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生物载体的挂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948965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生物载体的挂膜方法,挂膜方法包括如下过程:分2~5次将所需的生物载体加入内循环生物反应器,每次加入生物填料后的处理方法为:通入空气使生物载体处于流化状态,采用喷淋方式向反应器内部加入已经驯化好的接种活性污泥,喷淋结束后,通气闷曝6~72h,然后将污泥排出,采用连续进水方式进行培养。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所需的启动动力低、成膜时间短,形成的生物膜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膜法处理废水技术,具体 是一种。
技术介绍
内循环生物反应器是以传统三相流化床原理为基础开发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 术。其中的流化床反应器为气液固三相共存系统,它依靠曝气头中气泡逸出的初始速度及 其在升流区与降流区之间形成的密度差推动生物载体和废水在反应器内循环流动,被生物 膜包覆的载体粒子在整个装置内较均勻地分布,与待处理的废水充分接触,通过生长在载 体表面的生物膜来达到降解废水中的有机及还原性等物质的目的。它有别于传统的生物膜 法工艺,与传统流化床相比,其具有以下这些特点(1)载体的比表面积大,(2)流体紊动所 造成的剪切作用大,(3)载体接近球形。对于一般的生物膜法,如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一般采用自 然挂膜法、接种挂膜法,循环挂膜法和快速排泥挂膜法等,文献中也都报道了这四种方法有 其各自的优缺点,而且由于内循环生物反应器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四种挂膜方法不适 合内循环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填料挂膜,目前关于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生物载体挂膜方法还 没有适宜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挂膜所需启动动力低、成膜时间短,形成的生物 膜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如下过程分2 5次将所 需的生物载体加入内循环生物反应器,每次加入生物填料后的处理方法为通入空气使生 物载体处于流化状态,采用喷淋方式向反应器内部加入已经驯化好的接种活性污泥,喷淋 结束后,通气闷曝6 72h,优选12 36h,然后将污泥排出,采用连续进水进行培养,连续 进水培养时间为0. 5 3天,优选1 2天。本专利技术方法中,第一次向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加入总生物载体体积30% 60% 的生物载体,其后每次加入生物载体的量为总生物载体体积的10% 50%。本专利技术方法中,通入空气使生物载体处于流化状态时的空气量优选使生物载体处 于流化状态的最低气量,即生物载体刚好处于流化状态。本专利技术方法中,采用喷淋方式向反应器内部加入已经驯化好的接种活性污泥过程 中,控制接种活性污泥浓度为0. 5 5g/L,优选采用每3 5分钟喷淋一次。本专利技术方法中,闷曝操作指仅通入空气,反应器不引入液体也不排出液体(可以 引入营养液),溶解氧浓度在2 %ig/L左右,闷曝操作时生物载体也处于流化状态。本专利技术方法中,接种活性污泥的驯化和通气闷曝后的连续进水培养可以根据处理 废水的具体情况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具体确定。其中连续进水培养过程进水的有机负荷采用正常运行时的负荷即可,水力停留时间优选为0. 5 池。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生物载体可以是适用于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的各种载体,但优选 粒径较小、密度略大于水的硬性载体。本专利技术挂膜方法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生物载体分多次加入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载体的多次投加可以降低系统启 动的动力,节能降耗,同时由于所需的气量较小,这样可以降低流体紊动造成的剪切作用, 减少粒子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生物膜在载体粒子表面吸附、成长。(2)挂膜时生物载体始终处于流化状态,这样可以增加接种污泥与粒子接触的几 率,增加接触面积,缩短成膜时间。C3)接种污泥采用喷淋的、多次的方式加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加粒子与污泥接 触的几率,使微生物更易在粒子表面附着,缩短成膜时间。(4)接种污泥采用一次性排空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小反应器中悬浮微生物与附着 性微生物的竞争,因为悬浮性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远远大于附着性微生物,如反应器中悬 浮性微生物过多,将会极大地抑制附着性微生物的生长,不易于粒子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因 此,采取一次性排空污泥的方式,可以为附着性微生性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更易于粒子表面 生物膜的形成。附图说明图1为内循环生物反应器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污泥喷淋装置,2为进水口,3为出水口,4为空气进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三次引入生物载体的方法为例,本专利技术一种具体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生物载体 的挂膜方法过程如下(1)首先向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全部生物载体体积30% 60%的生物载体, 然后通入空气,使反应器内部的载体粒子刚好全部处于流化状态。(2)从反应器上部采用喷淋的方式加入已经驯化好的接种活性污泥,每3 5分 钟喷淋一次,控制反应器内接种活性污泥浓度为0. 5 5g/L,约20min喷淋结束后,闷曝 12 36h,此时调整气量,在保持载体粒子全部处于流化状态下,保持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 在2 %ig/L左右,闷曝结束后,将污泥全部排空。(3)开始连续进水,时间为1 2天,然后停止进水,显微镜下可看到载体表面有一 薄层生物膜。(4)再向反应器内部加入20% 40%的生物载体,适当调整气量大小,使加入的 粒子也全部处于流化状态,重复( 、(;3)两个步骤,条件在步骤( 和步骤C3)所述的操作 条件范围内。(5)将剩余的生物载体全部加入反应器内部,适当调整气量大小,使加入的粒子也 全部处于流化状态,重复步骤O),开始连续进水,直到载体表面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实施例1试验在如图1所示的内循环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器有效体积为15. 5L,总容积4为 31L。所用废水为人工配制,废水按COD N P = 100 5 1配制,具体组成见表1, 生物载体为0. 5 2mm的生物陶粒,污泥采自污水处理厂生化池的二次沉淀池,加入前已经 过培养驯化。将占反应器有效体积2. 5%的生物载体粒子从反应器上部加入反应器中(占总生 物载体体积的46% ),然后通入气体,使粒子全部流化,开启污泥喷淋装置,设定3 5min 喷淋一次,接种污泥浓度为lg/Ι,大约20min后喷淋结束,调整气量,使反应器中的溶解氧 在2 %ig/L左右,闷曝24h后,将污泥全部排空,开始连续进水,进水COD在500mg/L,pH 在7左右,水力停留时间(HRT) =lh,进水1天后,停止进水,此时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粒子表 面有钟虫和菌胶团附着,此时的COD去除率为60%左右;停止进水,然后加入占反应器有效 体积1. 5%的生物载体粒子于反应器中(占总生物载体体积的27% ),重复以上骤;最后再 加入占反应器有效体积1. 5%的生物载体粒子于反应器中(占总生物载体体积的27% ),重 复上面步骤,直至挂膜完成。挂膜开始6d后,可看到反应器内部粒子表面全部挂膜,颜色为浅黄色、透明,COD 去除率达到了 85%以上,通过对挂膜粒子的微生物镜检知,粒子表面附着有大量的钟虫、少 量轮虫和菌胶团,说明挂膜完成,生物膜成熟。表1人工配制废水组成表(COD = 10g/L)单位(m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生物载体的挂膜方法,其特征在于:挂膜方法包括如下过程:分2~5次将所需的生物载体加入内循环生物反应器,每次加入生物填料后的处理方法为:通入空气使生物载体处于流化状态,采用喷淋方式向反应器内部加入已经驯化好的接种活性污泥,喷淋结束后,通气闷曝6~72h,然后将污泥排出,采用连续进水进行培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生物载体的挂膜方法,其特征在于挂膜方法包括如下过 程分2 5次将所需的生物载体加入内循环生物反应器,每次加入生物填料后的处理方法 为通入空气使生物载体处于流化状态,采用喷淋方式向反应器内部加入已经驯化好的接 种活性污泥,喷淋结束后,通气闷曝6 72h,然后将污泥排出,采用连续进水进行培养。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气闷曝时间为6 72h。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进水培养时间为0.5 3天。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进水培养时间为1 2天。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次向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加入总 生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玲郭兵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