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秦川专利>正文

水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6240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水分流装置”由七部分构成:1.上接口管2.集水腔3.水分流管4.排水管5.进水管6.贮水箱7.下接口管;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集水腔(2)右下端连接并接通进水管(5)一端,进水管(5)另一端与长方体形的贮水箱(6)左侧的上端连接并接通;水分流管(3)二根分别于集水腔(2)左右两侧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向下延伸1cm,水分流管(3)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连接;排水管(4)于集水腔(2)中心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排水管(4)末端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相连接;集水腔(2)下端与下接口管(7)顶端相连接。雨水流入“水分流装置”时,首先经过上接口管,再流到集水腔中,集水腔中汇集的雨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贮水箱中贮存备用。当雨水汇集于集水腔的水位超过水分流管的顶端时,雨水经过水分流管往下流,再沿着下接口管管壁排出。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雨水通过中心的排水管排走。(*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分流装置,它应用于节水新装置(节水新装置,专利 申请号200710048781.1实质性审査阶段)的主输水管道中,它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并防止雨水过多时因积水而引起楼房水灾之患。
技术介绍
本技术为了有效地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并防止雨水过多时因积水引起楼房水 灾,将多余的雨水排走。这种水分流装置国内外还没有,此技术还是空白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有效地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使雨水能流入每一楼层贮水箱,使各 楼层都能获得水应用。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水通过位居中心的排水管排走,防止雨水过 多时积水,防患未然,消除引起楼房水灾之患。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水分流装置由七部分构成1.上接口管 2.集水腔 3.水分流管4.排水管5.进水管6.贮水箱 7.下接口管1. 上接口管上接口管是圆柱体管道,位于水分流装置上端,管口直径约12cm, 长约5cm,可用合金、金属或无毒的塑料制成。在楼顶层汇集的雨水,首先通过节水新 装置的楼层共用输水管,再经过水分流装置上接口管流到集水腔。2. 集水腔集水腔是圆柱体形,直径约18cm,长约12cm,集水腔下面有底盖,集水 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分流装置”由上接口管(1),集水腔(2),水分流管(3),排水管(4),进水管(5),贮水箱(6),下接口管(7)七部分构成,其特征是:“水分流装置”左侧是一垂直的类圆柱体形管道,上、下两端管径小中部凸起管径大,上接口管(1)位于上端,集水腔(2)位于中部大管径部,下接口管(7)位于下端;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集水腔(2)右下端连接并接通进水管(5)一端,进水管(5)另一端与长方体形的贮水箱(6)左侧的上端连接并接通;水分流管(3)二根分别于集水腔(2)左右两侧垂直穿过集水腔(2)底部向下延伸1cm,水分流管(3)外管壁与集水腔(2)底连接;排水管(4)于集水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分流装置”由上接口管(1),集水腔(2),水分流管(3),排水管(4),进水管(5),贮水箱(6),下接口管(7)七部分构成,其特征是“水分流装置”左侧是一垂直的类圆柱体形管道,上、下两端管径小中部凸起管径大,上接口管(1)位于上端,集水腔(2)位于中部大管径部,下接口管(7)位于下端;上接口管(1)末端与集水腔(2)顶端相连接;集水腔(2)右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川
申请(专利权)人:秦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