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秦川专利>正文

水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6240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水分流装置”由七部分构成:1.上接口管2.集水腔3.水分流管4.排水管5.进水管6.贮水箱7.下接口管;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集水腔(2)右下端连接并接通进水管(5)一端,进水管(5)另一端与长方体形的贮水箱(6)左侧的上端连接并接通;水分流管(3)二根分别于集水腔(2)左右两侧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向下延伸1cm,水分流管(3)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连接;排水管(4)于集水腔(2)中心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排水管(4)末端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相连接;集水腔(2)下端与下接口管(7)顶端相连接。雨水流入“水分流装置”时,首先经过上接口管,再流到集水腔中,集水腔中汇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贮水箱中贮存备用。当雨水汇集于集水腔的水位超过水分流管的顶端时,雨水经过水分流管往下流,再沿着下接口管管壁排出。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雨水通过中心的排水管排走。(*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分流装置,它应用于节水新装置(节水新装置,专利 申请号200710048781.1实质性审査阶段)的主输水管道中,它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并防止雨水过多时因积水而引起楼房水灾之患。
技术介绍
本技术为了有效地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并防止雨水过多时因积水引起楼房水 灾,将多余的雨水排走。这种水分流装置国内外还没有,此技术还是空白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有效地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使雨水能流入每一楼层贮水箱,使各 楼层都能获得水应用。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水通过位居中心的排水管排走,防止雨水过 多时积水,防患未然,消除引起楼房水灾之患。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水分流装置由七部分构成1.上接口管 2.集水腔 3.水分流管4.排水管5.进水管6.贮水箱 7.下接口管1. 上接口管上接口管是圆柱体管道,位于水分流装置上端,管口直径约12cm, 长约5cm,可用合金、金属或无毒的塑料制成。在楼顶层汇集的雨水,首先通过节水新 装置的楼层共用输水管,再经过水分流装置上接口管流到集水腔。2. 集水腔集水腔是圆柱体形,直径约18cm,长约12cm,集水腔下面有底盖,集水 腔可用合金、金属或无毒的塑料制成。雨水通过上接口管流到集水腔汇集。3. 水分流管水分流管是圆柱体管道,位于集水腔中,左边一根,右边一根,直径约 2cm,长约8cm,可用合金、金属或无毒的塑料制成。当雨水汇集于集水腔的水位超过水分流 管的顶端时,雨水经过水分流管往下流,通过下接口管管壁流入下一楼层的集水腔中汇集, 水过多时,水位超过水分流管的顶端,雨水再通过水分流管输往下一楼层集水腔中汇集, 如此往复地向下面的每一楼层输水,使各楼层都能获得水。 ,4. 排水管排水管是圆柱体管道,位于集水腔中,直径约4.5cm,长约13cm,可用合 金或无毒的塑料制成。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雨水通过排水管排往节水新装置中的楼 层共用输水管排往楼房下水道排走。5. 进水管进水管是圆柱体管道,直径约2.5cm,长约20—200cm,可用合金、金属或 无毒的塑料制成。集水腔中汇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贮水箱中贮存备用。6. 贮水箱贮水箱是长方体形,体积大约0.1-0.2立方米,可用合金、金属或无毒的 塑料制成。集水腔中汇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贮水箱中贮存备用。7. 下接口管下接口管是圆柱体管道,位于水分流装置下端,管口直径约11.5cm, 长约8cm,可用合金、金属或无毒的塑料制成。雨水经过水分流管往下流,通过下接口管 管壁流入下一楼层的集水腔中汇集。在楼顶层汇集的雨水,首先流入节水新装置中的楼层共用输水管,再流入水分 流装置,经过上接口管流到集水腔,集水腔中汇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贮水箱中贮存备 用。当雨水汇集于集水腔的水位超过水分流管的顶端时,雨水经过水分流管往下流,再沿 着下接口管管壁流出,再经过节水新装置中的楼层共用输水管管壁排出,再流入下一 楼层水分流装置,经过上接口管流到集水腔,集水腔中汇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贮水 箱中贮存备用。当集水腔中汇集的水过多时,水位超过水分流管的顶端,雨水再通过水分 流管流往下一楼层集水腔中汇集,如此往复地向下面的每一楼层输水,使各楼层都能获得 水,发挥自动调水的作用。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雨水通过水分流装置中心的排水管 排往节水新装置中的楼层共用输水管排往楼房下水道排走,防患未然,消除楼房因积 水引起水灾之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水分流装置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使各楼层都能获 得水,当雨水过多时,将多余的水排走,消餘因积水而引起水灾之患。此水水分流装置 是节水新装置中的一个重要部件。附图说明附图是水分流装置;'剖面图(正面),在图中1. 上接口管2. 集水腔3. 水分流管4. 排水管5. 进水管6. 贮水箱 了,下接口管在图中,水分流装置左侧是一垂直的类圆柱体形管k,上、下两端管径小中部凸起 管径大,上接口管(1)位于上端,集水腔(2)位于中部大管径部,下接口管(7)位于下 端;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集水腔(2)右下端连接并接通进水管 (5) —端,进水管(5)另一端与长方体形的贮水箱(6)左侧的上端连接并接通;水分流 管(3) 二根分别于集水腔(2)左右两侧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向下延伸Icm,水分流 管(3)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连接;排水管(4)于集水腔(2)中心垂直穿过集水腔(2) 底部,排水管(4)末端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相连接;集水腔(2)下端与下接口管(7) 顶端相连接。雨水流入水分流装置时,首先经过上接口管(1),再流到集水腔(2)中,集水腔 (2)中汇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5)流入贮水箱(6)中贮存备用。当雨水汇集于集水腔(2) 的水位超过水分流管(3)的顶端时,雨水经过水分流管(3)往下流,再沿着下接口管(7) 管壁排出。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雨水通过中心的排水管(4)排走。具体实施方式按说明书附图所示V'水分流装置可用合金、金属或无毒的塑料材料制成。水分流装 置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水分流管(3) 二根分别于集水腔(2) 左右两侧垂直穿过集水fe (2)底部向下延伸lcm,水分流管(3)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 连接;排水管(4)于集水腔(2)中心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排水管(4)末端外管 壁与集水腔(2)底相连接,集水腔(2)下端与下接口管(7)顶端相连接。通过各部件连 接J^ 水分流装置,水分流装置的上接口管(1)顶端连接节水新装置中的楼层共用输水管,水 分流装置的下接口管(7)末端连接节水新装置屮的楼层共用输水管,水分流装置 位于节水新装置中楼层共用输水管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分流装置”由上接口管(1),集水腔(2),水分流管(3),排水管(4),进水管(5),贮水箱(6),下接口管(7)七部分构成,其特征是:“水分流装置”左侧是一垂直的类圆柱体形管道,上、下两端管径小中部凸起管径大,上接口管(1)位于上端,集水腔(2)位于中部大管径部,下接口管(7)位于下端;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集水腔(2)右下端连接并接通进水管(5)一端,进水管(5)另一端与长方体形的贮水箱(6)左侧的上端连接并接通;水分流管(3)二根分别于集水腔(2)左右两侧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向下延伸1cm,水分流管(3)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连接;排水管(4)于集水腔(2)中心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排水管(4)末端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相连接;集水腔(2)下端与下接口管(7)顶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分流装置”由上接口管(1),集水腔(2),水分流管(3),排水管(4),进水管(5),贮水箱(6),下接口管(7)七部分构成,其特征是“水分流装置”左侧是一垂直的类圆柱体形管道,上、下两端管径小中部凸起管径大,上接口管(1)位于上端,集水腔(2)位于中部大管径部,下接口管(7)位于下端;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集水腔(2)右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川
申请(专利权)人:秦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