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光大专利>正文

双极水分子能制冷、制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005156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极水分子能制冷、制热系统,主要包括由制冷极单元、制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组成,所述制冷极单元、制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三个单元独立设置,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通过电路分别与制冷极单元和制热极单元连接,制冷极单元通过排风管道连接制热极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节能效益的同时还能从大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固成水,当水分子被蒸发为水蒸汽后,水蒸汽不但不能回到制冷系统中,而且能被输送往另一制热器单元内进行冷凝液化并放出热能,大大提高制冷、制热的工作效率,且能净化空气。(*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预冷领域,如空调、冰箱、制冰装置等 制冷、采暖系统的节能设备,具体是指双极水分子能制冷、制热 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水分子能在制冷、制热设备中,水分子的能量无法得 到充分的发挥,其制冷、制热的工作效率低,且放热、吸热载体可 采用的介质较局限,仅限于单一的空气介质,因此使用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水分子被蒸发为水蒸 汽后,水蒸汽不但不能回到制冷系统中,而且能被输送往另一制 热器单元内进行冷凝液化并放出热能,制冷制热效率高,且能净 化空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双极水分子能制冷、制热系统,主要包括由制冷极单元、 制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组成,所述制冷极 单元、制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三个单元独 立设置,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通过电路分别与制冷极 单元和制热极单元连接,制冷极单元通过排风管道连接制热极单 元。所述的制冷极单元设有蒸发通道、制冷通道,蒸发通道与制 冷通道设置于制冷极单元内。所述蒸发通道主要由蒸发过滤器、自动补水水循环系统、波 浪型金属蒸发通道、排风设备组成,蒸发过滤器、自动补水水循 环系统、波浪型金属蒸发通道、排风设备顺序连接。所述的自动补水水循环系统主要由自动补水器单元、自动水 循环泵系统单元、波浪型陶瓷高分子聚合板单元、循环水净化过 滤器单元组成,其为顺序循环连接。所述制冷通道主要由蜂窝式水濂过滤器、波浪型金属制冷通道、被冷却载体输送器,它们依次顺序连接。所述的制热极单元主要由冷凝通道和制热通道组成。 所述的冷凝通道设有波浪型金属冷凝通道和排风设备,它们为顺序连接。所述的制热通道设有波浪型金属制热通道和被加热载体输送 器,顺序连接。所述的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主要包括有传感器、 参数监控器、自动控制器以及开关,采用顺序连接的方式设置于 自动监测电路内部,所述的自动控制器内设有自动控制电路。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由于采用设有制冷极单元、制 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组成,制冷极单元、 制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三个单元均独立设 置,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通过电路分别与制冷极单元 和制热极单元连接,制冷极单元通过排风管道连接制热极单元, 提高节能效益的同时还能从大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固成 水,当水分子被蒸发为水蒸汽后,水蒸汽不但不能回到制冷系统 中,而且能被输送往另一制热器单元内进行冷凝液化并放出热能, 大大提高制冷、制热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 物质在制冷、制热通道中流通放热制冷或吸热制暖。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双极水分子能制冷、采暖系统组成框图;图2本技术制冷极单元组成框图;图3本技术蒸发通道组成框图;图4本技术实新型制冷通道组成框图;图5本技术自动补水水循环系统框图;图6本技术制热极单元组成框图;图7本技术冷凝通道组成框图;图8本技术制热通道组成框图;图9本技术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组成框图;图io本技术智能自动控制电路组成框图。4图号说明:1制冷极单元 2制热极单元 元 ll蒸发通道112自动补水水循环系统114排风设备1122自动水循环泵系统单元f板单元元121蜂窝式水濂过滤器 123被冷却载体输送器 211波浪型金属冷凝通道 制热通道 31传感器 33自动控制器以 351电路板模块 353传感器356电源部分 357 359LED显示电路3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 12制冷通道 lll蒸发过滤器 113波浪型金属蒸发通道 1121自动补水器单元 1123波浪型陶瓷高分子聚 1124循环水净化过滤器单122波浪型金属制冷通道 21冷凝通道 22制热通道 212排风设备 221波浪型金属222被加热载体输送器 32参数监控器34开关 35自动控制电路352无线射频接收模块 354单片机 355控制报警器 控制开关 358电机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双极水分子能制冷、制热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 用水在液态和汽态之间的切变,在切变过程中,能量从水分子之 间被释放出来或吸收进去,利用这些能量的变化,来达到制冷或 制热。具体如图l所示,其主要包括由制冷极单元1、制热极单元2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3组成,所述制冷极单元 1、制热极单元2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3三个单元均 独立设置,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3通过电路分别与制 冷极单元1和制热极单元2连接,制冷极单元1通过排风管道连 接制热极单元2。其中,所述的制冷极单元1设有蒸发通道11、制冷通道12, 如图2所示,蒸发通道11与制冷通道12均设置于制冷极单元1 内,与现有技术市场通用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交换形式相同,蒸发 通道11与制冷通道12互相交换能量发生制冷功能。配合图3所 示,蒸发通道11主要组成单元有蒸发过滤器111、自动补水水循 环系统112、波浪型金属蒸发通道113、排风设备114,蒸发过滤 器lll、自动补水水循环系统112、波浪型金属蒸发通道113、排风设备114顺序连接,其中自动补水水循环系统112、波浪型金 属蒸发通道113紧贴着连接在一起。所述的自动补水水循环系统 112主要由自动补水器单元1121、自动水循环泵系统单元1122、 波浪型陶瓷高分子聚合板单元1123、循环水净化过滤器单元1124 组成,其均为顺序循环连接,如图5所示。如图4所示,制冷通 道12主要由蜂窝式水濂过滤器121、波浪型金属制冷通道122、 被冷却载体输送器123,它们依次顺序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的制热极单元2主要由冷凝通道21和制热 通道22组成,与现有技术市场通用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交换形式相 同,冷凝通道21和制热通道22相互交换能量发生制热功能。配 合图7所示,冷凝通道21设有波浪型金属冷凝通道211和排风设 备212,它们为顺序连接。制热通道22设有波浪型金属制热通道 221和被加热载体输送器222,如图8所示,均顺序连接。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3主要包括有传感器31、 参数监控器32、自动控制器33以及开关34,且均采用顺序连接的方式设置 于自动监测电路内部,如图9所示,所述的自动控制器33内设有 自动控制电路35。如图9所示,自动控制电路35设有主要包括 电路板模块351、无线射频接收模块352、传感器353、单片机354 以及控制报警器355,并包括电源部分356、控制开关357、电机 电路358以及LED显示电路359,控制报警器355为LED动态扫 描电路控制报警单元,无线射频接收模块352设置于电路板模块 内部,无线射频接收模块352还设有中央处理器(图中未示出)。电路板模块351分别与电源部分356、控制开关357、传感器 353、单片机354以及电机电路358连接,LED显示电路359以及 控制报警器355分别与无线射频接收模块352内部的中央处理器 连接。该中央处理器不但用于控制单片机354以及传感器353接 收和输出信号,而且用于控制整个电机制冷、加热和送风操作, 从而将冷、热气体和循环风输送至管道的认定区域内。无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极水分子能制冷、制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由制冷极单元、制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组成,所述制冷极单元、制热极单元及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三个单元独立设置,智能自动控制监测电路系统单元通过电路分别与制冷极单元和制热极单元连接,制冷极单元通过排风管道连接制热极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光大
申请(专利权)人:杨光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