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通式风道结构及车载域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26838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通式风道结构及车载域控制器,直通式风道结构包括金属散热中框和散热风扇,所述金属散热中框与主发热芯片热耦合,所述金属散热中框表面设有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散热风扇通过紧固件直接固定于金属散热中框的侧向安装面,且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不存在通风罩结构,气流从散热风扇输出后直接贯穿散热鳍片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通式风道结构及车载域控制器,首创无通风罩的直通风道,开孔率100%,彻底解决通风罩流阻问题,具体通过消除通风罩、优化气流通路,实现低流阻、高效率散热,同时降低空间占用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电子设备散热,具体提供一种直通式风道结构及其应用的车载域控制器。


技术介绍

1、在车载域控制器等高功率密度电子设备的散热领域,强制风冷散热结构因其较高的散热效率而被广泛应用。目前主流的方案普遍采用由独立散热器、风扇及通风罩组合构成的封闭式风道设计。

2、然而,这种传统的封闭式风道结构存在若干显著的技术瓶颈:

3、气流效率低下与流阻损失严重:通风罩结构本身及其与散热器、风扇之间的连接过渡区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气流扰动、湍流和局部涡流。这些因素显著增加了气流通道的流阻,导致风扇输出的有效风压在到达散热鳍片前被大量损耗,风扇的风量利用率显著降低,最终削弱了整体散热效率。

4、空间占用过大,集成度低:独立散热器、风扇和通风罩通常需要多层堆叠安装,这不仅增加了设备在垂直方向的尺寸,也导致整机体积庞大,难以满足现代车载电子设备日益严苛的小型化、轻量化要求。额外的安装空间需求也限制了内部电路板的布局自由度。

5、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为了实现风道的密封性和结构稳定性,通风罩设计通常需要额外的连接件、密封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通式风道结构,应用于车载域控制器,包括金属散热中框(100)和散热风扇(200),所述金属散热中框(100)与主发热芯片热耦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中框(100)表面设有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110),相邻散热鳍片(110)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11);所述散热风扇(200)通过紧固件直接固定于金属散热中框(100)的侧向安装面,且所述散热风扇(200)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不存在通风罩结构,气流从散热风扇(200)输出后直接贯穿散热鳍片(110)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式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1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散热风扇(200)的出风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通式风道结构,应用于车载域控制器,包括金属散热中框(100)和散热风扇(200),所述金属散热中框(100)与主发热芯片热耦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中框(100)表面设有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110),相邻散热鳍片(110)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11);所述散热风扇(200)通过紧固件直接固定于金属散热中框(100)的侧向安装面,且所述散热风扇(200)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不存在通风罩结构,气流从散热风扇(200)输出后直接贯穿散热鳍片(110)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式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1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散热风扇(200)的出风方向,所述出风方向为散热风扇(200)轴线方向,该方向与散热鳍片(110)延伸方向的夹角≤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式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中框(100)的侧向安装面设有凹腔(120)及限位挡墙(130),所述散热风扇(200)容纳于凹腔(120)内,且散热风扇(200)外壳周向表面与限位挡墙(130)的间隙≤0.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式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10)的分布区域完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党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