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盖式扣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11131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有关一种滑盖式扣具,于扣具本体上定位有盖体,其中,该本体上方开设有置入孔,且该置入孔表面一侧向外延伸有缺槽,而该盖体对应置入孔表面另侧也设有对应的缺槽,本体上结合有弹性元件,而盖体底部则设有抵推弹性元件的滑块。当扳动盖体于本体上滑动位移时,即可使盖体于本体上形成往覆位移,在预设公扣具的环形颈部伸入置入孔内,可以弹性元件的反弹力将盖体的缺槽扣持于环形颈部上,以形成稳固的扣持状态,进而达到结构简单、使用便利且不松脱分离的功效。(*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提供一种滑盖式扣具,尤指于本体上形成往复滑动位移的盖体, 可受到本体上弹性元件的反弹力而自动扣持于预设的公扣具上。
技术介绍
现今所使用的织带扣大多是公、母式扣具,例如背包、旅行箱、肩背带、背 包前带盖扣或其他需织带固定的物品等,请同时参阅图9、 10所示,为常用公、 母扣具的立体外观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此种常用的扣具A主要 于公扣Al 二侧各设有弹臂All,并于二弹臂All之间设有一杆体A12,而母扣A2 前端则设有一开口 A21,且开口 A21内设有一导轨A22,使公扣Al的弹臂All及 杆体A12可由母扣A2的开口 A21处推入,并使/>扣Al的杆体A12对准于母扣A2 的导轨A22,待推入后,即可使弹臂All末端的扣合块A13由母扣A2 二侧的侧孔 A23处卡入,并使扣合块A13与弹臂All间的转折面所形成的缺槽A14扣持于侧孔 A2 3边缘壁面A2 31形成定位。然而,上述的公、母扣虽可达到扣合的效果,但仍存在下列未臻完善的缺失 (一)、其常用扣具的结构设计并无法适用于较小的物品,因为常用的扣具 必须由使用者的手指由母扣A2 二侧的侧孔A23处向内压动公扣Al的扣合块A13, 才可解除^^扣Al与母扣A2的扣合状态,若将公扣Al与母扣A2的整体规格缩小 时,便会导致使用者的手指在压动公扣Al的扣合块A13时,容易产生操作不便或 因空间过小而无法进行按压的缺失。(二 )、常用公扣Al的弹臂Al 1及杆体Al 2都呈悬空伸出状,此种设计极易 使未扣合的公扣Al因不慎勾到异物,或因外力碰撞而造成弹臂All、杆体A12产 生断裂或变形。(三) 、其常用的结构设计较为繁杂,且公扣Al与母扣A2的配合公差也必须较为严谨、精准,故,其整体在制作上也较为不易,相对的也会导致成品的不 良率增加。(四) 、其常用的公扣Al于推入母扣A2时,极易因公扣Al的弹臂All及杆体A12未能完全正对于母扣A2的开口 A21内的导轨A22,而产生错位状态,进而 造成使用者再进行扣合动作时的不便。(五)、其常用的公扣Al及母扣A2于使用时,仅能适用于相对应的规格, 若欲更换其他规格的公、母扣A1、 A2,则无法适用,且常用的公扣Al仅能以单一 方向与母扣A2直接扣合,进而限制巻绕于公、母扣Al、 A2的织带的摆设方向, 容易使织带交叉折叠而产生皱折。因此,要如何改善上述常用的不足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者所欲改善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故,专利技术人有鉴于上述缺失,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设计出此种滑盖式扣具。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滑盖式扣具,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扣具的体积偏大,组装不便且容易松脱分离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滑盖式扣具,于扣具本体上定位有盖体,其中,该本体上方开设有置入孔,且该置入孔表面一侧向外延伸有缺槽,而该盖体对应置入孔表面另侧也设有对应的缺槽,本体上结合有弹性元件,而盖体底部则设有抵推弹性元件的滑块。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本体上形成往复滑动位移的盖体,可受到本体上弹 性元件的反弹力而自动扣持预设的公扣具上,进而达到缩小扣具的整体体积,以 形成结构简单、组装便利且不松脱分离的功效。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当盖体于本体上呈错位推移时,可使欲配合的公 扣具的环形颈部伸入本体的置入孔内,当盖体反弹回复原位时,即可利用盖体的 缺槽与本体的缺槽所組成的轴孔,来紧密的夹持于公扣具的环形颈部上,进而使 公扣具可藉此形成自由摆动,且滑盖式扣具所配合的公扣具可为织带扣、车缝扣、 绳索扣、绳带扣或其他具环形颈部的扣具等,可依使用者的需求或设计的不同来 随时更换,故可有效增加本技术的适用范围及使用效率。本技术的另 一 目的在于盖体二侧向下凸伸的导轨可对正滑入本体二侧形 成对应的斜凹槽内限位,以及盖体底部滑块可置入于本体凹槽内的限位滑动的作 用,可提供盖体于本体上滑移动作当中,不致翻转翘起的缺失发生,达到结构配 合良好、作动滑顺、平稳的功效。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本体缺槽底部设有导斜面,同时盖体滑块前端为设有斜推面,当公扣具的环形颈部伸入置入孔内时,其表面周缘可碰触并推动导 斜面及斜推面,使盖体受滑块的斜推面而朝后移动,即可使置入孔露出供公扣具 的环形颈部伸入扣持,具有组装便利、操作简单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3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4为本技术于组装时的俯视图5为本技术于组装后的俯视图6为本技术于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7为本技术于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8为本技术又一佳实施例于盖体推回原位的侧视剖面图; 图9为常用公、母扣具的立体外观图; 图IO为常用公、母扣具的俯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i兌明1-本体;11-基部;13-置入孔;111-凹槽;14-缺槽;112-槽孔;141-导斜面; 12-导槽;15-巻绕部;121-置入空间;16-斜凹槽;122-止挡臂;2-盖体;21-基 部;221-导块;211-滑块;23-缺槽;2111-斜推面;24-容置部;2112-前侧壁; 25-导轨;212-抵挡块;251-斜凸块;22-导引部;26-凸点;3-弹性元件;4-公扣 具;41-环形颈部;42-巻绕部;5-织带;6-布料;A-扣具;Al-7^扣;A2-母扣; All-弹臂;A21-开口; A12-杆体;A22-导轨;A13-扣合块;A23-侧孔;A14-缺槽; A231-壁面。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绘图就本 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请同时参阅图l、 2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及立体分解 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的滑盖式扣具为包括有本体1及盖体2所组成, 故就本案的主要结构特征详述如后;其中该本体1的基部11表面为设有可供弹性元件3置入的凹槽111,并于基部11表面二侧剖设有导槽12,其导槽12末端为形成有宽度较大的置入空间121,且置 入空间121 —侧为延伸有止挡臂122,另于基部11前侧设有置入孔13,且置入孔 13 —侧为向外延伸有缺槽14,而远离置入孔13另側则设有可供织带巻绕的巻绕 部15。该盖体2为结合于本体1的基部11表面呈一往复位移状态,且盖体2的基部 21下表面也可设有置入于本体1凹槽111内抵压弹性元件3的滑块211,并使盖 体2的滑块211可于本体1的凹槽111限位滑动,并于基部21 二侧向下延伸有导 引部22,且导引部22末端向外延伸有导块221,另于基部21前侧设有缺槽23, 而远离缺槽23另侧则设有容置部24。请同时参阅图3、 4、 5、 6所示,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于组装时的俯视图、于组装后的俯视图及于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上述构件于组构时,先将盖体2结合定位于本体1上,并使盖体2的导引 部22伸入本体1的导槽12的置入空间121内限位,并向前推移使导引部22的导 块221通过止挡臂122,其止挡臂122的设置主要使导引部22容易组装,使导引 部22不易脱离导槽12夕卜,进而使导引部22的导块221抵贴于导槽12底部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盖式扣具,于扣具本体上定位有盖体,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上方开设有置入孔,且该置入孔表面一侧向外延伸有缺槽,而该盖体对应置入孔表面另侧也设有对应的缺槽,本体上结合有弹性元件,而盖体底部则设有抵推弹性元件的滑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聪明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