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能管理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及其充电母站。
技术介绍
1、交通领域降碳减排压力巨大,据国际能源署推算,1990年-2021年,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量从9400万吨提升至9.6亿吨左右。电动汽车和甲醇、液氨、氢等新兴低碳燃料汽车的规模化使用,为交通领域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途径。
2、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全年新能源车累计生产892万辆,同比增长33.7%。随电动汽车普及率的逐渐提高,诸如充电站和综合能源补给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还需进一步提速。
3、受制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技术水平,当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短于燃油车,但充能时间明显却长于普通燃油车,且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仍未构建完善,电动汽车驾驶者容易产生里程焦虑。
4、在节假日等使用充电桩使用高峰期,电动汽车用户充电时长将明显增长,而当日常驾驶行程出现意外变化,如驾驶者突然需要去某个地方,或电池的现有电量不足以支撑车辆完成某项操作时就会产生里程焦虑。驾驶者必须开始寻找公共充电桩进行充电,这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带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移动底座,所述移动底座的上方设置有电解液储存罐(2),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的一侧设置有液流电堆(3),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泵组(4),所述循环泵组(4)带动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与所述液流电池电堆的电解液循环流动,所述液流电堆(3)上设置有对外供电系统(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包括有阳极电解液储罐(21)和阴极电解液储罐(22),所述阳极电解液储罐(21)与所述阴极电解液储罐(22)不连通,所述循环泵组(4)分别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移动底座,所述移动底座的上方设置有电解液储存罐(2),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的一侧设置有液流电堆(3),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泵组(4),所述循环泵组(4)带动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与所述液流电池电堆的电解液循环流动,所述液流电堆(3)上设置有对外供电系统(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储存罐(2)包括有阳极电解液储罐(21)和阴极电解液储罐(22),所述阳极电解液储罐(21)与所述阴极电解液储罐(22)不连通,所述循环泵组(4)分别与所述阳极电解液储罐(21)和所述阴极电解液储罐(2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电堆(3)包括有多个液流电池单元(31),多个所述液流电池单元(31)依次堆叠形成液流电堆(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电池单元(31)包括有位于中心的离子交换膜(311),所述离子交换膜(311)的一侧设置有阳极液流单元(312),所述离子交换膜(311)背离所述阳极液流单元(312)的一侧设置有阴极液流单元(313),所述阳极液流单元(312)和所述阴极液流单元(313)之间通过离子交换膜(31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组(4)驱动位于所述阳极电解液储罐(21)的电解液与所述阳极液流单元(312)内部的电解液循环流动,所述循环泵组(4)驱动位于所述阴极电解液储罐(22)的电解液与所述阴极液流单元(313)内部的电解液循环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液流单元(312)包括有阳极双极板(3121),所述阳极双极板(3121)与所述离子交换膜(311)平行设置,所述阳极双极板(3121)与所述离子交换膜(311)之间留有空间形成阳极流通池(312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液流单元(313)包括有阴极双极板(3131),所述阴极双极板(3131)与所述离子交换膜(311)平行设置,所述阴极双极板(3131)与所述离子交换膜(311)之间留有空间形成阴极流通池(313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解液储罐(21)与所述阳极流通池(312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移动充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电解液储罐(22)与所述阴极流通池(3132)连通。
10.一种充电母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9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镫浩,范伟,王建强,刘东超,赵月晶,潘松圻,邓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