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90361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本体、固持于第一本体的端子、第二本体及遮蔽壳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自第一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若干第二端子槽自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遮蔽壳体组装于第二本体,并具有一对接框;所述端子包括自第一开口收容入第一端子槽的第一端子及自第二开口收容入第二端子槽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第一本体及第一、第二端子的收容部,以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端子相对地组装入第一本体,可使端子的组装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359100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 持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舌板 的上、下两表面分别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基部于后端面向前凹设有分别与端子收容槽对 应且连通的收容孔;端子设置为上、下两排,且每排均是镶埋成型于绝缘材质的基体结构以 形成端子座,在组装时,先将两端子座组装为一体,再使各端子的接触部与收容孔对齐,并 向前推动端子座,使得端子接触部穿过收容孔并定位于舌板上、下表面的端子收容槽中。然而,当端子数目较多时,难以保证将较多端子的接触部同时与收容孔对应对齐, 因此在将端子座组装入绝缘本体的过程中,端子的接触部可能会因受到挤压而变形,从而 使连接器无法完成讯号传输;而将端子设置为端子座也增加了制造工序,会导致产品的成 本增加。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端子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本体、固持于第一本体的端子、第二本体及遮蔽壳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位于两侧的第 一、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自第一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若干第 二端子槽自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 ;遮蔽壳体组装于第二本体, 并具有一对接框;所述端子包括分别自第一开口收容入第一端子槽的若干第一端子及分别 自第二开口收容入第二端子槽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第一本体及第一、 第二端子的收容部,以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是自第一开口组装入第一端子 槽,第二端子是自第二开口组装入第二端子槽,且第一、第二端子借助第二本体固定于第一 本体,可使端子的组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部分第一端子自第一本体分离的部分分解图。图6是固持有端子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分离的部分分解图。3图7是遮蔽壳体自本技术电连接器分离的部分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1、收容于第一 本体1的若干端子2、3、定位件4、固持于第一本体1的第二本体5及遮覆于第一、第二本体 1、5外侧的遮蔽壳体。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的前端面110向 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基部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承接面111、112。所述舌板12包 括与该第一承接面111平行且与该第一承接面111位于舌板12的同一侧的第一支撑面121 及与该第一支撑面121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面122,该第二支撑面122与第二承接面112平 行且与该第二承接面112位于舌板12的同一侧。第一本体1具有位于两侧且相对设置的 第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承接面111及第一支撑面121,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 二承接面112及第二支撑面122,即第一承接面111与第一支撑面121位于第一表面,第二 承接面112与第二支撑面122位于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13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并 分别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承接面111及第一支撑面121形成第一开口 131,若干第二端子 槽14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位于该第二表面的第二承接面112及第二支撑面122 形成第二开口 141。第一端子槽13自所述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凹设,所述第二端子槽14 自所述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凹设。第一端子槽13于第一支撑面121前端凹设有第一扣 持槽132,并于与前端面110相对设置的后端面15上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第一、第二承接面 111、112的限位槽151,该限位槽151内设有限位块152。第二端子槽14于第二支撑面122 的前端凹设有第二扣持槽142。所述基部11自其后部于第二承接面112向第一承接面111 进一步凹设有容置部16。端子包括收容于第一端子槽13的若干第一端子2及收容于第二端子槽14的若干 第二端子3。每一第一端子2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向下并向前水平延伸 的第一接触部22、焊接部23及连接主体部21与焊接部23的固定部24。第一接触部22的 前端弯折形成有第一扣持部221,固定部24的侧面向外凸设有固定块241。每一第二端子 3设有平板状的第二接触部31、第二焊接部32及连接第二接触部31与第二焊接部32的连 接部33,第二接触部31的前端弯折有第二扣持部311,第二端子3的第二焊接部32呈前后 设置的两排排列。第一端子2自第一开口 131朝向第二表面组装入第一端子槽13,其中,第一扣持部 221扣持于第一扣持槽132,固定部24收容于限位槽151并借助固定块241与限位块152 相抵挡而定位于限位槽151,主体部21暴露于第一承接面111,第一接触部22暴露于第一 支撑面121。固定块241与限位块152的抵挡可防止固定部24自限位槽151脱出,进而对 第一端子2进行限位。第二端子3自第二开口 141朝向第一表面组装入第二端子槽14,其 中,第二扣持部311扣持于第二扣持槽142,连接部33收容于容置部16并紧贴容置部16的 内壁面,而第二焊接部32则延伸出该容置部16。第二接触部31的前部暴露于第二支撑面 122,而后部则暴露于第二承接面112。第一、第二端子2、3相对地分别组装入第一、第二端 子槽13、14,且第一、第二端子2、3组装于该第一本体1后即形成一连接体。所述定位件4包括呈长方体状的本体部41、自本体部41两侧向外凸设的滑块42及自本体部41后方凸设的干涉部43,所述本体部41上设有呈两排排列的定位孔411。该 定位件4借助干涉部43固定于容置部16内,滑块42延伸出容置部16且凸伸于基部11的 两侧,连接部33位于基部11与定位件4之间,第二焊接部32则穿过定位孔411而延伸出 定位件4。第二本体5包括前端面51、与前端面51相对设置的后端面52、安装面53、与该安 装面53相对设置的顶面54及两相对设置侧壁55。该第二本体5于前端面51向后凹设有 贯穿后端面52及安装面53的后部的收容部56,该收容部56于前端面51上形成开口 561。 侧壁55的后部开设有连通外部与收容部56的扣孔551、凸设入收容部56内的支撑部552 及位于该支撑部552下方的滑槽553。固持有端子2、3及固定件4的第一本体1自第二本 体5的后端面52向前组装入收容部56,滑块42收容于滑槽553并沿该滑槽553向前滑动, 基部11后端位于第一、第二承接面111、112之间的两侧面分别向外延伸的扣部17则支撑 于侧壁55的支撑部552,并最终扣持于扣孔551,从而使基部11固持于收容部56,而舌板 12则自开口 561延伸出该收容部56。收容部56收容第一、第二端子2、3及第一本体1,以 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此时端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本体、固持于第一本体的端子、第二本体及遮蔽壳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若干第二端子槽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所述遮蔽壳体组装于第二本体,并具有一对接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自所述第一开口收容入第一端子槽的若干第一端子及自所述第二开口收容入第二端子槽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第一本体及第一、第二端子的收容部,以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昌贤徐国峻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