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新平专利>正文

电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66039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变速器,其双联中间齿轮轴紧固双联中间齿轮;双联中间齿轮由两齿轮一体成型,齿轮与档位输出齿轮啮合,另一齿轮与超越离合器齿轮啮合,超越离合器齿轮与超越离合器齿轮轴紧固,超越离合器齿轮轴还紧固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与末端输出齿轮啮合,末端输出齿轮固定于差速器;差速器的中部穿伸并固接输出半轴;倒档输出齿轮与双联介轮的一齿轮啮合,双联介轮与双联介轮轴紧固,双联介轮的另一齿轮与末端输出齿轮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动变速器应用于电动汽车,其将外部电机输入的转速通过电动换档后,输出不同的转速,达到了电动多档输出的目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动汽车的换档装置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变速器
技术介绍
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三轮车等的变速装置,目前都采用手动式变速装置或者采 用电机直接带动。手动变速装置需要驾驶员凭借经验及感觉并通过手动操作来实现变速, 其不仅对驾驶员的操作要求高。而对于不熟练的驾驶员而言,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而由 电机直接带动,起步或上坡时电流增大,影响电池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变速器,其具有结构简单、动力传输稳定、制造成本低 等优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电动变速器,包括下壳、与下壳盖合的上壳、与上壳盖合的上盖、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驱动主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中间齿轮与位移被动齿轮啮合,位移被动齿轮转动式地装入位移被动齿轮轴上盖与位移被动齿轮轴下盖间,位移被动齿轮轴上盖固定于上壳下部;位移被动齿轮由圈部与齿部一体成型,圈部与齿部间形成导向环槽,沿导向环槽局部轴向形成与齿部反向呈弧形的凹部; 上壳内设多联输出齿轮,多联输出齿轮与外部动力源连动;多联输出齿轮由多个不同外径的齿轮构成,多联输出齿轮啮合多个档位输入齿轮及倒档输入齿轮; 档位输入齿轮及倒档输入齿轮分别紧固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的两端各通过轴承定位于上盖、下壳; 各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对应设置一拨叉轴,拨叉轴的上端滑动式地伸入上壳,拨 叉轴一端形成孔,孔内置入弹簧,弹簧外端顶触于上壳;拨叉轴径向形成一凸臂,该凸臂的 外端头贴于位移被动齿轮的导向环槽内; 拨叉轴固接一拨叉,拨叉的另一端间隙配合于轴向移动齿轮的环形槽内,各轴向移动齿轮分别穿伸一档位齿轮轴、倒档轴并通过花键间隙配合;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分别紧固配合档位输出齿轮及倒档输出齿轮,档位输出齿轮及倒档输出齿轮带有内齿,轴向移动齿轮滑动后可与其中一档位输出齿轮或倒档输出齿轮的内齿相啮合; 双联中间齿轮轴紧固双联中间齿轮,双联中间齿轮轴的下端通过轴承定位于下壳,上端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双联中间齿轮由两齿轮一体成型,双联中间齿轮的一齿轮与档位输出齿轮啮合,另一齿轮与超越离合器齿轮啮合,超越离合器齿轮与超越离合器齿轮轴紧固,超越离合器齿轮轴还紧固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超越离合器齿轮轴两端各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下壳;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与末端输出齿轮啮合,末端输出齿轮固定于差速器,差速器的上下端分别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下壳;差速器的中部穿伸并固接输出半轴; 倒档输出齿轮与双联介轮的一齿轮啮合,双联介轮与双联介轮轴紧固,双联介轮轴两端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下壳,双联介轮的另一齿轮与末端输出齿轮啮合。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下壳与上壳螺接,上壳与上盖螺接;上壳与下壳、上壳与上盖 间还通过定位销定位;上盖与上壳、上壳与下壳间设油封。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上壳开有进油口与出油口 ,进油口 、出油口分别由进油螺丝、 放油螺丝封住。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上壳与下壳形成相对应的外凸部,上下相盖合的外凸部安装 步进电机。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与超越离合器齿轮轴通过键紧固配合, 超越离合器齿轮轴通过键紧固配合超越离合器齿轮;双联中间齿轮轴的下部通过键紧固配 合双联中间齿轮。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档位齿轮轴上的档位输出齿轮与装配于下壳的轴承间套入间 隔圈,以防止档位输出齿轮或倒档输出齿轮轴向移动。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各档位输出齿轮及倒档输出齿轮的内孔各紧固配合一滚针轴承或铜套,各滚针轴承或铜套与相对应的档位齿轮轴或倒档轴留有间隙。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各个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分别与对应的档位输入齿轮及倒档输入齿轮通过键紧固配合。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拨叉轴的凸臂外端头装有能滚动的钢珠,滚动钢珠贴合于位 移被动齿轮圈部的导向环槽内。 所述的电动变速器,电动变速器为三档、四档、五档或六档加倒档结构。 本技术的电动变速器应用于电动汽车,其将外部电机输入的转速(即动力)通过电动换档后,输出不同的转速,达到了电动多档输出的目的,其具有结构简单、动力传输稳定、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2的C-C剖视图。 图5是图2的D-D剖视图。 图6是位移被动齿轮的俯视结构图。 图7是位移被动齿轮其中一个方向的侧视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图。 图9是实施例二的俯视结构图。 图10是图9的B-B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C-C剖视图。 图12是图9的D-D剖视图。 图示中1 、差速器,2 、放油螺丝,3 、进油螺丝,4 、螺帽,5 、轴承,6 、轴承,7 、轴承,8 、 三联输出齿轮,81、轴,9、三档输入齿轮,10、二档输入齿轮,11、倒档输入齿轮,12、双联中间 齿轮,13、倒档输出齿轮,14、三档输出齿轮,16、一档齿轮轴,17、二档齿轮轴,18、三档齿轮 轴,19、倒档轴,20、双联中间齿轮轴,21、超越离合器齿轮,22、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23、超越离合器齿轮轴,24、末端输出齿轮,25、双联介轮,26、下壳,27、双联介轮轴,28、上盖,29、 上壳,30、滚针轴承或铜套、31、间隔圈,32、主动齿轮,33、中间齿轮,34、位移被动齿轮,341、 齿部,342、圈部,343、弧形凹部,3431、进档导向边、3432、脱档导向边,344、导向环槽,35、拔 叉轴,36、位移被动齿轮轴下盖,37、拔叉,38、中间齿轮轴,39、步进电机,40、位移被动齿轮 轴上盖,41 、弹簧,42 、钢珠,43 、 一档输入齿轮,44-49 、轴承,50 、轴向移动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8所示,电动变速器包括下壳26、上壳29、上盖28、步进电机39。 下壳26形成容纳区261,下壳26的外侧壁形成多个螺纹孔262,下壳26 —端外侧壁向外形 成凸部263,该凸部263的中部穿孔。上壳29的外轮廓大致与下壳26 —致,其形成容纳区 291、外侧壁形成多个螺纹孔292、一端外侧壁形成外凸部293。上壳29与下壳26上下盖合 时,通过螺栓螺入上下相对应的螺纹孔而将上下壳固定连接,上壳29的外凸部293盖合于 下壳26的外凸部263之上,上壳29的容纳区291处于下壳26的部分容纳区261之上,下 壳26的另一部分容纳区261由上壳29的另一部分294盖住,该部294的中部开有通孔。 上壳29开有进油口与出油口 ,通过该两个开口 ,灌入或放出用于润滑零部件之用 的油。进油口 、出油口分别由进油螺丝3 、放油螺丝2封住。 下壳26的凸部263固定连接步进电机19的外壳体,步进电机19的电机轴固定连 接于主动齿轮32的中部,主动齿轮32通过中间齿轮33与位移被动齿轮34啮合,位移被动 齿轮34处于下壳26的容纳区261内。中间齿轮33通过中间齿轮轴38转动式地定位于上 壳29与下壳26间,中间齿轮33与中间齿轮轴38间隙配合。 上壳29的容纳区291的内壁也形成多个螺孔295,该容纳区291的上方盖合上盖 28,上盖28中部开有通孔281及周边开有多个穿孔282,多根螺栓穿过穿孔282与螺孔295 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变速器,其特征是:包括下壳、与下壳盖合的上壳、与上壳盖合的上盖、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驱动主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中间齿轮与位移被动齿轮啮合,位移被动齿轮转动式地装入位移被动齿轮轴上盖与位移被动齿轮轴下盖间,位移被动齿轮轴上盖固定于上壳下部;位移被动齿轮由圈部与齿部一体成型,圈部与齿部间形成导向环槽,沿导向环槽局部轴向形成与齿部反向呈弧形的凹部;  上壳内设多联输出齿轮,多联输出齿轮与外部动力源连动;多联输出齿轮由多个不同外径的齿轮构成,多联输出齿轮啮合多个档位输入齿轮及倒档输入齿轮;  档位输入齿轮及倒档输入齿轮分别紧固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的两端各通过轴承定位于上盖、下壳;  各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对应设置一拨叉轴,拨叉轴的上端滑动式地伸入上壳,拨叉轴一端形成孔,孔内置入弹簧,弹簧外端顶触于上壳;拨叉轴径向形成一凸臂,该凸臂的外端头贴于位移被动齿轮的导向环槽内;  拨叉轴固接一拨叉,拨叉的另一端间隙配合于轴向移动齿轮的环形槽内,各轴向移动齿轮分别穿伸一档位齿轮轴、倒档轴并通过花键间隙配合;档位齿轮轴及倒档轴分别紧固配合档位输出齿轮及倒档输出齿轮,档位输出齿轮及倒档输出齿轮带有内齿,轴向移动齿轮滑动后可与其中一档位输出齿轮或倒档输出齿轮的内齿相啮合;  双联中间齿轮轴紧固双联中间齿轮,双联中间齿轮轴的下端通过轴承定位于下壳,上端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双联中间齿轮由两齿轮一体成型,双联中间齿轮的一齿轮与档位输出齿轮啮合,另一齿轮与超越离合器齿轮啮合,超越离合器齿轮与超越离合器齿轮轴紧固,超越离合器齿轮轴还紧固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超越离合器齿轮轴两端各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下壳;超越离合器输出齿轮与末端输出齿轮啮合,末端输出齿轮固定于差速器,差速器的上下端分别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下壳;差速器的中部穿伸并固接输出半轴;  倒档输出齿轮与双联介轮的一齿轮啮合,双联介轮与双联介轮轴紧固,双联介轮轴两端通过轴承定位于上壳、下壳,双联介轮的另一齿轮与末端输出齿轮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平
申请(专利权)人:王新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