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86852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用铲,包括一底板(6),二侧板(5),一后板(7)和一手柄(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是相互上、下叠合的二层底板,在所述底板(6)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一沟槽(2),所述沟槽(2)内各设一销钉(1),所述相互叠合的上、下二层底板(6)可通过所述底板上的沟槽(2)移动;所述二侧板(5)分别与所述二层底板(6)中的一层固定连接,所述每层底板(6)与一侧的侧板(5)相互固定连接成为一L型构件;所述后板(7)的下端与所述底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板(7)的两侧各设有一用合叶连接的扩展段A,所述扩展段可分别通过所述合叶向所述侧板(5)折叠靠拢在两侧板上,所述后板与所述扩展段的比例近似2∶1,所述后板(7)的外侧与所述手柄(4)固定连接。(*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拌和混凝土的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试验室混凝土拌和时使用的多用铲
技术介绍
在混凝土生产企业中,试验室经过设计、计算得到的混凝土初步配合比需要经过 多次试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调整,然后才能确定最终配合比。在进行试拌混凝土的 过程中,铲子是必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操作工具。然而,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各个工序要用 到的铲子的大小却有很大差别。例如,进行坍落度测试时,铲子的大小要适合坍落度桶的 大小;试拌结束后要清理小型搅拌机内的残余混凝土时,要适应搅拌机的大小。于是,在通 常情况下,试验室进行一次试拌,往往要同时准备几把不同尺寸的铲子,以便各个工序的操 作。这么多的铲子,使得整个混凝土试拌过程变得烦琐,也很不方便试验人员的操作。 因此已知的铲子结构存在着上述种种不便和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尺寸和外形适用于不同工序,方便试验人员操 作,极大提高试验效率的多用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种多用铲,包括一底板(6) ,二侧板(5),一后板(7)和一手柄(4),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6)是相互上、下叠合的二层底板,在所述底板(6)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 有一沟槽(2),所述沟槽(2)内各设一销钉(1),所述相互叠合的上、下二层底板(6)可通过 所述底板上的沟槽(2)移动,在工作状态下,所述销钉(1)的缺口因对准沟槽延伸方向而被 卡在沟槽(2)的两端,从而将上、下二层底板(6)锁定,使其无法移动;在需要改变多用铲大 小时,旋转销钉(1)使其缺口对准沟槽两边,从而解除对上、下二层底板的锁定,然后上、下 两层底板就可以移动,直至销钉到达沟槽的两端,这时再将销钉旋转90°使其缺口对准沟 槽延伸方向,锁定上、下两层底板(6); 所述二侧板(5)分别与所述二层底板(6)中的一层固定连接,所述每层底板(6) 与一侧的侧板(5)相互固定连接成为一L型构件,换句话说,铲头部就是由一侧侧板与一层 底板构成的两个L型构件通过销钉的组合; 所述后板(7)的下端与所述底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板(7)的两侧各设 有一用合叶连接的扩展段A,所述扩展段可分别通过所述合叶向所述侧板(5)折叠靠拢在 两侧板上,所述后板与所述扩展段的比例近似2 : l,所述后板(7)的外侧与所述手柄(4) 固定连接。 本技术的多用铲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多用铲,其中所述底板(6),侧板(5),和后板(7)均由薄铁板制成。 前述的多用铲,其中所述手柄(4)由木杆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多用铲具有以下优点 1. —把多用铲通过縮小或扩展能替代几把普通铲使用,方便操作。 2.极大提高试验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多用铲呈小铲时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多用铲呈大铲时的头部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局部放大的后板合叶折叠靠拢在两侧板上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的多用铲销钉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的多用铲呈小铲时后板两侧打开时的示意图。 其中1销钉,2沟槽,3合叶,4手柄,5侧板,6底板和7后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说明。 现请参阅图1 图5,图1是本技术的多用铲呈小铲时的整体示意图。如图 所示,所述底板(6)是相互上、下叠合的二层底板,在所述底板(6)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 一沟槽(2),所述沟槽(2)内各设一销钉(1)固定,所述销钉位置如附图l所示进行交叉放 置。所述相互叠合的上、下二层底板(6)可通过所述底板上的沟槽(2)移动,在工作状态 下,所述销钉(1)的缺口因对准沟槽延伸方向而被卡在沟槽(2)的两端,从而将上、下二层 底板(6)锁定,使其无法移动;在需要改变多用铲大小时,旋转销钉(1)使其缺口对准沟槽 两边,从而解除对上、下二层底板的锁定,然后上、下两层底板就可以移动,直至销钉到达沟 槽的两端,这时再将销钉旋转90。使其缺口对准沟槽延伸方向,锁定上、下两层底板(6), 实现底板的伸縮。 所述二侧板(5)分别与所述二层底板(6)中的一层固定连接,所述每层底板(6) 与一侧的侧板(5)相互固定连接成为一L型构件,换句话说,铲头部就是由一侧侧板与一层 底板构成的两个L型构件通过销钉的组合; 所述后板(7)的下端与所述底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板(7)的两侧各设 有一用合叶连接的扩展段A,所述扩展段可分别通过所述合叶向所述侧板(5)折叠靠拢在 两侧板上,所述后板与所述扩展段的比例近似2 : l,铲后板通过合叶的张合实现铲大小的 调节,所述合叶为半开式,即只可在180。角度范围内张合。所述后板(7)的外侧与所述手 柄(4)固定连接。由此结构构成本技术的一种全新的多用铲。 本技术的多用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铲的头部和手柄。手柄采用木材,以减 轻整个铲的重量。铲的头部由底板、侧板和后板组成。 本技术的多用铲,当多用铲从小铲改为大铲使用时的具体操作是,先将靠在 两侧板外部的后板两端的扩展段A打开,将两销钉旋转90度,这时销钉对底板的固定解除, 上下两层底板可以沿凹槽方向滑动。然后将两侧板向外拉动直到被销钉卡住为止,这时销 钉进入凹槽上的另一个销钉孔,此时将销钉旋转90度,即可将上下两层底板固定住。这样 多用铲就可以作为一把大铲使用了 。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化。因 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技术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权利要求一种多用铲,包括一底板(6),二侧板(5),一后板(7)和一手柄(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是相互上、下叠合的二层底板,在所述底板(6)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一沟槽(2),所述沟槽(2)内各设一销钉(1),所述相互叠合的上、下二层底板(6)可通过所述底板上的沟槽(2)移动;所述二侧板(5)分别与所述二层底板(6)中的一层固定连接,所述每层底板(6)与一侧的侧板(5)相互固定连接成为一L型构件;所述后板(7)的下端与所述底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板(7)的两侧各设有一用合叶连接的扩展段(A),所述扩展段可分别通过所述合叶向所述侧板(5)折叠靠拢在两侧板上,所述后板与所述扩展段的比例近似2∶1,所述后板(7)的外侧与所述手柄(4)固定连接。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用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侧板(5),和后板(7)均为 薄铁板制成。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用铲,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4)为木杆制成。专利摘要一种多用铲,包括一底板(6),二侧板(5),一后板(7)和一手柄(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是相互上、下叠合的二层底板,在所述底板(6)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一沟槽(2),所述沟槽(2)内各设一销钉(1),所述相互叠合的上、下二层底板(6)可通过所述底板上的沟槽(2)移动;所述二侧板(5)分别与所述二层底板(6)中的一层固定连接,所述每层底板(6)与一侧的侧板(5)相互固定连接成为一L型构件;所述后板(7)的下端与所述底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板(7)的两侧各设有一用合叶连接的扩展段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铲,包括一底板(6),二侧板(5),一后板(7)和一手柄(4),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6)是相互上、下叠合的二层底板,在所述底板(6)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一沟槽(2),所述沟槽(2)内各设一销钉(1),所述相互叠合的上、下二层底板(6)可通过所述底板上的沟槽(2)移动;    所述二侧板(5)分别与所述二层底板(6)中的一层固定连接,所述每层底板(6)与一侧的侧板(5)相互固定连接成为一L型构件;    所述后板(7)的下端与所述底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板(7)的两侧各设有一用合叶连接的扩展段(A),所述扩展段可分别通过所述合叶向所述侧板(5)折叠靠拢在两侧板上,所述后板与所述扩展段的比例近似2∶1,所述后板(7)的外侧与所述手柄(4)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