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生兴专利>正文

防误插插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28297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误插插座结构,包括座体、上盖、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弹性元件及第二弹性元件。第一滑块具有第一底板、第一挡部、第一顶推部、第一穿孔及开孔,第二滑块具有第二底板、第二挡部、第二顶推部及第二穿孔,第一、第二弹性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穿过第一滑块的开孔,第二滑块的第二顶推部置于第一滑块的第一底板及第一挡部上,第一滑块的第一顶推部置于第二滑块的第二挡部上,第一滑块及该第二滑块交错叠置,第一弹性元件及第二弹性元件抵顶于座体内壁,令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可滑动地容置于座体内。由此,组成一能使高度降低,符合薄型化要求的防误插插座结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座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以防止插入金属杆时 造成触电的危险由此增加使用安全性的防误插插座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插座用于导接各种电器用品的电源,由于电器用品日益的增多, 插座的使用也就更加的频繁,业者也针对插座不断的加以改良,使其功能更 加的完善。现有的插座大都未设置安全装置,且未插入插头时仍呈通电状态, 故会有孩童插入金属杆时造成触电的危险。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安全插座,可用以防止孩童插入金属杆时造成触电的危险。如公告于公元2001年2月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编号421303号 披露了一种"安全插座结构改良",包含上壳体、滑块及底盖,通过将两 滑块反向叠置,而置入上壳体内部,并以弹片的弹力使滑块能够遮阻住插孔, 防止异物误插入。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安全插座结构中,两滑块相互平行的上、下叠置在 一起,具有较高的高度,会占用较多的空间,难以达到产品薄型化的要求。因此,为了改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 述缺陷的防误插插座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防误插插座结构,其能使高度 降低,减少占用空间,符合薄型化要求。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防误插插座结构,其构造简化, 组装容易,可使成本降低。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防误插插座结构,包括一 座体,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上盖,其设有至少两个插孔,该上盖设置于该座体; 一第一滑块,其具有一第一底板、 一第一挡部及一第一顶推部, 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一挡部之间形成一第一穿孔,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一顶推部之间形成一开孔,该第一顶推部设有一第一斜面; 一第一弹性元件,其设置 于该第一滑块; 一第二滑块,其具有一第二底板、 一第二挡部及一第二顶推 部,该第二底板及该第二挡部之间形成一第二穿孔,该第二顶推部连接于该 第二底板,该第二顶推部设有一第二斜面;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其设置于 该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穿过该第一滑块的开孔,该第二滑块的第二顶推 部置于该第一滑块的第一底板及第一挡部上,该第一滑块的第一顶推部置于 该第二滑块的第二挡部上,该第一滑块及该第二滑块交错叠置,该第一弹性 元件及该第二弹性元件抵顶于该容置空间的两侧内壁,令第一滑块及第二滑 块可滑动地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与两个所述插孔相对 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技术能防止金属杆插入至插座 结构内,以避免造成触电的危险,使插座使用的安全性得以提升。第一滑块 及第二滑块交错叠置,能使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整体的高度降低,减少占用 空间,符合薄型化要求。此外,第一弹性元件及第二弹性元件与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可一体成 型,使构造简化,组装容易,成本得以有效的降低。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 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 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一) 。图5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二) 。图6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IO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为本技术的防误插插座结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座体11容置空间12透孔2 上盖21插孔3第一滑块31侧板32第一底板33第一挡部34第一端板35第一顶推部351第一斜面36第一穿孔37开孔4第二滑块41 第二底板42第二挡部43第二端板44第二顶推部441第二斜面45第二穿孔5第一弹性56第二弹性元件7导电片8插头81 插脚9金属杆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防误插插座结构,其设置于插 座的导电片7上方,该防误插插座结构包括一座体1、 一上盖2、 一第一滑 块3、 一第二滑块4、 一第一弹性元件5及一第二弹性元件6,其中该座体l 以塑料材料制成,座体l的构造并无限制,可根据不同的规格需求予以适当 的变化。座体1内部具有至少一容置空间11,容置空间11顶部形成开口状。 容置空间11底部开设有至少两个透孔12,对应于插座的两个导电片7。该上盖2以塑料材料制成,上盖2的构造并无限制,可根据不同的规格需求予以适当的变化。上盖2开设有至少两个插孔21,在第一滑块3、第二 滑块4、第一弹性元件5及第二弹性元件6置于容置空间11内后,则可利用 上盖2盖合于座体1,将容置空间ll予以封闭,上盖2及座体1之间可利用 卡接、嵌接、胶合、螺锁或超声波等方式结合,使上盖2设置于座体1上。 两个插孔21位于两个导电片7上方。该第一滑块3以塑料材料制成,第一滑块3具有两个侧板31、 一第一底 板32、 一第一挡部33、 一第一端板34及一第一顶推部35。两个侧板31相 互平行,第一底板32及第一挡部33连接于两个侧板31之间,第一底板32 及第一挡部33位于两个侧板31之间的下部。第一端板34由第一挡部33 — 端向上延伸形成,此外于第一底板32及第一挡部33之间形成有一第一穿孔 36,第一穿孔36的大小需可供插头的插脚穿过。第一顶推部35连接于两个 侧板31之间,第一顶推部35位于两个侧板31之间的上部,第一顶推部35 顶面近一端处设有一第一斜面351 。此外于第一底板32及第一顶推部35之 间形成有一开孔37,以便于组装第二滑块4。第一弹性元件5由第一滑块3 的第一端板34延伸形成,第一弹性元件5与第一端板34—体成型,使第一 弹性元件5设置于第一滑块3上,第一弹性元件5为一长型弹片,第一弹性 元件5倾斜的向外延伸。该第二滑块4以塑料材料制成,第二滑块4具有一第二底板41、 一第二 挡部42、 一第二端板43及一第二顶推部44。第二底板41及第二挡部42间 隔设置,此外于第二底板41及第二挡部42之间形成有一第二穿孔45,第二 穿孔45的大小需可供插头的插脚穿过。第二顶推部44连接于第二底板41 一端,第二顶推部44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底板41,使第二顶推部44与第二 底板41之间形成阶梯状,第二顶推部44顶面近一端处设有一第二斜面441 , 从而使插头的两个插脚经由两个插孔21同时插入时,可利用两个插脚抵触 于第一斜面351与第二斜面441,由此推动第一滑块3及第二滑块4产生左、 右位移,使得第一滑块3及第二滑块4不再遮盖于两个插孔21与两个透孔 12之间。第二弹性元件6由第二滑块4的第二端板43延伸形成,第二弹性 元件6与第二端板43 —体成型,使第二弹性元件6设置于第二滑块4上, 第二弹性元件6为一长型弹片,第二弹性元件6倾斜的向外延伸。此外,本 技术的第一弹性元件5及第二弹性元件6也可以利用组合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滑块3及第二滑块4上。第一滑块3及第二滑块4欲组装时,可将第二滑块4由下而上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误插插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座体,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上盖,其设有至少两个插孔,该上盖设置于该座体;    一第一滑块,其具有一第一底板、一第一挡部及一第一顶推部,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一挡部之间形成一第一穿孔,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一顶推部之间形成一开孔,该第一顶推部设有一第一斜面;    一第一弹性元件,其设置于该第一滑块;    一第二滑块,其具有一第二底板、一第二挡部及一第二顶推部,该第二底板及该第二挡部之间形成一第二穿孔,该第二顶推部连接于该第二底板,该第二顶推部设有一第二斜面;以及    一第二弹性元件,其设置于该第二滑块;    所述第二滑块穿过该第一滑块的开孔,该第二滑块的第二顶推部置于该第一滑块的第一底板及第一挡部上,该第一滑块的第一顶推部置于该第二滑块的第二挡部上,该第一滑块及该第二滑块交错叠置,该第一弹性元件及该第二弹性元件抵顶于该容置空间的两侧内壁,令该第一滑块及该第二滑块可滑动地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第一斜面及该第二斜面与两个所述插孔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生兴
申请(专利权)人:廖生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