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建筑物上现制面砖的墙体饰面砖模具,所述模具为可二次脱模的片状镂空模具,其具有以下分离式侧面结构:内层模具结构;所述内层模具结构的底表面上设置底层覆膜;所述底层覆膜与建筑物具有第一结合力;外层模具结构,所述外层模具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表层覆膜;所述外层模具结构与内层模具结构之间设置不干胶粘接区,使得所述外层模具结构和内层模具结构之间具有第二结合力;且所述第二结合力小于第一结合力。还提供了在建筑物上现制墙体饰面砖的方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模具使得墙面安全牢固、使用时间长、图型丰富完整且施工便捷。(*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材施工
,具体地涉及一种现制墙体饰面砖的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建筑物墙面砖装饰通常是将墙面砖专用粘结材料与墙体进行粘贴、勾缝而 成的。这种传统的贴砖工艺存在着以下缺点(l)墙面砖饰面层自重大(约20kg/m2以上); (2)施工(粘贴、勾缝等工序)工效低(常规熟练工的工效7-8m2/天 人);(3)因墙面砖 与粘结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异及粘结材料和施工的可控性差异而导致墙面砖脱落、剥离的安 全隐患;(4)因粘结材料( 一般为水泥砂浆类)的泛碱而影响墙面砖装饰面的美观;(5)因 勾缝材料及施工原因易造成装饰层渗水。(6)因墙面砖制品的图型不够丰富,复杂图型的装 饰无法实现;(7)消耗大量的墙面砖对节能、环保、节约资源不利。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
的人员采取提高粘结材料的粘结性能及勾缝材 料的抗泛碱与防水性能来实现,同时采用尽可能轻的墙面砖(建议控制在20kg/m2以下)。 这些措施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墙面砖和粘结材料、勾缝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特殊的要求,而 且施工过程的难控制性和总体装饰层的自重无法得到更大程度的减小,同样存在工程的长 期安全质量隐患。 为了进一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人员开发出了以下技术。 例1,中国专利CN2849002Y,其砖的背上具有凹槽,以增加墙面砖的粘贴牢固性。 但该方案仍然具有脱落的危险性,且增加了一个工序,提高了成本。 例2,公开号CN1303456A(PCT/FR99101009),其采用一凹凸状图案模板在底涂上 进行模印图案,其成型面的颜色处理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在模印后用填充涂料将凹坑处上 色,另一种是将上色涂料涂在凹凸模板上进行转移压印。此二种方法都无法得到均匀的色 块效果。不是凹处的颜色不均匀规则,就是凸处的颜色由于受挤压不均匀而产生凸处及两 侧颜色不均匀规则。另外,由于为方便脱模,模具设置了一个大约5。的脱模角度,在正视的 状态下,图型的侧面如颜色不均匀规则将严重影响色块的规整美观性。 例3,公开号CN1060134A,其把刻有装饰花纹的镂空模板按在罩光后的墙面上,进 行刮涂涂层,类似于丝网印刷工艺。由于此方法是在罩光后的墙面上进行的,且印花工序必 须在干燥后再进行,同时墙面的平整处理一定存在平整度误差。将刻有花纹的镂空模板在 有一定平整度误差的墙面上按平(此时墙面是干燥的),会产生模板与墙面的间隙。在刮涂 涂层时,容易产生漏浆而影响装饰效果。另外,模板需外力固定。而且在连续图型印花时, 对模板与完成的图型间的拼接必然存在误差,使操作难度增加。 例4,公开号CN101122165A,其在底涂初凝前,将一定厚度的片状镂空模具压贴固 定在底涂中,再在表面涂覆面涂,脱模后制得图型。该方法在脱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如 采用底涂湿的状态,则脱模后底涂的成型面有拉毛现象,严重影响美观;如采用底涂干燥状 态,面涂干燥状态下脱模,则由于脱模剪切和摩擦效应,会产生成型面劈开飞边现象;如采 用底涂干燥状态,面涂在湿的状态,此时面涂还没形成结构强度,嵌入底涂中的模具脱出,面涂和模具间的摩擦力使底涂产生摩擦飞边带着面涂脱离,而影响成型面。同时,由于面涂 采用有骨料涂层,其施工只能是抹涂或喷涂,两次施工面的接茬及饰面肌理差异将产生色 差。因此此方法难以得到颜色均匀、图型规整的装饰效果。 综上所述,本领域缺乏一种可以在建筑物上现制面砖、且面砖色块均匀,成型面规整的墙体饰面砖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可以在建筑物上现制面砖、且面砖色块均匀,成 型面规整的墙体饰面砖模具。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在建筑物上现制面砖的墙体饰面砖模具,所述模具为可 二次脱模的片状镂空模具,其具有以下分离式侧面结构-内层模具结构;所述内层模具结构的底表面上设置底层覆膜;所述底层覆膜与 建筑物具有第一结合力;-外层模具结构,所述外层模具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表层覆膜;-所述外层模具结构与内层模具结构之间设置不干胶粘接区,使得所述外层模具结构和内层模具结构之间具有第二结合力; 且所述第二结合力小于第一结合力。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与现有墙面砖每平方米的自重在15-20kg,而本技术的模具可以在墙上现制,因此采用本技术可以减轻墙面砖装饰系统的自重15-20kg/m2。 (2)本技术采用的可二次脱模墙体饰面砖模具在底层涂层初凝前,压贴嵌入底层涂层准确、可靠、便捷;在底层涂层养护后,模具背面和侧面与底层涂层的粘接力、机械咬合吸附力大于可二次脱模墙体饰面砖模具正面二层覆膜之间的不干胶粘接力,在中层涂层初凝前脱去模具正面的外层膜很流畅,且不会带出剩余部分的模具结构,得到的中层涂层成型面墙体饰面砖规整,无飞边掉角。 (3)本技术采用的可二次脱模墙体饰面砖模具,在脱去模具正面外层覆膜后 剩余部分的模具结构使中层涂层上涂覆均匀的面层涂层成为可能,而且面涂涂层在涂覆时 不可能进入底涂涂层的正面。同时由于剩余部分的模具结构可使在中涂涂层上涂覆不同颜 色的面涂涂层非常便捷。采用本技术可以制得颜色均匀、可套色的现制墙面砖饰面。 (4)本技术中,可以通过将墙体饰面砖模具设计成各种装饰图案,而在墙面上 便捷地制得各类景观装饰墙体饰面砖。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墙面装饰领域,结合表 面涂层(如金属漆等)涂料又可产生丰富的装饰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模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l-a为可二次脱模墙体饰面砖模具的正面示意图,l-b为可二次脱模墙体饰面砖模具的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模具用于现制墙体饰面的应用示意图 图2-a将可二次脱模墙体饰面砖模具覆盖在建筑物墙面上的正面示意图; 图2-b为第一混合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C为第二混合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d为第二混合体涂覆面层涂料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e为所制得墙体饰面砖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针对单层的片状镂空模具的进一步改进。设计人发现,在现制墙体 饰面砖时若采用单层的片状镂空模具,虽然可以方便地进行现制墙体饰面砖,但是需要进 一步改进以获得颜色均匀、图型规整的装饰效果。具体地,单层的片状镂空模具具有以下问 题亟需改进在脱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如采用底涂湿的状态,则脱模后底涂的成型面有 拉毛现象,严重影响美观;如采用底涂干燥状态,面涂干燥状态下脱模,则由于脱模剪切和 摩擦效应,会产生成型面劈开飞边现象;如采用底涂干燥状态,面涂在湿的状态,此时面涂 还没形成结构强度,嵌入底涂中的模具脱出,面涂和模具间的摩擦力使底涂产生摩擦飞边 带着面涂脱离,而影响成型面。同时,由于面涂采用有骨料涂层,其施工只能是抹涂或喷涂, 两次施工面的接茬及饰面肌理差异将产生色差。因此此模具会具有一定机率的毛边现象; 因此需要后期监测并对监测到的毛边区域进行进一步返工。 为此,本设计人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通过改进模具及制备工艺,获得了一种现制 墙体饰面砖的制备模具。通过本技术的模具制得的现制墙体饰面砖成型面无飞边掉 角,颜色均匀,图型规整,且很方便进行饰面砖的套色。 如本文所用,所述的失去可塑性,是指构成涂层的物质失去流动性。具体地,所 述构成涂层的物质为水泥时,所述失去可塑性是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在建筑物上现制面砖的墙体饰面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为可二次脱模的片状镂空模具,其具有以下分离式侧面结构:-内层模具结构;所述内层模具结构的底表面上设置使得所述底层覆膜与建筑物具有第一结合力的底层覆膜;-外层模具结构,所述外层模具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表层覆膜;-所述外层模具结构与内层模具结构之间设置使得所述外层模具结构和内层模具结构之间具有第二结合力的不干胶粘接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用于在建筑物上现制面砖的墙体饰面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为可二次脱模的片状镂空模具,其具有以下分离式侧面结构-内层模具结构;所述内层模具结构的底表面上设置使得所述底层覆膜与建筑物具有第一结合力的底层覆膜;-外层模具结构,所述外层模具结构的外表面上设置表层覆膜;-所述外层模具结构与内层模具结构之间设置使得所述外层模具结构和内层模具结构之间具有第二结合力的不干胶粘接区。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四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墙特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