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28660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数码产品及电子玩具上的触发开关,该触发开关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容室中的V字型簧片及压落件;在壳体内容室底部设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压落件处于上盖与V字型簧片之间,V字型簧片与压落件相顶抵,V字型簧片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作往返滑动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压落件采用平行滑条、滑槽作支撑及定位,压落件上部为半圆形或等边三角形,压落件可从上向下、从左向右、从右向左制动;上盖贯穿设有插槽,插片可从左方插入亦可从右方插入,方便电池的电源与产品电路的导通、断开的功能、操作简单方便,且具备常闭和常开导通功能的选择。(*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发开关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电子产品、数码产品及电子玩具使用绝缘片(胶片)将电池与产品内部电路的电池触点隔开,以防止暂时不使用时因电路导通而损耗电源,待使用时将绝缘片(胶片)撤离,由于绝缘片(胶片)与触点及电池相隔开,所以触点及电池两者之间容易积聚灰尘,当使用时将绝缘片(胶片)撒离,但灰尘依然积聚在两者之间导致接触不良现象.绝缘片(胶片)与触点及电池长时间接触,绝缘片(PVC胶片)会释放出氯化氢气体元素与空气中的水份合成变成盐酸使触点及电池的金属表面氧化,当使用时绝缘片(胶片)撤离时,电池触点及电池表面因有氧化层而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而损耗电源,氧化层严重时造成断路现象;在不使用时将绝缘片(胶片)恢复原状,使触点及电池相隔开是较困难,必须将电池拆卸后再从新安装电池才可恢复原状。且,如图24所示,目前现有的触发开关包括壳体,在壳体底部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壳体安装有压落件,压落件的侧下方安装有与第一接触端子接触的第一接触簧片及与第二接触端子活动接触的第二接触簧片,第一接触簧片和第二接触簧片及压落件的侧下方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容室中,该触发开关在使用时,沿压落件的一侧按压压落件,第二接触簧片与第二接触端子接触,使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导通,由于压落件的活动支点采用不等边三角形支点,所述不等边三角形支点即以三角形一角作支点,其余另一个角或两个角围绕支点作单一方向的圆弧动作,且所述压落件上部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只能对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方作推动的动作,不可作反方向推动,故该触发开关只能作单一方向动作;由于该触发开关的簧片及接触端子的结构,只具备常开导通功能,不具备常闭导通功能。本技术采用平行滑条、滑槽作支撑及定位,压落件可作上、下、左、右动作,所述压落件上部采用半圆形或过渡圆弧的等边三角形,且所述簧片及接触端子的设置,故具备可从上向下、从左向右、从右向左制动及常闭、常开导通功能的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触发开关,该触发开关具有初始电路接触可靠、导通良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简易、体积小等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釆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发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部容室中可滑动的V字型接触簧片及压落件;在壳体内容室底部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所述压落件处于壳体上盖与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之间,V字型接触簧片的尖端与压落件相顶抵,压落件两侧分别设有凸出的滑条,底座内侧设有滑槽,所述压落件通过平 滑条与滑槽之间的配合作支撑及定位,压落件可从上向下、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三方制动;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在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作往返滑动接触。所述壳体上盖贯穿设有插槽,插槽的上方设置有避槽;所述压落件处于插槽与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之间,V字型接触簧片尖端与压落件顶抵,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在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上作往返滑动接触。在插槽空置时,压落件借助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的弹力越过插槽进入避槽,V字型接触簧片和压落件处于托起位置;在插槽内插有插片时,压落件与插片相抵靠,V字型接触簧片和压落件处于压入位置。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借助所述压落件的托起或压入在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上作往返滑动接触,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在上述两个位置之间转换,在其中一个位置时,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导通,在另一位置时,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断开。通过插入或取出插片可改变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的通断状态,插片不与接触端子直接接触,因此接触端子之间的导通接触良好。以上技术方案,可通过以下措施作进一步改进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和压落件处于托起位置时,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断开,v字型接触簧片和压落件处于压入位置时。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导通。所述压落件位于插槽与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之间。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和压落件处于托起位置时,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导通,v字型接触簧片和压落件处于压入位置时,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断开。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的V字型一脚为折弯段,供镶入所述壳体 上盖的固定槽内,而V字型另一脚设置两个触点,且一个靠前另一 个稍靠后,两个触点分别呈圆弧状,圆弧触点接触更可靠。两个触 点分别与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作滑动接触。所述压落件上部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顶角呈过渡圆弧状,圆弧状的突起有利于插片插入更加顺利;底部设有容纳槽,供容纳 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的尖端而设,该压落件的容纳槽与V字型接触 簧片的尖端相顶抵;所述压落件两侧分别设有凸出的滑条与所述壳 体底座内侧的滑槽相配合达到定位及上、下滑动的效果。所述压落件上部呈半圆弧状,半圆弧状有利于插片插入更加顺 利,底部设有容纳槽,供容纳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的尖端而设,该 压落件的容纳槽与V字型接触簧片的尖端相顶抵;所述压落件两侧 分别设有凸出的滑条与所述壳体底座内侧的滑槽相配合达到定位及 上、下滑动的效果。所述壳体由上盖和底座组成,所述上盖贯穿设有插槽,所述插 片可从插槽左边插入,亦可从插槽右边插入;插槽上方设有避槽, 是供压落件顶角越过插槽而进入而设;所述壳体上盖中线靠右方设 有供压落件上、下起落的长方口;所述上盖前后两侧设有卡耳与所 述底座前后两侧的卡台相配合起到上盖与底座牢固作用;所述上盖内部中线靠左方设有突起块中的固定槽,供镶入所述V字型接触簧 片的V字型一脚的折弯段而设。所述壳体上盖中线靠右方设有供压落件上、下起落的长方口, 使压落件上部暴露在壳体上盖外;上盖前后两侧设有卡耳与所述底 座前后两侧的卡台相配合起到与底座牢固作用;上盖内部中线靠左 方设有突起块中的固定槽,供镶入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的V字型一 脚的拆弯段而设。所述压落件可从上向下制动;又可从左向右制动;亦可从右向 左制动。所述壳体底座呈长方矩形,内设容室;容室内两侧设有滑槽, 供所述压落件定位及上下滑动而设;前后外两侧设有卡台,与所述 上盖的卡耳相配合起到牢固壳体作用;所述容室底部设有第一接触 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呈水平布置在 容室底部并与底座注塑为一体,且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分 别延伸到壳体外两侧,是用于与电池或产品电路连接的接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及更有效提高产品 使用功能1) 本技术触发开关的制动,采用平行滑条、滑槽作支撑及 定位,压落件可作多方向推动的动作,所述压落件上部采用半圆形或过渡弧的等边三角形,在使用时更加灵活;2) 具备常闭和常开的导通功能选择;3) 具备产品电池的电源与产品的电路导通、断开功能,当插片插入插槽时即可将电源及产品电路断开,不再耗损电源,插片可以左 右方向轻而易举插入或拨出,随时即可恢复原状;4) 本技术触发开关接触可靠、导通良好操作方便、体积小;5) 本技术触发开关的接触端子非插入型,可避免因焊接温 度导致端子插入脚的松动造成接触不良之后患。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2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3是实施例1中上盖的仰视图4是实施例1中上盖的剖视图5是接触簧片的主视图6是上部呈三角形的压落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的接触端子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发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部容室中可滑动的V字型接触簧片及压落件,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底座;在壳体内容室底部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所述压落件处于壳体上盖与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之间,V字型接触簧片的尖端与压落件相顶抵,压落件两侧分别设有凸出的滑条,底座内侧设有滑槽,所述压落件通过平行滑条与滑槽之间的配合作支撑及定位,压落件可从上向下、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三方制动;所述V字型接触簧片在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作往返滑动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成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南朗镇创建电子元件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