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它包括一个动触头和一对支撑件,每个支撑件包括一个底面和一个与之相垂直的支撑件体。每个支撑件体包括:一个对称分布在底面一条直径两侧动触头容腔,一对沿支撑件体轴线延伸、对称分布在所述直径两侧的内钩和外钩;一对沿支撑件体轴线延伸、对称分布在所述直径两侧的凸舌和空腔。动触头容腔可以容置动触头,两个支撑件可以沿轴线方向彼此接合,一对支撑件和一个动触头组装在一起形成动触头组件。每个支撑件的底面上还可以具有一个与所述直径位置对称且形状互补的连接件,这样几个动触头组件可以根据需要相互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触头组件结构简单、连接牢固,装配效率高,且使用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可串联的动触头组 件。
技术介绍
在电气开关装置中,通常会使用动触头元件,通过动、静触头之间的连接和断开, 实现电路的接通与分断。为实现动触头的牢固安装,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螺 纹将两个支撑件连接起来,或是采用较为复杂的组件构成。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是零件多、结 构复杂,成本高、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动触头组件,可以用较少的零件实现动触头的装配,且结构 简单、装置方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有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多个动触头的串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 组装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它包括一个动触头 和一对支撑件,每个支撑件包括一个底面和一个支撑件体,该支撑件体具有与所述底面垂 直的轴线,每个支撑件体包括一个沿轴线方向设置且沿底面的一条直径形状对称的动触 头容腔;一对沿支撑件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内钩和外钩,内钩和外钩的形状相适应且对称分 布在所述直径的两侧;一对沿支撑件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凸舌和空腔,凸舌与所述空腔的形 状相适应且对称分布在所述直径的两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种电气开关动触头组件,其中所述的底面上具有一个与所述直 径位置对称而形状互补的连接件。例如,该连接件可以是对称设置在所述直径两侧的凸齿 和凹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其中凸舌的形状为弧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其中凸舌的形状为矩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其中凸舌的形状为多边形。在本专利技术的动触头组件中,由于采于了内钩与外钩、凸舌与空腔的设计,使这一对 支撑件可以沿轴线方向呈径向对称地彼此接合,即其中一个支撑件的内钩与另一个支撑件 的外钩相互钩合,一个支撑件的凸舌插入另一个支撑件的空腔中,且这对支撑件的两个动 触头容腔构成一个安置动触头的空间,可以容置动触头。一对支撑件和一个动触头可以方 便地组装在一起,形成动触头组件。同时,由于内钩和外钩的钩合,凸舌和空腔无法凭借自 身的作用彼此分离,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的稳定程度。另外,由于在本专利技术的动触头组件中,底面的形状是径向互补地对称,因此,当两 个支撑件体彼此接合时,这两个动触头组件的底面也正好径向对称,由于底面上的连接件 形状互补,所述两个动触头组件的底面恰好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使用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任意数量的动触头组件组合在一起。与现有动触头组件相比,其结构更为简单, 成本更低,并且可实现快速高效的组配。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的动触头组件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两个图2所示的动触头组件组装的示意图;图4是沿图3所示F向的示意图;图5是支撑件底面沿图3所述R向的示意图;图6是三个图2所示的动触头组件组装后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0支撑件11支撑件体15 内钩18 凸舌122连接件20动触头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 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它包括一个动触头20 和一对支撑件10,这一对支撑件10通过相互的连接结构配合,实现对动触头20的牢固组 装。每个支撑件10都具有一个位于底部的底面12和支撑件体11。底面12呈盘状,为便于 制造,通常为圆盘状,且底面12具有一个形状互补并且径向对称设置的连接件122,为多组 动触头组件的连接提供条件,连接件122的具体结构将在图4中详细说明。每个支撑件体11均具有一条与底面12相垂直的轴线19,沿轴线19方向,支撑件 体11的内部设有一个动触头容腔14,当两个支撑件10组装时,两个动触头容腔14构成一 个腔体,该腔体形状与动触头20相适应,可以容置动触头20。在动触头容腔14的周围,支 撑件体11还设有一个钩头向内的内钩15和一个钩头向外的外钩16,内钩15和外钩16均 沿轴线19延伸,对称分布在底面12的直径V的两侧,两者的形状相互适应,两个支撑件体 11的内钩和外钩可以相互钩合。在动触头容腔14的周围,支撑件体11还设有一个凸舌18 和一个空腔17,空腔17和凸舌18均沿轴线方向延伸,同时也对称分布在直径V的两侧,二 者形状相互适应,两个支撑件体11的凸舌18和空腔17可以相互嵌合。凸舌18和空腔17 的形状可以是任意适宜的形状,例如弧形、矩形或者多边形。在动触头组件的组装过程中,两个同样结构的支撑件10沿轴线方向设置,并与直 径V对称,动触头20置于两个支撑件10相互对置的动触头容腔14处。两个支撑件10沿 轴线19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支撑件10的内钩15与另一个支撑件10的外钩16相互钩接,12底面14动触头容腔16外钩17空腔124凸齿126凹槽且一个支撑件10的凸舌18插入另一个支撑件10的空腔17中,实现牢固接合。同时,这对 支撑件10的两个动触头容腔14构成的腔体与动触头20的形状相适应,从而使置于其中的 动触头20得到牢固的固定。安装完成后,一组动触头组件内具有两对互相钩合的外钩15 和外钩16以及两对互相嵌合的凸舌18和空腔17,不仅实现了支撑件10的牢固接合,而且 可以传递很大的扭矩,同时,由于内钩15和外钩16的钩合,凸舌18和空腔17无法凭借自 身的作用彼此分离,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的稳定程度。图2所示为两个支撑件10与一个动触头20组装在一起后形成的一个动触头组件 的结构示意图。根据不同的电气开关的结构要求,有时需要多个动触头彼此配合,本专利技术的动触 头组件的底面12的设计满足了这一需要。图3显示两个动触头组件的组装示意图,如图所 示,支撑件10的底面12上具有连接件122,两个组件同轴设置,一个动触头组件的底面12 与另一个动触头组件的底面12相互啮合,实现动触头组件的彼此结合。图4所示为沿图3中F向的示意图,其中显来了一个动触头组件的底面,如图所 示,连接件122具有沿直径V对称分布且互补的形状连接件122,如连接件122可以包括具 有如凸齿124和凹槽126的互补形状,它们对称分布在直径V的两侧。而在图5是沿图3的 R向所示的另一动触头组件的底面12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122上的凸齿124和凹槽126 的位置与其在图4中的位置与直径V对称,由于它们的互补形状,所以图4中的凸齿124恰 好可以插入图5的凹槽126中,同样图5的凸齿124也可以插入图4的凹槽126中,因此两 个相邻动触头组件的相邻底面可以牢固地相互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触头组件很容易实现多组动触头组件的串联,图6显示多组动触 头组件的组装示意图,如该图所示,三组动触头组件依次顺序连接,按照图3所示的连接方 法,可以实现多组动触头组件的组配,从而满足不同电气开关结构的需要。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通过内钩、外钩、凸舌和 空腔等结构的配合,用较少的零件实现了动触头的牢固组装,并可传递更大的扭矩,连接面 的设计满足了多组动触头组件串联的需要,同时,由于内钩外钩结构的配合,在不使用螺纹 的情况下避免了支撑件之间的脱离。该动触头组件总体结构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包括一个动触头和一对支撑件,所述的每个支撑件包括一个底面和一个支撑件体,该支撑件体具有与所述底面垂直的轴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件体包括:一个沿所述轴线方向设置、且沿所述底面的一条直径形状对称的动触头容腔;一对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内钩和外钩,所述外钩与所述内钩对称分布在所述直径的两侧,且所述外钩与所述内钩的形状相适应;一对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凸舌和空腔,所述凸舌与所述空腔对称分布在所述直径的两侧,且所述凸舌与所述空腔的形状相适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气开关的动触头组件,包括一个动触头和一对支撑件,所述的每个支撑件包括一个底面和一个支撑件体,该支撑件体具有与所述底面垂直的轴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件体包括一个沿所述轴线方向设置、且沿所述底面的一条直径形状对称的动触头容腔;一对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内钩和外钩,所述外钩与所述内钩对称分布在所述直径的两侧,且所述外钩与所述内钩的形状相适应;一对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凸舌和空腔,所述凸舌与所述空腔对称分布在所述直径的两侧,且所述凸舌与所述空腔的形状相适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州,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