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藻混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8654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藻混养装置,包括本体和用于锚定本体的固泊装置,其中:本体含有作业平台、保护浮框、副网箱内浮框、副网箱外浮框、主网箱内浮框、主网箱外浮框、绠绳、副网箱和主网箱;保护浮框、副网箱内浮框、副网箱外浮框、主网箱内浮框、主网箱外浮框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间隙设置,并在保护浮框和副网箱内浮框之间设置多跳绠绳,使在副网箱内浮框内侧的区域适合作为藻类养殖区、而其外部适合作为网箱养殖区。其克服了传统方式存在溶解氧浓度不均,天然饵料不平衡的缺点,也不会出现传统方式中网箱之间产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对海区的环境污染可以明显减小,生态友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鱼藻混养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捕捞过度、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范围内渔业资源的衰退已成为全球性的 严重问题。世界渔业生产的重点由传统的狩猎式捕捞渔业转向养牧式的增养殖渔 业,发展高经济价值鱼类的海水网箱养殖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外主要渔 业国家如挪威、冰岛、英国、丹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日 本等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非常重视海水网箱养殖,并且网箱的结构和形式多 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海水网箱抵抗恶劣 海况的能力越来越强,也为我国海水网箱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十一五"期 间,国家对筏式养殖工程设施及生态养殖技术给予了充分重视,立项重大项目课题, 联合国内实力强劲的多家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针对海域生态特点,以贝藻类 为主要养殖对象,研究筏式养殖工程设施结构与布局优化技术、抗风浪技术、规模 化生态调控技术,构建适合高海况作业的鱼藻混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稳定性好、生态友好、 能缓冲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养殖效率高的鱼藻混养装置。一种鱼藻混养装置,包括本体和用于锚定本体的固泊装置,其中本体含有作 业平台、保护浮框、副网箱内浮框、副网箱外浮框、主网箱内浮框、主网箱外浮框、 绠绳、副网箱和主网箱;保护浮框、副网箱内浮框、副网箱外浮框、主网箱内浮框、 主网箱外浮框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间隙设置;作业平台位于保护浮框的内侧,并 且作业平台的底部设有作业平台浮框;圆形保护浮框与作业平台浮框之间经网衣连 接;保护浮框外侧经至少三根沿圆周辐射状排列的绠绳连接有副网箱内浮框;副网 箱内浮框经至少一个副网箱与副网箱外浮框连接;副网箱外浮框与主网箱内浮框经 连接件相互固定;主网箱内浮框经至少一个主网箱与主网箱外浮框连接。该设计使 在副网箱内浮框内侧的区域适合作为藻类养殖区、而其外部适合作为网箱养殖区。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绠绳上连接有至少八根附着绳。作业平台的外沿设有护栏。多跳附着绳可以增 加藻类的附着面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减藻类的数量。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本技术的优点是1) 采用了保护浮框、副网箱内浮框、副网箱外浮框、主网箱内浮框、主网箱外 浮框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间隙设置的结构,并在保护浮框和副网箱内浮框之间设置 多跳绠绳,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内侧适合作为藻类养殖区、外部作为网箱养殖 区,克服了传统方式存在溶解氧浓度不均,天然饵料不平衡的缺点,由于中心位置采 用养殖附着藻类及滤食性的贝类的附着绳结构,位于内层的网箱中水体的溶解氧和天 然饵料可以由藻类做一定的补充、能缓冲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不会出现传统方式中 网箱之间产量参差不齐的现象。2) 采用内外双层网箱的结构有利于整个本体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容纳较大的养 殖水体,并且内部和外部两种养殖环境能够产生资源互补,外部的网箱养殖区的代谢 废物恰好是内部藻类养殖区的养料,而内部藻类养殖区的恰好能给外部养殖区提供更 多的溶氧,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养殖藻类的数量,上述结构的结合设置对海区的 环境污染可以明显减小,生态友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本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标号说明作业平台、悬臂n、护栏12、作业平台浮框13、网衣14、 保护浮框2、副网箱内浮框3、副网箱外浮框4、主网箱内浮框5、连接件51、主网 箱外浮框6、绠绳7、附着绳71、副网箱81、主网箱82、固泊装置9。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2, 一种鱼藻混养装置,包括本体和用于锚定本体的固 泊装置9,其中上述本体含有作业平台l、保护浮框2、副网箱内浮框3、副网箱 外浮框4、主网箱内浮框5、主网箱外浮框6、绠绳7、副网箱81和主网箱82;上 述保护浮框2、副网箱内浮框3、副网箱外浮框4、主网箱内浮框5、主网箱外浮框 6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间隙设置,并且均采用中空的HDPE管。上述作业平台1位于上述保护浮框2的内侧,作业平台1的主体部分为直径5m 的木板结构圆形平台,并且作业平台1的底部设有作业平台浮框13,作业平台浮框 13具有一定的排水量,为作业平台1提供浮力,当作业平台1上的承重有较大的要 求时,可以在作业平台浮框13系泊多个浮球或浮箱以提供足够的浮力;上述圆形 保护浮框2与上述作业平台浮框13之间经网衣14连接,其主要功能是安全防护, 避免人员及设备落水。上述作业平台1的外沿设有护栏12。上述保护浮框2外侧经至少三根沿圆周辐射状排列的绠绳7连接有副网箱内浮 框3;副网箱内浮框3周长为60m。上述绠绳7上连接有至少八根附着绳71;附着 绳71的主要功能是可以附着藻类及滤食性的贝类。普通的网箱设置结构,采用阵 列式排布,中心位置的网箱溶解氧低而四周的网箱溶解氧浓度高、并且上有天然饵 料多,下游饵料少的现象。而本技术的方式克服了传统方式存在溶解氧浓度不 均,天然饵料不平衡的缺点,由于中心位置采用养殖附着藻类及滤食性的贝类的附 着绳71结构,位于内层的网箱中水体的溶解氧和天然饵料可以由藻类做一定的补 充,不会出现传统方式中网箱之间产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上述副网箱内浮框3经至少一个副网箱81与上述副网箱外浮框4连接;上述 副网箱外浮框4与上述主网箱内浮框5经连接件51相互固定,主网箱内浮框5的 周长为卯m。上述主网箱内浮框5经至少一个主网箱82与上述主网箱外浮框6连 接,其中主网箱外浮框6的周长为120m。上述连接件51参照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603_2006),是一个类"8"字型的结构。采用内外双层网箱的结构有利 于整个本体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容纳较大的养殖水体。尽管已结合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 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在这里 列出的主题实施各种改变、同等物的置换和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 所提出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鱼藻混养装置,包括本体和用于锚定本体的固泊装置(9),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含有作业平台(1)、保护浮框(2)、副网箱内浮框(3)、副网箱外浮框(4)、主网箱内浮框(5)、主网箱外浮框(6)、绠绳(7)、副网箱(81)和主网箱(82);所述的保护浮框(2)、副网箱内浮框(3)、副网箱外浮框(4)、主网箱内浮框(5)、主网箱外浮框(6)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间隙设置;所述的作业平台(1)位于所述的保护浮框(2)的内侧,并且作业平台(1)的底部设有作业平台浮框(13);所述的圆形保护浮框(2)与所述的作业平台浮框(13)之间经网衣(14)连接;所述的保护浮框(2)外侧经至少三根沿圆周辐射状排列的绠绳(7)连接有副网箱内浮框(3);所述的副网箱内浮框(3)经至少一个副网箱(81)与所述的副网箱外浮框(4)连接;所述的副网箱外浮框(4)与所述的主网箱内浮框(5)经连接件(51)相互固定;所述的主网箱内浮框(5)经至少一个主网箱(82)与所述的主网箱外浮框(6)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藻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藻混养装置,包括本体和用于锚定本体的固泊装置(9),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含有作业平台(1)、保护浮框(2)、副网箱内浮框(3)、副网箱外浮框(4)、主网箱内浮框(5)、主网箱外浮框(6)、绠绳(7)、副网箱(81)和主网箱(82);所述的保护浮框(2)、副网箱内浮框(3)、副网箱外浮框(4)、主网箱内浮框(5)、主网箱外浮框(6)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间隙设置;所述的作业平台(1)位于所述的保护浮框(2)的内侧,并且作业平台(1)的底部设有作业平台浮框(13);所述的圆形保护浮框(2)与所述的作业平台浮框(13)之间经网衣(14)连接;所述的保护浮框(2)外侧经至少三根沿圆周辐射状排列的绠绳(7)连接有副网箱内浮框(3);所述的副网箱内浮框(3)经至少一个副网箱(81)与所述的副网箱外浮框(4)连接;所述的副网箱外浮框(4)与所述的主网箱内浮框(5)经连接件(51)相互固定;所述的主网箱内浮框(5)经至少一个主网箱(82)与所述的主网箱外浮框(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常文桂福坤徐佳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