流通速度加快后,轴承的排热降温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排热效果更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轴承主体-ι ;轴承外圈-11 ;轴承内圈-12外圈表面-111 ;内圈表面-121 ;环形槽-122 ;油槽-123 ;排油槽-124 ;进油孔-112;固定槽-113。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通过增大轴承保持 转子稳定性和因轴承增大而导致轴承温度高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技术中由于润滑油中参 杂细小杂质而导致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的内外圈划伤等缺陷,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减 小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中轴承内圈的内圈表面与设置在所述轴承内圈中的主轴之间的接 触面积,以减少因摩擦而导致的轴承内产生的大量热量,降低轴承内的温度,提高轴承的工 作稳定性。另外,为了加速润滑油的循环速度以及能够通过润滑油带走油中杂质,本专利技术的 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轴承的内圈表面上设置排油槽,以为润滑油提供流通的通道,而且兼 具排污功能,加快了轴承的散热速度,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图1为本专利技术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以下 简称轴承)包括轴承主体1,该轴承主体1为一空心圆柱体,包括轴承外圈11和轴承内圈12,即轴承外圈11和轴承内圈12围设成一空心圆柱;轴承外圈11具有外圈表面111,轴承 内圈12具有内圈表面121,并且在轴承内圈12的内圈表面121上设置有自内圈表面121轴 向向外、沿所述轴承内圈12径向扩展的环形槽122。该环形槽122设置在轴承主体1的端 部位置处,即轴承主体1的端部、内圈表面121上设置有槽而且是绕轴承主体1轴心一周设 置的,也就是说将轴承内圈12的端部设置倒角,使得轴承内圈12在轴承主体1的端部的开 口增大。由于轴承内圈12的内圈表面121要与设置在轴承主体1中的主轴相互接触,并且 主轴在轴承内圈12内高速旋转,因此内圈表面121对主轴的承载面积即是与主轴的接触面 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圈表面121上设置环形槽122,使得主轴在轴承主体1的端部位置 上与内圈表面121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因此主轴与轴承内圈12之间的摩擦也就相应的减 少,因摩擦生成的热量也就随之减少,这样轴承主体1内的温度便将会降低,轴承的工作稳 定性也就相应的提高了。内圈表面121设置有环形槽122,可以是在轴承主体1的任一端设置,也可以是在 轴承主体1的两端均设置,以进一步减少主轴和轴承内圈12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热量的 生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内圈表面上设置环形槽,来减少主轴和轴承内圈的接触面 积,在保证有效的支承面积的同时,能够减少轴承对油温的敏感性,提高轴承的工作稳定 性。进一步地,环形槽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轴承内圈的端部加工倒角或 其他形式来减小内支承的面积,这样环形槽可以呈圆柱形,或呈圆台形等。其中,呈圆台形 的环形槽的侧边与轴承主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15°彡α <90°。环形槽的 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知,将轴承的沿轴承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值减去通过计算获得的 最佳宽度值后,获得应去除的、轴承内圈上内圈表面的宽度值,该宽度值可以平均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包括呈空心圆柱体的轴承主体,所述轴承主体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主体至少一端位置处的、所述轴承内圈的内圈表面上,还设置有自所述内圈表面轴向向外、沿所述内圈径向扩展的环形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包括呈空心圆柱体的轴承主体,所述轴承主体包括轴承 外圈和轴承内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主体至少一端位置处的、所述轴承内圈的内圈表 面上,还设置有自所述内圈表面轴向向外、沿所述内圈径向扩展的环形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圈表面且沿所 述轴承主体的轴线方向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用于为润滑油流出所述内圈表面提供通 道的排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圈表面的中部 还设置有油槽,所述油槽为至少一个,所述排油槽与所述油槽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其特征在于,相互连通的所述油槽和 所述排油槽各为三个或四个,且在所述内圈表面上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瑜白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