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860309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包括筒体、活塞、活塞杆、电磁线圈,筒体内装有磁流变液,活塞杆与活塞连接;所述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筒体及外筒体,活塞设于内筒体内并与内筒体配合而使活塞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内腔,外筒体与内筒之间形成外腔,外腔与两个内腔之间分别通过两个流道相通,所述电磁线圈设于至少其中一个流道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可调阻尼系统对控制电流的响应更敏感,控制精度高,柔顺件更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
技术介绍
液压阻尼系统在机械领域是比较常见的,当液体通过活塞上的阻尼通道时,由于阻尼通道会限制液体流过的速度,所以液压阻尼系统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及减振效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已出现了一种可调阻尼系统,在阻尼系统的筒体内装有磁流变液,在 筒体上缠绕有电磁线圈,当电磁线圈通电后,磁流变液的粘度会发生变化,进而控制阻尼系 统的阻尼大小,以实现阻尼系统的阻尼随时可调,阻尼系统的控制更灵活,但现有的可调阻 尼系统存在如下缺陷1、当电磁线圈通电后,靠近筒体内壁处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变化较大,而筒体中部 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变化较小,现有的可调阻尼系统将阻尼通道(即常说的阻尼孔)设于 活塞的中部位置,减少了阻尼系统对线圈电流响应的灵敏性,若线圈电流过小,控制精度不 高,若加大线圈的电流,无疑会加大电能的消耗;2、现有阻尼系统活塞两端分别为两个腔体,当阻尼系统工作时,磁流变液只能在 两个腔体内流动,无其它腔体进行缓冲,阻尼系统工作的柔顺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 术的缺陷,可调阻尼系统对控制电流的响应更敏感,控制精度高,柔顺性更好。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包括筒体、活塞、活塞杆、电磁线圈,筒体内装有磁流变 液,活塞杆与活塞连接;所述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筒体及外筒体,活塞设于内筒体内并与 内筒体配合而使活塞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内腔,外筒体与内筒之间形成外腔,外腔与两个内 腔之间分别通过两个流道相通,所述电磁线圈设于至少其中一个流道处。本技术所述筒体由于采用双层筒体,内腔与外腔之间通过流道相通,电磁线 圈设于流道处,阻尼系统工作时,电磁线圈上可以通以不同电流,使流道处的磁流变液的粘 度发生改变,进而控制磁流变液通过流道处的阻尼力(此时,流道起到一个控制阀的作用, 通过电磁线圈来控制通过该处磁流变液的流速),以实现阻尼系统的阻尼可调,而电磁线圈 直接设于流道处,增强了阻尼系统对电磁线圈电流的敏感性,阻尼系统工作时的控制精度 更高;本技术由于采用双层筒体的结构,使阻尼系统的结构更紧凑,外腔还起到缓冲作 用,阻尼系统工作时更柔顺,内腔与外腔之间通过流道相通。本技术的进一步结构是在所述内筒体的至少其中一端设有阻尼管,该阻尼管位于所述外腔内,阻尼管内 为所述流道,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该阻尼管上。由于阻尼管的尺寸小,电磁线圈缠绕于阻尼 管处,当电磁线圈通电时,阻尼管处磁力线分布密集,所以对阻尼器进行调节时更易进行控制。所述阻尼管为导磁阻尼管。在电磁线圈通电时,导磁阻尼管可起到导磁作用,使阻 尼管内的磁力线分布更均勻。在所述活塞上设有阻尼通道,两个所述内腔之间通过所述阻尼通道相通。具体而 言,所述阻尼通道包括第一阻尼通道及第二阻尼通道,第一阻尼通道与第二阻尼通道的通 道大小不同,在第一阻尼通道、第二阻尼通道处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第一单向控制装置、第 二单向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单向控制装置、第二单向控制装置分别为第一单向阀片、第二单向阀片。该阻尼系统还包括有控制器,所述电磁线圈的两端与该控制器电气连接。通过控 制器可以控制电磁线圈的电流大小,进而控制阻尼系统的阻尼。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优点是1、所述筒体由于采用双层筒体,内腔与外腔之间通过流道相通,电磁线圈设于流 道处,阻尼系统工作时,电磁线圈上可以通以不同电流,使流道处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发生改 变,进而控制磁流变液通过流道处的阻尼力(此时,流道起到一个控制阀的作用,通过电磁 线圈来控制通过该处磁流变液的流速),增强了阻尼系统对电磁线圈电流的敏感性,阻尼系 统工作时的控制精度更高;2、由于采用双层筒体的结构,使阻尼系统的结构更紧凑;3、外腔还起到缓冲作用,阻尼系统工作时更柔顺;4、若电磁线圈产生故障,磁流变液通过活塞上的阻尼通道时,同样具有阻尼效果, 使阻尼系统的基本功能不致丧失。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内筒体,2、外筒体,3、活塞,4、活塞杆,5、内腔,6、内腔,7、外腔,8、流道,9、流道,10、阻尼管,11、电磁线圈,12、控制器,13、第一阻尼通道,14、第二阻尼通道,15、第一单向阀 片,16、第二单向阀片。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包括筒体、活塞3、活塞杆4、电磁线圈11, 筒体内装有磁流变液,活塞杆4与活塞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筒 体1及外筒体2,活塞3设于内筒体1内并与内筒体1配合而使活塞3两端分别形成内腔5 及内腔6,外筒体2与内筒之间形成外腔7,外腔7与内腔5、内腔6之间分别通过流道8、流 道9相通,所述电磁线圈11设于其中一个流道8处。其中,该阻尼系统还包括有一个控制器12,电磁线圈11与控制器12电气连接;在 内筒体1的其中一端设有阻尼管10(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管10为导磁阻尼管),该阻尼管 10位于外腔7内,阻尼管10内为所述流道8,电磁线圈11缠绕于该阻尼管10上。在活塞 3上设有阻尼通道,内腔5、内腔6之间通过阻尼通道相通,具体而言,所述阻尼通道包括第 一阻尼通道13及第二阻尼通道14,第一阻尼通道13与第二阻尼通道14的通道大小不同,在第一阻尼通道13、第二阻尼通道14处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第一单向阀片15、第二单向阀 片16。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优点是1、所述筒体由于采用双层筒体,内腔5、内腔6与外腔7之间分别通过流道8、流道9相通,电磁线圈11设于流道处,阻尼系统工作时,电磁线圈11上可以通以不同电流,使流 道8处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发生改变,进而控制磁流变液通过流道8处的阻尼力(此时,流道 8起到一个控制阀的作用,通过电磁线圈11来控制通过该处磁流变液的流速),由于阻尼管 10尺寸较小,阻尼管10处磁力线密集,增强了阻尼系统对电磁线圈11电流的敏感性,阻尼 系统工作时的控制精度更高;2、由于采用双层筒体的结构,使阻尼系统的结构更紧凑;3、外腔7还起到缓冲作用,阻尼系统工作时更柔顺;4、若电磁线圈11产生故障,磁流变液通过活塞3上的阻尼通道时,同样具有阻尼 效果,使阻尼系统的基本功能不致丧失。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 违反本技术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包括筒体、活塞、活塞杆、电磁线圈,筒体内装有磁流变液,活塞杆与活塞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筒体及外筒体,活塞设于内筒体内并与内筒体配合而使活塞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内腔,外筒体与内筒之间形成外腔,外腔与两个内腔之间分别通过两个流道相通,所述电磁线圈设于至少其中一个流道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筒体的至少其中一 端设有阻尼管,该阻尼管位于所述外腔内,阻尼管内为所述流道,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该阻 尼管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管为导磁阻尼管。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塞上设 有阻尼通道,两个所述内腔之间通过所述阻尼通道相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控流式阻尼系统,包括筒体、活塞、活塞杆、电磁线圈,筒体内装有磁流变液,活塞杆与活塞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筒体及外筒体,活塞设于内筒体内并与内筒体配合而使活塞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内腔,外筒体与内筒之间形成外腔,外腔与两个内腔之间分别通过两个流道相通,所述电磁线圈设于至少其中一个流道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银河摩托车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嘉纳仕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