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用具,特别涉及一种气道内缝合钳。
技术介绍
1、随着呼吸介入技术的发展,许多气道疾病得以通过微创方式治疗。然而,对于外伤或术后并发症导致的气管裂伤、气管食管瘘及术后复发瘘等疾病,现有的介入器械如封堵球囊或覆膜支架,仅能暂时封闭瘘口,无法实现组织永久性解剖对合,治标不治本,复发率高。目前临床仍普遍依赖传统开胸手术进行瘘口修补。该手术需切断胸骨、切开气管,创伤极大,患者痛苦显著,术后恢复周期长,且易发生吻合口狭窄、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沉重的身体及经济负担。
2、尤其对于术后复发性瘘,局部组织瘢痕化、质地脆硬,再次开胸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临床处理极为棘手。现有技术缺乏一种能够在气道内部直接实现精确缝合的专用器械,导致许多患者不得不承受二次开胸的巨大风险。
3、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专用于气道内镜下的缝合器械,能够绕过开胸路径,直接通过自然腔道进入气管,在镜下完成瘘口的精准对合与缝合,实现微创、牢固的解剖修复,从根本上避免开胸手术及其带来的巨大创伤和后遗症。
技术实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道内缝合钳,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柄(1)、外部软管(2)、弧形钳头(3)、弧形缝针(4)、推管(5)、推管驱动块(6)、滑杆(7)、滑杆复位弹簧(8)、连杆(9)、驱动块(10)和弹簧片(11),外部软管(2)设置在握柄(1)前端,弧形钳头(3)设置在外部软管(2)远离握柄(1)的一端,弧形缝针(4)滑动设置在弧形钳头(3)内部,弧形缝针(4)内设置有第一管道(401),外部软管(2)内部设置有对称的第二管道(201),推管(5)滑动设置在外部软管(2)上端的第二管道(201)中,推管(5)内部设置有第三管道(501),推管(5)前端与弧形缝针(4)连接,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道内缝合钳,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柄(1)、外部软管(2)、弧形钳头(3)、弧形缝针(4)、推管(5)、推管驱动块(6)、滑杆(7)、滑杆复位弹簧(8)、连杆(9)、驱动块(10)和弹簧片(11),外部软管(2)设置在握柄(1)前端,弧形钳头(3)设置在外部软管(2)远离握柄(1)的一端,弧形缝针(4)滑动设置在弧形钳头(3)内部,弧形缝针(4)内设置有第一管道(401),外部软管(2)内部设置有对称的第二管道(201),推管(5)滑动设置在外部软管(2)上端的第二管道(201)中,推管(5)内部设置有第三管道(501),推管(5)前端与弧形缝针(4)连接,第一管道(401)与第三管道(501)连通,推管驱动块(6)滑动设置在外部软管(2)尾端的滑槽(203)内,推管驱动块(6)前端与推管(5)尾端连接,滑杆(7)滑动设置在握柄(1)内,滑杆(7)前端与推管驱动块(6)尾部连接,滑杆复位弹簧(8)套设在滑杆(7)上,滑杆复位弹簧(8)一端与滑杆(7)抵接,滑杆复位弹簧(8)另一端与握柄(1)抵接,驱动块(10)转动连接在握柄(1)上,连杆(9)一端与滑杆(7)铰接,连杆(9)另一端与驱动块(10)顶部铰接,驱动块(10)与握柄(1)之间设置有弹簧片(11),握柄(1)前端上下对称设置有第四管道(101),第四通道(101)与第二管道(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君,孟繁峥,高曼,李德丽,梁航,王丽娜,刘娜,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