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21030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包含有相互交叉枢接的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二本体,其中,在第一本体前端的第一夹持部是朝向第二本体形成一第一抵靠面,并于后端则形成一第一握持部,在第二本体前端的第二夹持部是朝向第一本体形成一第二抵靠面,且第二抵靠面略凸出与第一抵靠面形成错位,并于后端形成一第二握持部;则当施力压合握持部时,夹持部分别抵靠于链结单元的销轴与链条快扣片,并使链条快扣片移动卡入或卡出销轴,即可达到拆装链结单元的目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具钳,特别是涉及一种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
技术介绍
—般拆卸或组装链条所使用的手工具是以尖嘴钳为主,其利用尖嘴钳的其中一夹持部抵靠于链结单元的销轴,在以另一夹持部推抵链结单元的链条快扣片,并施力挤压两握持部,使链条快扣片移动退出或卡入销轴。 然而,由于链结单元的销轴与链条快扣片所抵靠施力的位置之间形成一个高低差,而一般的尖嘴钳的两夹持部是呈平行且长度相互对应,并无法配合销轴与链条快扣片的位置,因此,常常造成施力夹钳位置滑动、施力困难,而不易组装与拆卸链结单元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尖嘴钳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尖嘴钳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达到于拆卸与组装链结单元时,容易施力以及方便拆装。 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包含有相互交叉枢接的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二本体;其中,该第一本体包含有一第一夹持部与第一握持部,该第一夹持部是形成于第一本体的前端,并于末端形成一朝向第二本体的第一抵靠面,第一握持部是形成于第一本体的后端;该第二本体包含有一第二夹持部与一第二握持部,该第二夹持部是形成于第二本体的前端,并且第二夹持部形成一朝向第一本体的第二抵靠面,且第二抵靠面是略凸出与第一抵靠面形成错位,第二握持部是形成于第二本体的后端。 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所述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中,在第一本体上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凹部,且第一凹部是垂直于第一夹持部的长轴方向凹设于第一抵靠面上。 所述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中,第一凹部是呈V型。 所述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中,在第二本体上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二凹部,且第二凹部是垂直于第二夹持部的长轴方向凹设于第二抵靠面上。 所述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中,第二凹部是呈U型。 所述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中,第二夹持部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二凹槽,且第二凹槽是呈V型,并沿第二夹持部的长轴方向凹设于第二抵靠面上。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技术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形成厚度相异的高低落差,恰可配合链结单元的销轴与链条快扣片之间的高低位置,可有效地施力推抵链条快扣片,达到容易施力的目的。 二、此外,本技术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的设置是形成链结单元的销轴与链条快扣片的容置空间,可使钳具于夹持销轴与链条快扣片时,可稳定地夹持,而不易产生位置的滑动,以提供方便拆卸的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的局部放大操作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的使用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的使用方式的局部放大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的使用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10 :第一本体11 :第一夹持部110:第一抵靠部111 :第一抵靠面112 :第一凹部12 :第一握持部120 :防滑结构20 :第二本体21 :第二夹持部210 :第二抵靠部211 :第二抵靠面212 :第二凹部213 :第二凹槽22 :第二握持部220 :防滑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本技术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请参照图1、图2,其包含有相互交叉枢接的一第一本体10与一第二本体20,以及一弹性件30。 上述的第一本体IO,其包含有一第一夹持部11与一第一握持部12,其中,第一夹持部11是呈扁长型杆体,并形成于第一本体10的前端,且于该前端的末端形成一第一抵靠部110,且第一抵靠部110是朝向第二本体20略凸出,并包含有一第一抵靠面111与一第一凹部112,其中,第一抵靠面111是朝向第二本体20,第一凹部112是垂直于第一夹持部14的长轴方向且呈V型凹设于第一抵靠面111上;第一握持部12是略呈弧状的杆体,并形成于第一本体10的后端,并于杆体上形成一防滑结构120,较佳的是,该防滑结构为一橡皮防滑套。 上述的第二本体20,其包含有一第二夹持部21与一第二握持部22,其中,第二夹持部21是呈扁长型杆体,并形成于第二本体20的前端,且于该前端的末端形成一第二抵靠部210,较佳的是,第二抵靠部210是于横向侧略凸出于第一抵靠部IIO,或者是,第二抵靠部210横向断面的厚度是略大于第一抵靠部IIO,又或者是,第二抵靠部210与第一抵靠部11形成一横向的错位结构,即使第二抵靠部210与第一抵靠部110形成一个具有高低落差的结构,并且第二抵靠部210是朝向第一本体10略凸出,并包含有一第二抵靠面211、一第二凹部212与一第二凹槽213,其中,第二抵靠面211是朝向第一本体10,并对应且略凸出于第一抵靠面lll,第二凹部212是垂直于第二夹持部21的长轴方向且呈U型凹设于第二抵靠面211上,第二凹槽213是呈V型并沿第二夹持部21的长轴方向贯穿凹设于第二抵靠面211上;第二握持部22是略呈弧状的杆体,并形成于第二本体20的后端,并于杆体上形成一防滑结构220,较佳的是,该防滑结构为一橡皮防滑套。 上述的弹性件30,其设置于第一握持部12与第二握持部22之间,近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交叉枢接处,以维持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在复位时,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呈打开的状态,较佳的是,该弹性件为一弹簧。 本技术的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使用方式,请再参照图3至图5,其配合链条的链结单元50进行说明,将第一本体10的第一夹持部11上的第一抵靠面111抵靠于链结单元50的销轴51头部上,并使销轴51头部容置于第一凹部112内,再将第二本体20的第二夹持部21上的第二抵靠面211抵靠于链条快扣片52的周缘上,并使部分的链条快扣片52容置于第二凹部212内,此时,第一抵靠部110与第二抵靠部210所形成的高低落差或错位结构,可配合于销轴51与链条快扣片52之间的高低位置如图4所示,并且呈V型的第二凹槽213亦形成一个夹持链条快扣片52的抵靠斜面,而使钳具能稳定地夹持抵靠于销轴51与链条快扣片52上,而不易产生夹持位置滑动的现象。 更进一步,在第一握持部12与第二握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链条拆卸组装专用钳,其包含有相互交叉枢接的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本体,其包含有一第一夹持部与一第一握持部,其中,第一夹持部形成于第一本体的前端,并于末端形成一朝向第二本体的第一抵靠面,第一握持部形成于第一本体的后端;该第二本体,其包含有一第二夹持部与一第二握持部,其中,第二夹持部形成于第二本体的前端,并且第二夹持部形成一朝向第一本体的第二抵靠面,且第二抵靠面略凸出与第一抵靠面形成错位,第二握持部形成于第二本体的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角田裕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角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