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多功能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44997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多功能支架,其包括两个用于固定连接手持式移动设备的上支脚,所述上支脚上分别连接有下支脚;所述上支脚上还设置有卡槽,用于适配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上的卡扣,控制所述上支脚与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之间固定连接的角度,便于携带或在桌面上操作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两个所述下支脚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手件,用于手持使用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功能支架结构,不仅解决手持式移动设备在手持移动操作时的使用不便,也解决了桌面操作时的不便,更具人性化,使手持式移动设备能适用于更多的使用环境。(*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多功能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手持式移动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的人性化操作要求较高,比如移动手持操作或桌面操作的可操作性,还有随身携带时的方便性等。 但是现有的同类产品在此操作兼容性上存在一定缺限,单一的解决了手持移动操作或桌面操作的问题,如只采用一个无活动机构的支架来解决桌面操作的问题,但是手持使用时并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角度调整,导致手持使用可能并不很舒适,而且外形过大,也不便于携带;或采用专门为手持移动操作设计的支架,在桌面操作时虽然也可以使用,但是可能显示视角不好。 因此,现有的手持式移动设备支架无法集手持操作和桌面操作于一体,从而限制了手持式移动设备的使用环境,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集便携、桌面操作和手持移动操作为一体,让手持式移动设备适用于更多使用环境的多功能支架。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用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多功能支架,其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固定连接手持式移动设备的上支脚,所述上支脚上分别连接有下支脚; 所述上支脚上还设置有卡槽,用于适配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上的卡扣,控制所述上支脚与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之间固定连接的角度,便于携带或在桌面上操作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 两个所述下支脚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手件,用于手持使用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上支脚与所述下支脚可转动连接,所述上支脚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下支脚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控制所述上支脚与下支脚可相对转动的角度,以调整所述托手件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后壳之间的间隙,便于手持操作。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卡槽包括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上支脚的上端,用于控制所述上支脚与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后壳之间呈115°角连接。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卡槽还包括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设置在所述上支脚的侧端,用于控制所述上支脚与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后壳相平行。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托手件由软胶材料的托手件。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上支脚与下支脚之间可相对转动角度为0 90° 。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上支脚与下支脚之间可相对转动的方向为朝向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的方向。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上支脚上设置有凸出并内嵌螺母的立柱式孔,所述下支脚上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立柱式孔穿过所述通孔,并通过穿过所述立柱式孔的螺钉锁紧,连接所述上支脚与下支脚。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立柱式孔穿出所述通孔的一端与所述螺钉之间套设有防滑垫片。 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支架,其中,所述上支脚上设置上支脚销钉孔,在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后壳销钉孔,上支脚通过穿过该上支脚销钉孔和后壳销钉孔的销钉,与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可转动连接。 本技术的支架结构,不仅解决了现有的手持式移动设备在手持移动操作时的使用不便,也解决了桌面操作时的不便,更具人性化,使手持式移动设备能适用于更多的使用环境。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支架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支架装配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支架的上支脚结构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支架所使用的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上的凹槽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支架的上支脚与下支脚处于同一直线上的结构;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支架的上支脚与下支脚相对旋转后的结构;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有多功能支架的手持式移动设备携带时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有多功能支架的手持式移动设备携带时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有多功能支架的手持式移动设备桌面操作示意图一; 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有多功能支架的手持式移动设备桌面操作示意图二 ; 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有多功能支架的手持式移动设备手持使用示意图一 ; 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有多功能支架的手持式移动设备手持使用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示,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作详细介绍。 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多功能支架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至少两个上支脚10和两个下支脚20,在上支脚10上分别设置有卡槽,如图7所示,在需要使用该多功能支架的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后壳40上应对应设置安装上支脚10的两个凹槽41。如图4所示,在各凹槽41内设置卡扣42。如图9所示,该卡扣42可与上支脚10上的卡槽相配合,控制上支脚10与手持式移动设备之间固定连接的角度。如图1所示,在两个下支脚20之间通过托手件30相连接,托手件30可与下支脚2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支脚10上的卡槽包括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12。其中,第一卡槽11设置在上支脚10的上端。如图9所示,当需要进行桌面操作,或需要手持使用时,可用一定力度将上支脚IO掰至第一卡槽11与卡扣42相配合,使上支脚10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后壳40呈115。角相连接,如图10所示,经验证,此角度为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最优使用角度。 本实施例中,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之间可转动连接,在上支脚10上还设置有限位部14,如图3所示,该限位部14具体可以是凹槽、台阶等;如图6所示,下支脚20上设置有挡块21。该挡块21与限位部14相配合,可控制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可相对转动的角度,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之间可相对转动的角度为0 90。,如图5和图6所示。 在手持使用时,先按前面所述的,将上支脚10掰至第一卡槽11与卡扣42相配合,如图10所示,在托手件30与后壳40之间出现空隙,用户可将手伸入该空隙中,即可手持使用,如图11所示,托手件30可防止手持式移动设备跌落。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的手型大小,来选择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之间旋转的角度,如图12中所示的90度。 如图3所示,上支脚10上的第二卡槽12设置在上支脚10与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相贴合的侧端,当上支脚10装配进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上的凹槽41后,凹槽41内的卡扣42最先与该第二卡槽12相配合,此时相连接的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位于同一直线上。优选将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之间可相对转动的方向设置为朝向后壳40的方向,如图7所示,这样在卡扣42与第二卡槽12相卡合后,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支架即与后壳40相平行,上支脚10上的限位部14限制下支脚20,使其与上支脚10之间不可相对转动,便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携带。 如图2、图3所示,为实现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之间的旋转连接,可在上支脚10上设置凸出的内嵌螺母的立柱式孔15。如图2所示,在下支脚20上对应设置通孔24。安装时,内嵌螺母的立柱式孔15穿过下支脚20上的通孔24,再在其穿出端套上防滑垫片22,再通过螺钉23与具有内螺母的立柱式孔15相配合锁紧,使上支脚10与下支脚20连接,并且可以绕该立柱式孔15相对的转动。如图3所示,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手持式移动设备的多功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固定连接手持式移动设备的上支脚(10),所述上支脚(10)上分别连接有下支脚(20);所述上支脚(10)上还设置有卡槽,用于适配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40)上的卡扣(42),控制所述上支脚(10)与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后壳(40)之间固定连接的角度,便于携带或在桌面上操作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两个所述下支脚(20)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手件(30),用于手持使用所述手持式移动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东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研祥通讯终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