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创专利>正文

手机两用锥颅引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67951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手机两用锥颅引流器由导芯、引流管、旋转机构及锥颅针组成,导芯(3)置于引流管(4)内,引流管(4)位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5)内,锥颅针包括锥体(2)、锥槽(11)及锥锋(12),锥体的上端部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连接,锥锋位于锥体的下端部,锥槽呈倾角设置于锥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手术开颅和电钻锥颅的优点于一体,设计科学合理,采用电动和手动配合的手术方式,提高了其安全可靠性能。具有创伤小、费用低、体积小、操作容易、能安全有效穿过颅骨膜及硬脑膜。其设置的压力感应开关可进一步提高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能。适用于脑溢血、脑挫裂伤所致颅内血肿清除,脑脓肿、脑水肿引流等。(*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主要涉及的是一种手机两用锥颅引流器。适用于脑溢血、脑挫裂伤所致颅内血肿清除,脑脓肿、脑水肿引流等。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对脑血肿等病变组织的清除,主要有手术开颅和电钻锥颅,前者创伤 大,恢复慢,费用高,后者体积大、操作不易控制,难以有效安全穿过颅骨膜及硬脑膜,多数 患者不愿选用。因此,选择一种创伤小、费用低、体积小、操作容易、能安全有效穿过颅骨膜 及硬脑膜的锥颅引流器是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手机两用锥颅引流器。该锥颅引流器体积小、操作容易,能安全有效穿过颅骨膜及硬脑膜,并具有创伤小、费用低的特点。 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由导芯、引流管、旋转机构及锥颅针组成,导芯置于引流管内,引流管位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内,锥颅针包括锥体、锥槽及锥锋,锥体的上端部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活动连接,锥锋位于锥体的下端部,锥槽呈倾角设置于锥体上;在旋转机构的机壳上还设置有手柄。 本技术集手术开颅和电钻锥颅的优点于一体,设计科学合理,采用电动和手 动配合的手术方式,提高了其安全可靠性能。具有创伤小、费用低、体积小、操作容易、能安 全有效穿过颅骨膜及硬脑膜。其设置的压力感应开关可进一步提高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 靠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芯柄,2、锥体,3、导芯,4、引流管,5、电机轴,6、线圈,7、手柄,8、锥体螺 纹连接口,9、机壳,10、压力感应开关,11、锥槽,12、锥锋。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主要其由导芯、引流管、旋转机构及锥颅针组成,导芯3的上 端部为导芯柄1方便拔出导芯3,导芯3置于引流管4内。旋转机构包括电机轴5、线圈6及 机壳9,电机轴5为中空结构,线圈6设置在机壳9内。引流管4位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5 内,在旋转机构的机壳9上还设置有压力开关IO,该压力感应开关10的作用是当锥颅针穿 过颅骨膜瞬间及时停止旋转机构工作,避免损伤脑组织,采用的控制电路为常规的控制电 路。在旋转机构的机壳9上还设置有手柄7方便操作者使用。锥颅针包括锥体2、锥槽11 及锥锋12,锥体2为偏心结构,其上端部通过锥体螺纹连接口 8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5连接,锥槽11呈倾角度设置于锥体2上,锥锋12位于锥体的下端部。 使用时,抽出导芯3及引流管4,将锥颅针穿过头皮置于颅骨上,接通电源启动开 关,当锥颅针的锥锋12穿过或者即将穿过骨膜时,压力感应开关10自动关闭,此时,手动穿 过颅骨膜及硬脑膜,然后用探针穿剌到达血肿部位,当确定到病变部位后,拔出探针,将导 芯及引流管引入病变部位,最后将导芯、旋转机构及锥颅针拔出,引流管固定于头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机两用锥颅引流器,其特征是:其由导芯、引流管、旋转机构及锥颅针组成,导芯(3)置于引流管(4)内,引流管(4)位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5)内,锥颅针包括锥体(2)、锥槽(11)及锥锋(12),锥体的上端部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活动连接,锥锋位于锥体的下端部,锥槽呈倾角设置于锥体上;在旋转机构的机壳(9)上还设置有手柄(7)。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手机两用锥颅引流器,其特征是其由导芯、引流管、旋转机构及锥颅针组成,导芯(3)置于引流管(4)内,引流管(4)位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5)内,锥颅针包括锥体(2)、锥槽(11)及锥锋(12),锥体的上端部与旋转机构的电机轴活动连接,锥锋位于锥体的下端部,锥槽呈倾角设置于锥体上;在旋转机构的机壳(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创张荣申
申请(专利权)人:陈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