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20290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适用于计算机或其外围设备,包括一电路基板、一第一连接埠、一第二连接端口、一控制芯片及一内存。电路基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连接埠设置于第一端,第二连接埠设置于第二端,控制芯片与该内存皆设置在该电路基板上。其中第一连接端口用以传输一信号;第二连接埠与第一连接埠耦接,用以传输该信号;控制芯片用以接收第一连接端口所传输的信号并且将该信号储存于内存。藉此,该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可与其它固态硬盘的容量加总。(*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固态硬盘,尤指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
技术介绍
现代消费者对笔记型计算机的需求多为重量轻且体积小,防震功能也相当重要, 而过去传统硬盘使用读写磁头及液态轴承,在读取时如果受外力干扰,很容易就产生坏轨 或数据错误,造成无法有效地运作。固态硬盘的产生取代了传统的硬盘,这是由于固态硬盘使用了闪存,提供了一种 速度较快的储存技术,更具有体积小、低功耗、低噪音、抗震动及稳定性高的优点,使数据能 更安全地得到储存。如图1所示,传统的固态硬盘1包括一电路基板100、一连接端口 101、一控制芯片 102及一内存103,其中连接端口 101设置在电路基板100的一端,控制芯片102及内存103 皆设置在电路基板100上,连接端口 101与主机(图未示)连接,用来传输电源与数据给固 态硬盘1,控制芯片102控制数据的传输,内存103用来储存数据。然而使用者的数据储存量越来越大,因此容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固态硬盘 其缺点为单一容量不可扩充,而多个固态硬盘彼此的容量无法兼容共享,且容量高的固态 硬盘成本高,故价格亦高,造成普及化困难。如图2所示,中国专利公告号1274353所揭露的可扩充容量的移动盘、堆栈式移动 储存装置及其电路,包括第一移动盘210、第二移动盘220及第三移动盘320,藉由公接头 232,332与母接头234彼此耦接来扩充容量,透过单一一个传输接口 240传输数据,然而第 二移动盘220与第三移动盘320无法单独使用,必需仰赖第一移动盘210的存在才能发挥 其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态硬盘,以解决现有单一容量不可扩充且单一大 容量固态硬盘成本高的问题。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扩充容量的固态硬盘装置, 使多个不同容量的固态硬盘彼此扩充其容量,避免单一固态硬盘容量的限制。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当使用者已拥有一个本实 用新型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随着数据量的累计,发觉容量不够时,新购买的可扩充式固态 硬盘可与原有的兼容,不必舍弃原有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也不必将档案分割在不同的可 扩充式固态硬盘,以达到扩充固态硬盘的容量的效果,且单一一个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可独 立使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 适用于计算机或其外围相关设备,其包括一电路基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一端,传输一信号;一第二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二端,该第二连接埠与该第一连接埠相 互耦接且传输该信号;一内存,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以及一接收该第一连接端口所传输的该信号,并且将该信号储存于该内存的控制芯 片,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包括一第一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及一第二可扩充式固态硬盘,与该第一可扩充式固态 硬盘连接;该第一可扩充式固态硬盘与该第二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的每一个分别包括一电路基板,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一第一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一端,传输一信号;一第二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二端,该第二连接埠与该第一连接埠相 互耦接且传输该信号;一内存;以及一接收该第一连接端口所传输的该信号且将该信号储 存于该内存的控制芯片,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该第二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的该第一连接埠 与该第一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的该第二连接埠相互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两个连接埠设置在同一个固态硬盘上,来与其它同样具有此特征 的固态硬盘串联,使用上相当简便,不仅每一个可单独使用,多个固态硬盘可利用插拔方式 达到扩充单一容量的固态硬盘目的,同时达到互相传输信号及串联的效果当使用者拥有一台配有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的计算机,若想要扩充其容量时, 则可利用同样具有一插头及一插槽的另一可扩充式固态硬盘,以对接方式来达到扩充容量 的目的,且每一个内存的容量可以互相加总。如此,可以解决单一容量高的固态硬盘的成本 高的问题,且使用上相当具有弹性,只要插拔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的插头与插槽,得以依使用 者需要来扩充内存的容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固态硬盘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可扩充容量的行动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电路的一实施例的方块图;图4为本技术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电路的一实施例的方块图;图5为本技术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及图6为本技术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号说明现有1固态硬盘100电路基板101连接埠102控制芯片103 内存210第一移动盘220第二移动盘240 传输接 口320第三移动盘234母接头232公接头332公接头本技术2,2'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电路20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电路201、201'第一连接埠203、203'第二连接埠205,205'控制芯片2051、2051'连接接口2052,2052'内存接口207,207'内存30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3al、3a2. . . 3an可扩充式固态硬盘300、300' ...300电路基板3001,3001' ...3001〃 第一端3002,3002' ...3002〃 第二端301,301' ...301〃 第一连接掉303,303' ...303第二连接掉305,305' ...305控制芯片307、307' . . . 307内存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藉由在单一固态硬盘上,组设两个连接埠,供多个具有此相同结构的固态硬盘彼此串联,以达到扩充容量的效果。为了提供更详尽的说明与解释,以下将配合方块图及示意图针对本技术进行 解说,以便更为明确而清楚地揭露本技术所使用的技术及手段,以彰显本技术所 具有的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请参考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电路的一实施例的方 块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电路2包括一第一连接埠201、一第二 连接端口 203、一控制芯片205及一内存207,其中第二连接埠203与第一连接埠201耦接; 控制芯片205与第一连接埠201及第二连接埠203耦接;内存207与控制芯片205耦接。 其中该控制芯片205包括一连接接口 2051及一内存接口 2052,内存207可为快闪式内存 (Flash memory)0第一连接端口 201用以传输一信号,作为一输出或输入接口,第二连接端口 203以 并联方式与第一连接埠201耦接以传输同一信号,且第二连接埠203与第一连接埠201共 享一电源(图未示);控制芯片205藉由连接接口 2051与第一连接埠201耦接以接收信号, 该信号包括供电信号及数据信号,控制芯片205从供电信号取得工作电源,且控制芯片205 藉由内存接口 2052与内存207耦接以传输数据信号至内存207储存。请参考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电路的一实施例 的方块图。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装置电路20包括两个图3的可扩 充式固态硬盘电路2、2',藉由可扩充式固态硬盘2的第二连接埠203与可扩充式固态硬盘 2'的第一连接埠201'耦接,透过可扩充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路基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第一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一端,传输一信号;  一第二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二端,该第二连接埠与该第一连接埠相互耦接且传输该信号;一内存,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以及  一接收该第一连接端口所传输的该信号,并且将该信号储存于该内存的控制芯片,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路基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一端,传输一信号;一第二连接埠,设置于该电路基板的该第二端,该第二连接埠与该第一连接埠相互耦接且传输该信号;一内存,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以及一接收该第一连接端口所传输的该信号,并且将该信号储存于该内存的控制芯片,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埠与该第二连接 端口一为插头以及另一为插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埠与该第二连接 埠皆为序列进阶技术附加接口、外接式序列进阶技术附加接口、通用序列总线端口接口及 整合驱动电子接口的其中一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包括供电信号及数据 信号。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芯片为将该数据信号 储存于该内存,且从该供电信号取得工作电源的控制芯片。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充式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分别位 于该电路基板的不同侧边。7.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和
申请(专利权)人:友懋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