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灯泡及其灯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5860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LED灯泡及其灯罩,所述灯罩以导引光源为其主要的技术手段,来使LED灯泡中多个LED单体的所散发出的光源能够均匀扩散且相互融合,而呈现出较佳的照射效果,其主要在灯罩的透光壳体内缘相对于每一LED单体一体设置一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的根部靠近透光壳体的位置外径较大,且根部延伸至端部靠近LED的位置外径渐缩而概呈锥体状,使每一LED单体所产生的光线源能经对应的导光柱均匀扩散至透光壳体而对外散出。(*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灯泡及其灯罩,尤其涉及一种以多LED单体作为光源 的LED灯泡及其灯罩。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LED相较其它的发光体具有省电、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 逐渐被广泛运用在照明灯具上,然而LED单体的照度受限于功率增加上的技术 瓶颈,因此要增加照明灯具的亮度,就必须增加LED单体的使用数量,而LED 单体与传统发光体不同之处在于,其所产生的光源具有集中在特定区域角度的 特性, 一旦在同一照明灯具上设置多个LED单体时,就会有多重光源、多亮点 的问题产生,而且多重光源、多亮点很容易造成照射不均匀、被照射物有多重 阴影的情形,而令观看者容易炫目,甚至视力受损。现有具有多LED单体的灯具,其用以改善多LED单体多重光源照射时所产 生缺点的技术手段,在灯罩上设置至少一折射紋,以使各LED单体所产生的光 源能通过折射紋的折射作用而扩散;或者对灯罩进行雾面处理的方式,以使各 LED单体所产生的光源能够以较柔合的方式进行扩散照射。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用以使光源扩散的手段,所呈现的改善效果并不如预 期来得理想,对于多重光源、多亮点、照射不均匀、被照射物有多重阴影等问 题仍然无法有效抑制,经创作人研究后发现,现有技术改善效果不如预期的主 要原因在于,多LED单体产生光源时,就会在灯罩内面先投射出至少一光线集 中的光点、光斑,而光点与光点之间则为光照度不足的暗区,当所述等光点产 生后,在灯罩上设置折射紋或是加以雾面处理所产生的扩散效果自然也就相当 有限。有鉴于此,创作人针对采用多LED单体的灯泡进行研究与改良,进而设计 出 一种能有效改善多重光源照射缺点的LED灯泡及其灯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灯泡及其灯罩,在使LED灯泡中 多个LED单体所散发出的光源能够被均匀扩散且相互融合。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LED灯泡,其包括有一灯头以及一 安装在灯头上的灯罩,所述灯头对应于灯罩的衔接端设置多个LED单体,灯头 内设有用以驱动各LED单体产生光源的电路装置,灯头末端设有供电路装置与 外部灯泡插座电气连接的接头。所述灯罩包括有一安装在具有多个LED单体的灯头上的透光壳体,所述的 透光壳体内缘相对于每一 LED单体分别设置有一导光柱,每一导光柱的根部靠 近透光壳体的位置外径较大,并且至少一侧与相邻的导光柱根部相连接,每一 导光柱由根部延伸至端部靠近LED单体的位置外径渐缩而呈锥体状,且所述导 光柱的端部设有供对应LED单体的光源产生端嵌入的嵌槽,使每一 LED单体所 产生的光线源能经对应的导光柱均匀扩散至透光壳体而对外散出。所述的各导光柱的设置手段,可为与透光壳体一体射出成型,或为先令各 导光柱一体射出成型以形成一导光组件,而令导光组件背部在相对于每一导光 柱的位置设置一凹陷部后,再将导光组件装配固定于透光壳体内缘,而以上各 种设置导光柱的技术手段都可产生令光线导通的效果。而当各导光柱与透光壳体为一体射出成型时,可在各导光柱的根部位置, 设置至少一辅助光线导通的扩径凸部或导光体,而使光线更均匀地扩散。本技术还提供了 一种灯罩,所述灯罩包括有一安装在具有多个LED单 体的灯头上的透光壳体,所述的透光壳体内缘相对于每一 LED单体分別设置有 一导光柱;每一导光柱的根部靠近所述透光壳体的位置外径较大,并且至少一 侧与相邻的导光柱根部相连接;每一导光柱由根部延伸至端部靠近所述LED单 体的位置外径渐缩而呈锥体状,使每一LED单体所产生的光线源能经对应的导 光柱均匀扩散至所述透光壳体而对外散出。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LED灯泡及其灯罩,能使多个LED单 体所产生的光源,在进入透光壳体之前,就先经导光柱的折射、全反射作用均 匀扩散、导引至透光壳体内面,而不会在透光壳体(灯罩)内面形成集中的光点、 光斑,因此能呈现出较佳的照明效果。附图说明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灯罩内侧立体视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灯罩内面示图9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灯罩内面示图IO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前视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lO-灯头;ll-LED单体;12-电路装置;13-散热鳍片组;14-接头;15-散热穿孔;16-合槽;17-止挡体;20-灯罩;21-透光壳体;22-导光柱; 23-导光体;24-扩径凸部;25-卡合凸缘;26-缺口; 27-嵌槽;28-弧凸面;29-凹 陷部;30-导光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依据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列举适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配合 附图说明如后请参阅图l和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以及立体分 解图,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LED灯泡包括有一灯头10以及一安装在灯头10上 的灯罩20,其中灯头IO对应于灯罩20的衔接端设置多个LED单体11,灯头10内设有用 以驱动各LED单体11产生光源的电路装置12,电路装置12底端设有一散热鳍 片组13,灯头IO末端设有供电路装置12与外部灯泡插座电气连接的接头14, 灯头10周缘设有至少一散热穿孔15。所述灯罩20的透光壳体21内缘相对于每一 LED单体11 一体延伸设置一 导光柱22;所述导光柱22的根部靠近透光壳体11的位置外径较大,并且至少 一侧与相邻的导光柱22根部相连接;每一导光柱由根部延伸至端部靠近LED 单体11的位置外径渐缩而概呈锥体状(例如圓锥状、多边锥状,图式中以圆锥 状代表说明),此实施例透光壳体21为圆弧形,且各多个导光柱22与透光壳体 21—体成型,并且其中多个导光柱22呈环状围绕排列,所述呈环状围绕排列的导光柱22根部外围与透光壳体21连接位置倾斜延伸有导光体23,使每一 LED 单体11所产生的光线强度能在尽量不衰减的情形下,经对应的导光柱22而均 匀扩散至透光壳体21,再对外散出,藉此以达到的均匀分散的效果。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图,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 施例的差异在于,各相邻的导光柱22之间并未直接连接,而各导光柱22的根 部与透光壳体11连接位置设有向四周扩散的扩径凸部24,扩径凸部24至少一 边延伸有一弧凸状的导光体23,所述弧凸状的导光体23与相邻的导光柱22的 扩径凸部24连接。所述透光壳体21实施时,其透光态样包含材质透明、材质半透明或材质透 明而表面雾化处理,且底端周缘设有卡合凸缘25,灯头IO对应于所述卡合凸缘 25设有卡合槽16以供透光壳体21卡固定位,所述卡合凸25缘上设有至少一缺 口 26,灯头IO对应于所述缺口 26i殳有用以防止灯罩20相对于灯头10进行兹」 转的止挡体17,以使灯头10与灯罩20快速的进行组装。除此之外,所述的导光柱22的端部设有供对应LED单体11的光源产生端 嵌入的嵌槽27,而所述嵌槽27内可进一步设置一与LED单体11的光源产生端 对应的弧凸面28,所述弧凸面28可一体成型于嵌槽27内,或是由一置入嵌槽 27槽底的透镜所构成。此实施例所揭示的多个导光柱22呈现放射状排列态样,其中一根导光柱22 位于透光壳体2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包括有一安装在具有多个LED单体的灯头上的透光壳体,所述的透光壳体内缘相对于每一LED单体分别设置有一导光柱;每一导光柱的根部靠近所述透光壳体的位置外径较大,并且至少一侧与相邻的导光柱根部相连接;每一导光柱由根部延伸至端部靠近所述LED单体的位置外径渐缩而呈锥体状,使每一LED单体所产生的光线源能经对应的导光柱均匀扩散至所述透光壳体而对外散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进益
申请(专利权)人:益晋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