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臼重建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55785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臼重建支架,其特征是:上侧翼、支架主体、下翼钩依次连成一体,所述上侧翼、所述支架主体周边置有的叶片状侧翼、以及所述下翼钩向同侧弯曲,呈杯状;所述下翼钩的另一端向支架主体后侧弯曲呈∏状,所述上侧翼的圆形端部向杯状支架主体的杯底方向弯曲;所述上侧翼的圆形端部的表面置有斜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初始稳定性好,具有牢靠的支托作用,容易安放,能防止移植骨组织的移动,翻修后又可加强骨床骨量,特别适用于大范围髋臼骨缺损的情况。(*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白重建支^K O
技术介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是髋白或股骨骨缺损,翻修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疼 痛和恢复髋关节功能,翻修一般都是通过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更换假体来实现。髋臼 侧假体翻修采用骨水泥固定髋白假体的方案主要有四种一、单纯骨水泥固定髋白假体; 二、骨水泥固定髋白假体加大段结构性异体骨植骨;三、骨水泥固定髋白假体加颗粒骨植 骨;四、骨水泥固定髋白假体加颗粒骨加髋白重建钢板。越来越多的关节外科医生认为,髋 臼大量骨缺损的病人在翻修时不仅需要植骨以修补缺损,还需要使用髋白重建钢板来获得 一个无痛的、稳定的关节,维持和增强残存的髋臼结构。目前,髋臼重建钢板分为两大类,即环罩(Ring)类和笼(Cage)类,临床上用于大 范围骨缺损的产品有双层金属网罩、髋臼增强环罩、马鞍形假体等。双层金属网罩的支托作 用差,初始稳定性无法保证;髋白增强环罩的缺点是安放困难,既需满足对移植颗粒骨的支 托和螺钉的安放,还要兼顾假体的外展与前倾角度;马鞍形假体的屈曲活动范围窄,一般只 能达到60°左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床上安装方便、固定牢靠、使用效果好的用于 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白重建支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 臼重建支架,其特征是上侧翼、支架主体、下翼钩依次连成一体,所述上侧翼、所述支架主 体周边置有的叶片状侧翼、以及所述下翼钩向同侧弯曲,呈杯状;所述下翼钩的另一端向支 架主体后侧弯曲呈Π状,所述上侧翼的圆形端部向杯状支架主体的杯底方向弯曲;所述上 侧翼的圆形端部的表面置有斜孔。当所述杯状支架主体杯口向上与地面垂直时,所述上侧翼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 角α为40 50度,最好为45度。所述支架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一个螺纹孔。所述构成杯状支架主体的每个叶片状侧翼上置有0 2个直孔。所述叶片状侧翼数量至少1个,优选3个。所述下翼钩的钩边长度为15 16. 5mm,宽度为14. 4 16mm,下翼钩的钩边与杯 状支架主体之间的过渡段长度为12 13mm。当所述杯状支架主体杯口向上与地面垂直时,下翼钩弯曲后支架主体和钩边之间 的过渡段的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β为40 50度,最好为45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叶片状侧翼组成的杯状支架主体和弯曲的上侧翼、下翼钩的整体设计结合了笼式、环罩式的优点,具有牢靠的支托作用,而且容易安放,初始 稳定性好,能防止移植骨组织的移动,翻修后又可加强骨床骨量;下侧翼设计为钩状,可方 便手术中定位;上侧翼可用于固定,防止移动;上侧翼、下翼钩和支架主体间有一定角度, 符合人体结构,且屈曲活动范围较大;下翼钩尺寸设计比较宽大,有利于医生操作;整体 上,设计克服了环罩类钢板的安放困难、笼式钢板需要过多切削原有骨白及马鞍形假体的 屈曲活动范围窄的缺点,特别适用于大范围髋臼骨缺损但周边骨完好或需要添加颗粒骨或 术中对部分骨水泥进行调整的情况。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 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 图1的A-A剖视图;图3:图2的B向视图;图4 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翼钩,1-1-钩边,1-2-下翼钩过渡段,2-支架主体,3-螺纹孔,4_直孔, 5-上侧翼,6-斜孔,7-叶片状侧翼。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图1至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示意图,由图可见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 的髋白重建支架,其特征是上侧翼5、支架主体2、下翼钩1依次连成一体,所述上侧翼5、 所述支架主体2周边置有的叶片状侧翼7、以及所述下翼钩1向同侧弯曲,呈杯状;所述下 翼钩1的另一端向支架主体2后侧弯曲呈Π状,所述上侧翼5的圆形端部向杯状支架主体 2的杯底方向弯曲;所述上侧翼5的圆形端部的表面置有斜孔6。如图2所示,实施例一当所述杯状支架主体2杯口向上与地面垂直时,所述上侧翼 5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45度。所述支架主体2的底部设置有一个螺纹孔3。实施例一中所述构成杯状支架主体2的叶片状侧翼7数量是3个。其中有一片上 面置有2个直孔,一片上有1个直孔。实施例一中下翼钩1的钩边1-1长度为16. 5mm,宽度为16mm,下翼钩1的钩边1_1 与杯状支架主体2之间的过渡段1-2的长度为12mm。如图2所示,实施例一当所述杯状支架主体2杯口向上与地面垂直时,下翼钩1弯 曲后支架主体和钩边之间的过渡段1-2的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β为45度。实施例二图4为本技术另一结构形式示意图,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图4与图 1结构区别在于其叶片状侧翼7数量是2个,且每个叶片状侧翼7上直孔的数量是0,弯曲 方式同图2。临床手术时,下侧翼1钩于髋白下缘,可以实现快速定位;杯状支架主体2通过植 骨后与髋白配合,在必要时候可通过支架主体2底部的螺纹孔3和叶片状侧翼7上的直孔4,用螺钉与髋臼的连接,实现髋臼的重建;可通过上侧翼5上的斜孔6,用螺钉与髂骨的连 接固定整个杯状支架主体2,并为置入的假体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权利要求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臼重建支架,其特征是上侧翼(5)、支架主体(2)、下翼钩(1)依次连成一体,所述上侧翼(5)、所述支架主体(2)周边置有的叶片状侧翼(7)、以及所述下翼钩(1)向同侧弯曲,呈杯状;所述下翼钩(1)的另一端向支架主体(2)后侧弯曲呈∏状,所述上侧翼(5)的圆形端部向杯状支架主体(2)的杯底方向弯曲;所述上侧翼(5)的圆形端部的表面置有斜孔(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髋白重建支架,其特征是当所述杯状支架主体(2)杯口向 上与地面垂直时,所述上侧翼(5)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40 5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髋白重建支架,其特征是所述支架主体(2)的底 部设置有一个螺纹孔(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髋白重建支架,其特征是所述构成杯状支架主体 ⑵的每个叶片状侧翼(7)上置有0 2个直孔(4)。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髋白重建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叶片状侧翼(7)数 量至少1个。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髋白重建支架,其特征是所述下翼钩(1)的钩边 (1-1)长度为15 16. 5mm,宽度为14. 4 16mm.下翼钩(1)的钩边(1_1)与杯状支架主 体⑵之间的过渡段(1-2)长度为12 13mm。7.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髋白重建支架,其特征是当所述杯状支架主体(2) 杯口向上与地面垂直时,下翼钩弯曲后支架主体和钩边(1-1)之间的过渡段(1-2)的中心 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β)为40 50度。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臼重建支架,其特征是上侧翼、支架主体、下翼钩依次连成一体,所述上侧翼、所述支架主体周边置有的叶片状侧翼、以及所述下翼钩向同侧弯曲,呈杯状;所述下翼钩的另一端向支架主体后侧弯曲呈∏状,所述上侧翼的圆形端部向杯状支架主体的杯底方向弯曲;所述上侧翼的圆形端部的表面置有斜孔。本技术初始稳定性好,具有牢靠的支托作用,容易安放,能防止移植骨组织的移动,翻修后又可加强骨床骨量,特别适用于大范围髋臼骨缺损的情况。文档编号A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髋臼重建支架,其特征是:上侧翼(5)、支架主体(2)、下翼钩(1)依次连成一体,所述上侧翼(5)、所述支架主体(2)周边置有的叶片状侧翼(7)、以及所述下翼钩(1)向同侧弯曲,呈杯状;所述下翼钩(1)的另一端向支架主体(2)后侧弯曲呈∏状,所述上侧翼(5)的圆形端部向杯状支架主体(2)的杯底方向弯曲;所述上侧翼(5)的圆形端部的表面置有斜孔(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建民杨庆铭刘志宏吴志庭朱凯裴晓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晟实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