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霍万鹏专利>正文

一种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34503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具有一外壳、以及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通过一可接收至少两种不同液体的液体初混器与外壳连通,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液体加速管孔装置,该液体加速管孔装置将外壳内部分隔为分解聚合腔及积液装置,其中,所述分解聚合腔与液体初混器连通,所述积液装置与出液口连通;所述液体加速管孔装置的中部设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缘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积液装置内设置有液体增压装置,该液体增压装置的输入端与液体加速管孔装置的中心通孔对应,并将分解聚合腔内液体经由该中心通孔吸入,再经由所述周缘的通孔压入分解聚合腔。(*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体分子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分子聚合分 解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需要进行两种以上不同液体混合时,通常是将所有液体置于一容器内,再以搅拌动作进行充分搅拌至设定时间。如专利号为ZL 200720190732.7所公开的液体混合器即是依上述原理而工作的。但是,不论 现有技术中进行何种程度的搅拌,均不能达到液体分子间的充分融合,静置 一段时间后,液体分子仍会彼此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通过液体分子键 的爆裂实现液体分子之间的分解与聚合。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具有一外壳、以及分列于该外 壳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进液口通过一可接收至少两种不同液体的液体初 混器与外壳连通,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液体加速管孔装置,该液体加速管孔 装置将外壳内部分隔为分解聚合腔及积液装置;其中,所述分解聚合腔与液 体初混器连通,所述积液装置与出液口连通;所述液体加速管孔装置的中部设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缘设置有至少一个 通孔;所述积液装置内设置有液体增压装置,该液体增压装置的输入端与液体 加速管孔装置的中心通孔对应,并将分解聚合腔内液体经由该中心通孔吸入, 再经由所述周缘的通孔压入分解聚合腔。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还包括设置于外壳上且与分4解聚合腔连通的空气比例调节装置。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液体加速管孔装置周缘 设置的通孔为异型通孔。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异型通孔为锥形孔,且 该锥形孔的底部开口朝向积液装置所在的一侧。所述锥形孔可于液体加速管 孔装置上均布。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异型通孔为阶梯孔,且 该阶梯孔的底部开口朝向积液装置所在的一侧。所述阶梯孔可于液体加速管 孔装置上均布。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异型通孔为锥形阶梯孔, 且该锥形阶梯孔的底部开口朝向积液装置所在的一侧。所述锥形阶梯孔可于 液体加速管孔装置上均布。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液体增压装置为增压叶 轮或旋转挤压装置。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空气比例调节装置为调 节阀。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出液口进一步通过液体 流出管路连接成品液体储存装置。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进液口通过液体流入管 路连接三个储存不同液体的液体储存装置。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在所述液体流出管路及液体 流入管路上均设置有流量控制阀门。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进液口以进液管与分解 聚合腔连通,且该进液管伸入至所述分解聚合腔中设定的长度。优选方案为 所述进液管伸入至分解聚合腔中的长度为分解聚合腔长度的1% 50%。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防止液 体倒流的单向阀。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通过设置液体加速管孔装置及 液体增压装置,使得液体可自积液装置瞬间进入分解聚合腔,即从正压区瞬间进入负压区,从而导致液体分子键发生爆裂,进而在液体的交界面形成非 常小的乳化,提高了反应的可能性和反应速率,强化了反应过程,使液体分 子之间充分融合,更加符合生产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所述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的平面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所述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的液体加速管孔装置上的 通孔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参 照本说明书后能够据以实施。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具有一外 壳(即壳体),该外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入液体的进液口 8和导出液体的出 液口2。所述进液口 8开设在外壳的壳壁上,该进液口 8可通过一个进液管与所 述分解聚合腔7连通。具体的,该进液管可伸入至分解聚合腔7中设定的长 度,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进液管伸入至分解聚合腔7中的长度为分解聚 合腔7长度的1% 50%。在进液管上还可设置防止液体回流的单向阀。所述出液口 2可进一步通过液体流出管路连接成品液体储存装置14,在 该液体流出管路上可设置流量控制阀门。所述进液口 8的一端连通可接收至 少两种不同液体的液体初混器9,这种液体初混器可以是(但不限于)普通 混液器,甚至也可以简单为仅仅是汇聚在一起的至少两根管路,对应的,该 进液口 8的另一端通过液体流入管路连接三个储存不同液体的液体储存装置 (分别为第一液体储存装置11、第二液体储存装置12、第三液体储存装置 13),在该液体流入管路上可设置流量控制阀门10。在各个液体储存装置所 在的分支管路上,也可分别设置流量控制阀门,以期实现对各个液体储存装 置所在分支管路的单独控制。本技术所述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流经的液体既可包括牛顿液体, 也可包括非牛顿液体,还可包括两种及两种以上液体混合形成的混合液体, 以及包括混合有气体的液体,即气液混合体。本技术所述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中,在所述外壳腔体的内部还设置有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该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将外壳内部分隔为液体分解 聚合腔7及积液装置3,其中,所述液体分解聚合腔7与液体初混器9连通, 所述积液装置3与出液口 2连通。如图3所示,所述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的中部设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缘 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该周缘设置的通孔优选为异型通孔,所述异型通孔可 为锥形孔,但需保证该锥形孔的底部开口 (即开口面积较大一侧的开口,相 反开口面积较小一侧的开口被称为锥部开口)朝向积液装置3所在的一侧。 或者,所述异型通孔为阶梯孔,但需保证该阶梯孔的底部开口 (同样指开口 面积较大一侧的开口)朝向积液装置3所在的一侧。又或者,所述异型通孔 为锥形阶梯孔,但需保证该锥形阶梯孔的底部开口 (同样指开口面积较大一 侧的开口)朝向积液装置3所在的一侧。本技术中,所述异型通孔的大 小不限,其在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上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包括多种排列方式。 其中,当异型通孔均布于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上时,该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 的平面受力最为均衡,因此,所述异型通孔以均布于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上 为最佳。在所述积液装置3内设置有液体增压装置1,通过该液体增压装置1可 使积液装置3内的液体通过前述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上的异型通孔进入到液 体分解聚合腔7内。所述液体增压装置1可以采用任意种类的增压叶轮实现, 例如,可以是一种带有增压叶轮的涡轮增压机,也可以是一种纯粹的增压式 叶轮。所述液体增压装置1还可以是旋转挤压装置,例如利用螺杆实现的旋 转挤压装置,或者是转轴上带孔、能使水受挤压流动的增压转毂。该液体增 压装置1可由驱动装置15来驱动,该驱动装置15可为电动机或柴油机等装 置。所述液体增压装置1的中心与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的中心通孔对应,即 该液体增压装置1的输入端与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的中心通孔对应,这种对 应既包括几何结构上的直接相对,又包括诸如通过管路引导之类的其它任何导致液体增压装置1的输入端通过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的中心通孔产生抽吸 作用的手段。所述液体增压装置1的输入端与液体加速管孔装置5的中心通 孔相对应可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分子聚合分解器,具有一外壳、以及分列于该外壳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通过一可接收至少两种不同液体的液体初混器与外壳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液体加速管孔装置,该液体加速管孔装置将外壳内部分隔为分解聚合腔及积液装 置,其中,所述分解聚合腔与液体初混器连通,所述积液装置与出液口连通; 所述液体加速管孔装置的中部设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缘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 所述积液装置内设置有液体增压装置,该液体增压装置的输入端与液体加速管孔装置的中心通孔对应 ,并将分解聚合腔内液体经由该中心通孔吸入,再经由所述周缘的通孔压入分解聚合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万鹏黄一宪
申请(专利权)人:霍万鹏黄一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