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漏油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21563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漏油轴承,包括:转轴,其上具有一凹部;电动机基座,其上具有一凹槽,所述转轴的头部正对所述凹槽;一套筒,置于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其内部具有卡闩;含油轴承,置于所述套筒内,且位于所述卡闩上,以使所述轴承之外、所述套筒内及所述套筒的卡闩之间形成以储油区间;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放置一吸油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放置一吸油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油质的浪费,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机轴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漏油轴承
技术介绍
早期电动机所使用的滚珠轴承,因为成本高,所以有人提出含油轴承,一般含油轴 承是以铜质材料做成,其内部具有无数细小孔洞,籍细小孔洞的毛细现象,可将油质含于其 内,故名为含油轴承。而当一转轴旋转于其中空部时,又可籍毛细现象将含油轴承内所含 油质引至旋转轴以起到润滑作用,且其成本较低,所以在一般的小型电动机中,已被广泛利用。 然而,含油轴承诚如其名,若无含油,则含油轴承的寿命亦将随之终止。目前所使 用的含油轴承,其储油部的油质会随着转轴的转动,顺着间隙快速流到含油轴承的另一头, 在扇叶的运转下甩出而损失掉,不但导致了浪费,而且,含油轴承内储的油质损失殆尽,使 得含油轴承的寿命大大的降低,因此,如何避免油质浪费、提高含油轴承的寿命便成为了关 注的焦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避免储油部的油质随轴心的转动被甩出,从而避免油质 浪费以及提高含油轴承的寿命。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漏油轴承,包括转轴,其上具有一凹部;电动机基座,其 上具有一凹槽,所述转轴的头部正对所述凹槽;一套筒,置于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其 内部具有卡闩;含油轴承,置于所述套筒内,且位于所述卡闩上,以使所述轴承之外、所述套 筒内及所述套筒的卡闩之间形成以储油区间;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放置一吸油装置。 可选的,所述吸油装置为羊毛毡、棉絮或海绵。 可选的,所述套筒还包含多个肋条。 可选的,所述套筒的材质为塑胶。 可选的,所述转轴为连接一具一交错式结构的叶扇,所述叶扇的交错式结构是含 一第一环状凹凸面及一第二环状凹凸面,其第一环状凹凸面环绕于该转轴侧,而第二环状 凹凸面环绕于该第一环状凹凸面侧并与该套筒的一端相邻。 可选的,所述套筒内、所述转轴的扇叶及轴承之间还含有一阻油片,所述阻油片套设于所述转轴上,而所述阻油片的外侧及内侧各具若干环列凹槽。 可选的,所述阻油片为一环状橡胶套。 可选的,所述轴承为一含油轴承,其内部具一中空部。 可选的,所述含油轴承为铜系材质,粉末烧结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放置一吸油 装置,即羊毛毡、棉絮或者海绵,转轴转动时,由于油质并非直接存放于凹槽内,而是存于凹 槽内的吸油装置内,从而有效的减少了油质直接顺着转轴周围的间隙流到含油轴承的另一头导致最终被甩出,提高了含油轴承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防漏油轴承的剖视图。 图2为本技术防漏油轴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一防漏油轴承的剖视图,在一凹槽52的电动机基座5上,置入 一套筒2、一轴承3、一环状橡胶套4、一叶扇1,其结合即为图2所示。在凹槽52内放置一 吸油装置54,所述吸油装置74为羊毛毡、棉絮或海绵。 在图1中,该套筒2,是置于所述电动机基座5的凹槽52内,即置于所述吸油装置 54之上,其内部具有若干卡闩21,以于安装时卡住该叶扇1的转轴13的凹部14,卡闩21在 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图中因为是剖面图只能看到两个卡闩),当然,其数目可根据设计要求 予以增加。事实上,以若干卡闩的形式来卡住转轴的方法只是诸多方法之一例,可用具縮张 功能的塑胶套环等其他方式来达到卡住转轴的目的,诸如此类应用为本案的延伸而已,而 卡闩21材质与套筒同为塑料,系具可弯曲性。亦即,当转轴13之头15于结合时向卡闩21 稍加施力,即可使卡闩21向下弯曲。当卡闩21向下弯曲时,孔径d变大,同时,可使转轴13 之头15穿过卡闩21,进而使凹部14卡于卡闩21之间,用以使风扇1固定于套筒上,达到单 边安装风扇的目的。 再者,该轴承3系置于该套筒2内,具位于该卡闩21上,于其接合处形成一储油区 间6 (示于图2),而该轴承3内部系具一可承接该叶扇的转轴13的中空部31。制作时,当轴 承3置于该套筒2内时,其边缘处32、33于该套筒2的内壁紧密结合。于二者结合之后,须 经一真空含浸的步骤,以使该轴承3吸入润滑油,并于储油区间6内储放。轴承3吸入润滑 油是利用其本身材料特性的毛细现象实现,当然,同时亦将润滑油引入储油区间6内储放。 其中该储油区间6是用以补充该轴承的含油量以延长该轴承的使用期限。在凹槽52内放 置一吸油装置54,可以为羊毛毡、棉絮或者海绵,轴承这样可以不直接和储油区间6内的油 质接触,而是和存储了油质的吸油装置接触,在实现满足补充轴承含油量的基础上,又避免 了由于轴承的转动而带动油质直接顺着转轴周围的间隙流到含油轴承的另一头导致最终 被甩出,从而减少了油质的浪费,延长了轴承的使用期限。 为防止漏油,所述转轴13连接一具一交错式结构12、11的叶扇,所述叶扇的交错 式结构是含一第一环状凹凸面12及一第二环状凹凸面ll,其第一环状凹凸面12环绕于该 转轴13侧,而第二环状凹凸面11环绕于该第一环状凹凸面12侧并与该套筒2的一端25 相邻。 图中该套筒2还包括多个肋条22,系环绕于套筒2的内壁中,用以于装配时将该 轴3引导至卡闩21上方。若无肋条22的设计,于安装时边缘处33恐不易对准壁面24.其 次,肋条22与肋条之区间亦具有储油的功效,可视为储油区间6的一部分。 上述的轴承3为一已有的含有轴承,其为铜质材质,而形成之技术为粉末绕结。 为防止含油轴承3漏油,在该套管2内、扇叶1以及轴承3之间还含一套设于该扇叶1的转轴13的环状橡胶套4,该环状橡胶套4的外侧及内侧各具若干环列凹槽41、42,用 以防止容纳于该储油区间的该定量的润滑油从该叶扇的转轴13与轴承3中空部31的接触 面渗出,而外侧的若干环列凹槽41用以防止容纳于该储油区间的该定量的润滑油从该轴 承3与该套筒2的接触面32渗出于外。 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技术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一种防漏油轴承,包括转轴,其上具有一凹部;电动机基座,其上具有一凹槽,所述转轴的头部正对所述凹槽;一套筒,置于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其内部具有卡闩;含油轴承,置于所述套筒内,且位于所述卡闩上,以使所述轴承之外、所述套筒内及所述套筒的卡闩之间形成以储油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放置一吸油装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装置为羊毛毡、棉絮或海绵。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还包含多个肋条。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材质为塑胶。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连接一具一交错式结构 的叶扇,所述叶扇的交错式结构是含一第一环状凹凸面及一第二环状凹凸面,其第一环状 凹凸面环绕于该转轴侧,而第二环状凹凸面环绕于该第一环状凹凸面侧并与该套筒的一端 相邻。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漏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内、所述转轴的扇叶及轴 承之间还含有一阻油片,所述阻油片套设于所述转轴上,而所述阻油片的外侧及内侧各具 若干环列凹槽。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漏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油片为一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漏油轴承,包括:  转轴,其上具有一凹部;  电动机基座,其上具有一凹槽,所述转轴的头部正对所述凹槽;  一套筒,置于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其内部具有卡闩;  含油轴承,置于所述套筒内,且位于所述卡闩上,以使所述轴承之外、所述套筒内及所述套筒的卡闩之间形成以储油区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基座的凹槽内放置一吸油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俊达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卡固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