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3749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笔包含一壳体、一光源、一笔尖结构、一第一透镜装置、一固定弹片、一中空旋钮及一连动管,笔尖结构穿设于壳体一端,第一透镜装置设置于光源与笔尖结构之间,固定弹片连接第一透镜装置,用来卡合笔尖结构,中空旋钮可旋转地套设在第一透镜装置上,连动管套设在第一透镜装置一侧且连接中空旋钮,用来在中空旋钮旋转至一第一位置时驱动固定弹片与笔尖结构分离,以使该笔尖结构系可相对该壳体移动,以及用来在中空旋钮旋转至一第二位置时与固定弹片分离,以使固定弹片卡合在笔尖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调整光源投射于光学式触控面板上的光束面积,可方便地进行如点选功能图示等的操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笔,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可调整光源投射于光学式触控面 板上光束面积的光笔。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常见的光学式触控面板是利用光笔所投射出的光束来进行光信号的输 入并接着利用其内部的光感测元件来进行光信号的感测,其中在光学式触控面板的平面X 轴及Y轴信息的感测方面,其利用装设于内部的光电薄膜电晶体管(Photo TFT)将其所接 收到的光信号转化成光电流的方式来进行输入信号的位置判读,让使用者可使用光笔在光 学式触控面板上进行X轴及Y轴的操作,如移动游标、卷动卷轴等,至于在光学式触控面板 的法线方向Z轴信息的感测方面,光学式触控面板则是根据光笔所投射出的光束面积大小 的不同来计算出使用者所输入的Z轴信号以作为光学式触控面板感测使用者笔触压力的 判断依据,让使用者可使用光笔在光学式触控面板上进行Z轴的操作,如点选功能图示等。 如此一来,透过上述光信号的感测方式,使用者不须经过按压面板的动作即可直接进行面 板相关操作。上述所提及的光笔通常是采用投射出具有固定面积的光束的设计,因此,使用者 若是要调整投射在光学式触控面板上的光束面积以进行如点选功能图示等的操作,则必须 悬空持握住光笔并利用调整光笔与光学式触控面板的相对距离的方式以达到改变光笔在 光学式触控面板上的投射面积的效果,然而此种悬空持握光笔以改变光笔投射面积的方式 往往会让使用者无法持续且稳定地输入Z轴信息,从而导致如光学式触控面板感测错误等 操控性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光笔,其可调整光源投射 于光学式触控面板上的光束面积。本技术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光笔,包含有一壳体;一光源,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该光源用来发射光线;一笔尖结构,其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壳体的一端,该笔尖结构上形成有一开口 ;一第一透镜装置,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笔尖结构之间,该第一透镜 装置用来引导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投射出所述开口;一固定弹片,其连接所述第一透镜装置,该固定弹片用来卡合所述笔尖结构以固 定所述笔尖结构与所述第一透镜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一中空旋钮,其可旋转地套设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装置上;以及一连动管,其套设于所述第一透镜装置的一侧且连接所述中空旋钮,该连动管用 来在所述中空旋钮相对所述第一透镜装置旋转至一第一位置时驱动所述固定弹片与所述 笔尖结构分离,以使所述笔尖结构可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及用来在所述中空旋钮旋转至一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固定弹片分离,以使所述固定弹片卡合在所述笔尖结构上。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利用中空旋钮与导光管之间以及连动管与固定弹 片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以使光笔的笔尖结构可相对壳体移动,从而达到调整光笔在光学 式触控面板上的光束投射面积大小的效果,如此一来,不仅可允许使用者通过光笔抵触於 光学式触控面板的方式以得到适当的支撑,从而帮助使用者可持续且稳定地输入Z轴信 息,可方便地进行如点选功能图示等的操作,以避免先前技术中触控屏幕感测错误等操控 性不佳的问题,同时亦可由上述中空旋钮旋转至不同位置的操作,以使光笔可应不同情况 而有不同的使用方式,进而提升光笔在实际应用上的弹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光笔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中空旋钮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连动管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笔尖结构与第二透镜装置以及第一透镜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笔尖结构在相对壳体移动后与第二透镜装置以及第一透镜的相对 位置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中空旋钮相对导光管旋转至该第二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中空旋钮相对导光管旋转至该第三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0光笔;12壳体;14光源;16笔尖结构;18第一透镜装置;20第二透镜装置; 22固定弹片;24弹簧;26中空旋钮;28连动管;30开口;32第一定位槽;34第二定位槽;36 导光管;37卡合孔洞;38第一透镜;40第一突出部;43槽孔;46爪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说明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 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元件。本说明书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 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别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别的基准。在 通篇说明书所提及的“包含”是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如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的一种光笔1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 可知,光笔10包含有一壳体12、一光源14、一笔尖结构16、一第一透镜装置18、一第二透镜 装置20、至少一固定弹片22 (图1中显示二个)、至少一弹簧24(图1中显示二个)、一中空 旋钮26,以及一连动管28 ;光源14设置在壳体12内,在本技术中,光源14可为一般常 见应用在光笔上的光源,如雷射光源、发光二极体光源等。笔尖结构16可活动地穿设在壳 体12的一端,即笔尖结构16可相对于壳体12移动,笔尖结构16上形成有一开口 30,其中 光源14所发出的光线可经由开口 30射出,此外,由图1可知,笔尖结构16上另形成有至少 一第一定位槽32以及至少一第二定位槽34 (图1中均显示为二个);第一透镜装置18可 活动设置在光源14以及笔尖结构16之间,第一透镜装置18是用来引导光源14所发出的 光线投射出开口 30,由第1图可知,第一透镜装置18包含有一导光管36以及一第一透镜 38,导光管36穿设过中空旋钮26以及连接固定弹片22,导光管36上形成有至少一卡合孔 洞37 (图1中显示二个),导光管36用来引导光源14所发出的光线,第一透镜38是连接导光管36,第一透镜38用来将导光管36所传来的光线折射出开口 30,在本技术中,第一 透镜38最好为一凸透镜,用来聚焦光线;固定弹片22连接导光管36,固定弹片22用来卡 合在笔尖结构16的第一定位槽32,以固定笔尖结构16与导光管36的相对位置;第二透镜 装置20是固定在壳体12内且位于第一透镜装置18以及光源14之间,第二透镜装置20用 来引导光源14所发出的光线至导光管36内,在本技术中,第二透镜装置20最好为一 凹透镜,可将光源14所投射的光线折射为平行光束到第一透镜装置18上;弹簧24连接在 笔尖结构16以及壳体12之间,弹簧24用来提供弹力到笔尖结构16,以使笔尖结构16可相 对于壳体12来回移动。接着,有关中空旋钮26以及连动管28的结构描述,请参阅图2以及图3,图2为图 1所示中空旋钮26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连动管28的示意图。首先,如图2所示, 中空旋钮26为一中空环状结构,其可旋转地套设于导光管36上,中空旋钮26的内部形成 有至少一第一突出部40以及至少一第二突出部42 (图2中均显示二个),由图2可知,第一 突出部40以及第二突出部42以放射状的排列方式对称地形成在中空旋钮26的内部,故第 一突出部40以及第二突出部42可在中空旋钮26相对导光管36分别旋转至相对应的位置 时卡合在导光管36的卡合孔洞37,在本技术中,第一突出部40以及第二突出部42均 可较佳地为一突出圆点结构,如此即可利用其圆滑轮廓的设计而轻易地与卡合孔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笔,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壳体;一光源,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该光源用来发射光线;一笔尖结构,其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壳体的一端,该笔尖结构上形成有一开口;一第一透镜装置,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笔尖结构之间,该第一透镜装置用来引导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投射出所述开口;一固定弹片,其连接所述第一透镜装置,该固定弹片用来卡合所述笔尖结构以固定所述笔尖结构与所述第一透镜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一中空旋钮,其可旋转地套设在所述第一透镜装置上;以及一连动管,其套设在所述第一透镜装置的一侧且连接所述中空旋钮,该连动管用来在所述中空旋钮相对所述第一透镜装置旋转至一第一位置时驱动所述固定弹片与所述笔尖结构分离,以使所述笔尖结构可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及用来在所述中空旋钮旋转至一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固定弹片分离,以使所述固定弹片卡合在所述笔尖结构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尹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