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073894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感测系统,包括面板、反射元件、影像感测器、处理器、第一导光棒、第二导光棒与光源模块。面板具有平面以及位于平面的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内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区域。第一区域具有依序连接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与第四边。配置于第一边的反射元件的镜面反射面映照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以形成第二区域与第四区域。影像感测器配置于第三边与第四边相交处且电性连接处理器。第一导光棒与第二导光棒分别配置于第二边与第三边且分别具有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光源模块适于发射进入第一导光棒与第二导光棒内、由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出射且传输至影像感测器的光线。藉由本发明专利技术能降低感测系统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测系统(sensing system),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一反射元件 (reflective element)的感测系统。
技术介绍
触控系统(touch system)已经有许多相关专利加以揭露,例如美国专利号 第4,782,328号与第6,803,906的专利。上述两篇专利所揭露的触控系统各自都需要 至少两个感测器(sensor),使得上述各篇专利所揭露的触控系统的生产成本(cost of production)较高。以下将以上述两篇专利的其中之一作说明。请参考图1所示,其绘示公知的一种触控荧幕系统的示意图。美国专利号 第4,782,328号的专利所揭露的触控荧幕系统(touch screensystem) 100包括一面 板(panel) 110、一第一光感测器(photosensor) 120、一第二光感测器130与一处理 器(processor) 140。面板110具有一触控荧幕区域(touch screen area) 112,其外型 为一矩形。第一光感测器120与第二光感测器130配置于触控荧幕区域112的一边 (boundary) 112a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光感测器120的感测范围(sensing range)与第二光 感测器130的感测范围分别涵盖触控荧幕区域112。此外,第一光感测器120与第二光感测 器130电性连接至处理器140。当一指示物(pointer) 150触控上述触控荧幕区域112时,第一光感测器120与第 二光感测器130分别沿着一第一感测路线(sensing path) 162与一第二感测路线164感测 指示物150。处理器140根据第一感测路线162与第二感测路线164计算指示物150所在 的位置。然而,公知的触控荧幕系统100必须具有两个光感测器120与130,所以,公知的触控荧幕系统100的生产成本较高。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触控荧幕系统在产品结构、制造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 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 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及方法又没有 适切的结构及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 设一种新的感测系统,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感测系统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感测系统,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降低生产成本,非常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 的一种感测系统,适于感测一指示物并计算指示物的位置。感测系统包括一面板、一反射元 件、一影像感测器(image sensor)、一处理器、一第一导光棒(light guide rod)、一第二导 光棒与一光源模块(lightsource module) 0面板具有一第一平面(plane)、一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区域(area)与一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内。第一区 域的形状为四边形而具有依序连接的一第一边、一第二边、一第三边与一第四边,且第三区 域的面积(square measure)小于或等于第一区域的面积。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一边且位于第一平面上。反射元件的一第二平面实质上垂直第 一平面,第二平面为一镜面反射面(reflective mirror plane)。第二平面映照(mirror) 第一区域以形成一第二区域,且第二平面映照第三区域以形成一第四区域。影像感测器配 置于第三边与第四边所相交的一第一角落且位于第一平面上。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涵盖 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处理器电性连接影像感测器。第一导光棒配置于第二边且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一导光棒具有一第一出光面且相 对于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二镜像。第二导光棒配置于第三边且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二导光棒 具有一第二出光面且相对于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三镜像。至少部分第一导光棒、至少部分第 二镜像与至少部分第三镜像位于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内。光源模块适于发射进入第一导 光棒与第二导光棒内、由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出射且传输至影像感测器的光线。当指示物邻近第三区域,且指示物相对于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一镜像,使得指示物 与第一镜像位于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内时,影像感测器感测指示物与第一镜像,且处理 器计算指示物所在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具有一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角落,且第一 导光棒连接至第二导光棒。此外,光源模块还具有一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一边与第二边所相 交的一第二角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具有一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二边与第三边 所相交的一第三角落。此外,光源模块更具有一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一角落。另外,光源模 块还具有一第三光源,配置于第一边与第二边所相交的一第二角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出光面为一粗糙面,且第二出光面为一粗糙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感测系统还包括一第一扩散片(diffuser)与一第 二扩散片。第一扩散片配置于第一出光面上,且第二扩散片配置于第二出光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光棒包括一第一反射层,配置于第一导光棒 的一相对于第一出光面的第一底面。第二导光棒包括一第二反射层,配置于第二导光棒的 一相对于第二出光面的第二底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 另一种感测系统,适于感测一指示物并计算指示物的位置,感测系统包括一面板、一反射元 件、一影像感测器、一处理器、一第一扩散片、一第二扩散片与一光源模块。面板具有一第 一平面、一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区域与一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位于第一区 域内。第一区域的形状为四边形而具有依序连接的一第一边、一第二边、一第三边与一第四 边。第三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区域的面积。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一边且位于第一平面上。反射元件的一第二平面实质上垂直第 一平面,第二平面为一镜面反射面。第二平面映照第一区域以形成一第二区域,且第二平面 映照第三区域以形成一第四区域。影像感测器配置于第三边与第四边所相交的一第一角落 且位于第一平面上。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涵盖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处理器电性连接影5像感测器。第一扩散片配置于第二边且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一扩散片具有一第一出光面且相 对于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二镜像。第二扩散片配置于第三边且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二扩散片 具有一第二出光面且相对于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三镜像。至少部分第一扩散片、至少部分第 二镜像与至少部分第三镜像位于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内。光源模块适于发射进入第一扩 散片与第二扩散片内、由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出射且传输至影像感测器的光线。当指示物邻近第三区域,且指示物相对于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一镜像,使得指示物 与第一镜像位于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内时,影像感测器感测指示物与第一镜像,且处理 器计算指示物所在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具有多个光源。部分这些光源配置于第一 扩散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感测系统,适于感测一指示物并计算该指示物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面板,具有一第一平面、一位于该第一平面的第一区域与一位于该第一平面的第三区域,其中该第三区域位于该第一区域内,该第一区域的形状为四边形而具有依序连接的一第一边、一第二边、一第三边与一第四边,且该第三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该第一区域的面积;一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一边且位于该第一平面上,其中该反射元件的一第二平面垂直该第一平面,该第二平面为一镜面反射面,该第二平面映照该第一区域以形成一第二区域,且该第二平面映照该第三区域以形成一第四区域;一影像感测器,配置于该第三边与该第四边所相交的一第一角落且位于该第一平面上,其中该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涵盖该第三区域与该第四区域;一处理器,电性连接该影像感测器;一第一导光棒,配置于该第二边且位于该第一平面上,其中该第一导光棒具有一第一出光面且相对于该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二镜像;一第二导光棒,配置于该第三边且位于该第一平面上,其中该第二导光棒具有一第二出光面且相对于该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三镜像,且至少部分该第一导光棒、至少部分该第二镜像与至少部分该第三镜像位于该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内;以及一光源模块,适于发射进入该第一导光棒与该第二导光棒内、由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出射且传输至该影像感测器的光线;当该指示物邻近该第三区域,且该指示物相对于该反射元件形成一第一镜像,使得该指示物与该第一镜像位于该影像感测器的感测范围内时,该影像感测器感测该指示物与该第一镜像,且该处理器计算该指示物所在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卓毅郑信基
申请(专利权)人: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