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14315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接装置,包括:相互垂直、长度相等且中心重合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交叉位置下部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进行水平旋转的旋转装置;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一个端部的上表面上分别垂直设置有下压头;下压头的上方平行相对设置有可垂直移动用于与下压头配合完成压接的上压头;第一支撑条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支撑条上的下压头移动至第一支撑条对端位置的移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装置的转动带动下压头旋转,节省了压接过程中传递预压完成品的时间和传递手臂型号切换的时间,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液晶显示器制造工艺。(*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生产
,尤其涉及压接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以下简称LCD)制造过程 中,有一些需要分两次压接且在两次压接的过程中需中间传递设备的工艺过 程,此工艺称为外引脚接合(Outer Lead Bonding,以下简称0LB)工艺。 比如带载封装驱动芯片(Tape Carrier Package ,以下简称TCP)压附 焊接(Bonding)工艺中(也称TCP Bonding ),需要将TCP与已装配元件的 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以下简称PCBA)进行电路连接。压 接工艺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预压工艺将PCBA贴附上各项异性导电胶 (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以下简称ACF);第二步是本压工艺 将已经贴附上ACF的PCBA与TCP进行本压。预压和本压都是通过上、下压 头的配合完成压接。压接时,PCBA在下压头上通过真空方式进行固定,上 压头向下运动直至与PCBA接触。PCBA上的ACF在上压头的压力和温度作 用下,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硬化,从而完成压接过程。图1为现有技术PCBA的压接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预压头1和 本压头2的空间位置间隔有一定的距离,在预压完成后,需传递手臂将带 有ACF的PCBA从预压头1放到移载片几6上,再由传递手臂从移载机6放 到本压头2上,然后在本压头2上对带有ACF的PCBA进行本压工艺。在 现有技术中,完成上述传递过程需20秒。同时在移载机传递预压成品的 过程中,为防止压头与移载机发生干涉,预压头与本压头必须停止工作。 并且,传递手臂与压头的型号需一一对应,如果更换压头型号,就要更换传递手臂,从而在压接过程中增加了传递手臂型号的更换时间,同时也增 加了制作传递手臂的费用。在分两次压接产品的工艺过程中,由于现有技 术中的上述缺陷,使生产节拍增加、生产量减少,从而导致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压接装置,目的是减少分两次压接的工艺过程中传 递预成品的时间,以提高加工效率,增加产品的生产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接装置,包括处于同一平面的且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第一支 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长度相等且中心重合;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交叉位置下部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一支撑条 和第二支撑条进行水平旋转的旋转装置;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一个端部的上表面上分别垂直设置有下压头;下压头的上方平行相对设置有可垂直移动用于与下压头配合完成压接 的上压头;第一支撑条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支撑条上的下压头移动至第一支撑条 对端位置的移动机构。本技术压接装置在预压工艺完成后,先将第一支撑条上带有预压 完成品的下压头移动到第一支撑条的对端位置,然后旋转装置带动第一支 撑条和第二支撑条水平旋转,使第二支撑条上的下压头旋转到已进行过预 压工艺的上压头下方,使带有预压完成品的下压头转动到未进行预压工艺 的另一个上压头下方进行本压工艺。节省了预压完成品的传递时间和传递 手臂型号切换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PCBA的压接过程示意图2为本技术压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3为本技术压接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4为本技术压接装置初始状态的俯视图5为本技术压接装置移动工序后的俯视图6为本技术压接装置顺时针旋转工序后的俯视图7为本技术压接装置逆时针旋转工序后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2为本技术压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 技术压接装置包括长度相等、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支撑条41和第二支撑条42,且第一 支撑条41和第二支撑条42相互垂直、中心重合设置。第一支撑条41和第 二支撑条42具体形成"十字架"形状。设置在第一支撑条41和第二支撑条42的交叉位置下部的旋转装置, 用于带动第一支撑条41和第二支撑条42进行水平旋转。旋转装置可采用 旋转电^l轴盘3。分别垂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条41端部B和第二支撑条42端部A的上表 面上的下压头。第一支撑条41上设置有移动机构,供第一支撑条41上的 下压头移动至第一支撑条对端位置,具体可以采用滑轨或滑道等形式,本 实施例中以滑轨5为例进行说明。下压头的上方平行相对设置有可垂直运动用于与下压头配合完成压接 的上压头;其中,下压头包括第一支撑条41上的第一下压头12和第二支 撑条42上的第二下压头22,上压头包括在第一下压头12上方的第一上压 头11和在第二下压头22上方的第二上压头21。为了将带有预压完成品的第一下压头12从第一上压头11的下方移动到 第二上压头21的下方,以便使第一下压头12与第二上压头21配合完成本压 工艺,同时第一上压头11与第二下压头22配合完成另一个产品的预压工艺, 需要使用滑轨5和旋转电机轴盘3改变第一下压头12、第二下压头22的位置。 首先,将带有预压完成品的第一下压头12从第一支撑条41端部B顺着滑轨 5移动到第一支撑条41端部C的位置。然后,旋转电机轴盘3沿顺时针方 向转动以带动第一下压头12和第二下压头22作为整体顺时针旋转,使第一 下压头12和第二下压头22分别旋转到第二上压头21和第一上压头11的下 方。接着,第一上压头11与第二下压头22配合进行另一个产品的预压工艺, 第二上压头21与第一下压头12配合进行上述预压完成品的本压工艺。上述 过程中,第二上压头21和第一上压头11所处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压接装 置开始工作后,第一上压头11始终进行预压工艺、第二上压头21始终进行 本压工艺,或者,第一上压头11始终进行本压工艺,第二上压头21始终进 行预压工艺。在移动和旋转下压头后,为保证下压头能准确地处于上压头的下方,以 便下压头能与上压头配合完成预压工艺或本压工艺,第一支撑条41端部B、 第一支撑条41端部C和第二支撑条42端部A距离第一支撑条41和第二支 撑条42的交叉处要相等。而且第一支撑条41和第二支撑条42必须是相互 垂直的,即第一支撑条41和第二支撑条42的长度相等、中心位置重合且 相互垂直。从上述压接过程可以看出,下压头上的预压完成品跟随该下压头一起从 一个上压头下方转移到另一个上压头下方,以便该下压头与另一个上压头 完成后续的本压工艺。由于上压头需要与下压头配合进行预压或本压工艺, 因此上压头需要与下压头平行相对设置,且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本技术压接装置在压接过程中不需要通过移载机和传递手臂将预 压完成品从一个压头传递到另一个压头上,而是通过支撑条上的移动机构和旋转装置使带有预压完成品的下压头从一个上压头下方转移到另一个上 压头下方。节省了预压完成品的传递时间和传递手臂型号切换的时间,从 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图3为本技术压接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 保证第一下压头12沿滑轨5移动后能准确位于第一支撑条41端部B或端部C 的位置,本技术压接装置第一支撑条41上设置有感应装置,用于为控 制第一支撑条上的下压头移动至第一支撑条41对端位置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于同一平面的且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长度相等且中心重合; 所述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交叉位置下部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进行水平旋 转的旋转装置; 所述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的一个端部的上表面上分别垂直设置有下压头; 所述下压头的上方平行相对设置有可垂直移动用于与所述下压头配合完成压接的上压头; 所述第一支撑条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撑条上的下压头移动 至所述第一支撑条对端位置的移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行宾崔洪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