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6601394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园林生态智能配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构建土壤传感器节点网络实时采集土壤状态数据;确定物种适宜性得分;结合无人机采集的光照阴影演化曲线进行光照适应性调整;多约束图优化算法输出空间布局优化结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依赖静态经验配置缺乏实时环境响应能力,尤其是在土壤异质性强与光照分布动态变化的复杂生态工业园区条件下,难以实现物种科学配置与空间智能协同的技术问题,由于本申请引入了融合多模态感知、语义模型构建与图优化机制的智能控制方法,实现了物种配置的动态适应与空间布局的多目标优化,提高了园区绿化系统的生态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园林生态智能配置,尤其涉及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生态工业园区中的园林绿化规划与植物配置仍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和传统地图标注方式进行部署,通常以区域土壤类型、日照情况或植被历史数据为依据进行简单分类和人工匹配。这种传统方式存在多方面技术不足。例如,现有技术缺乏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动态获取与高分辨率空间建模手段,尤其是在ph值、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与盐碱度等关键生长参数变化频繁的区域,难以实现精准的植物配置匹配。同时,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具有污染风险残留、区域微地形多变、土地复垦后土壤结构异质性显著等特点,使得传统按“分区大类”选植物的方式在实践中常导致植物存活率低、生长状态不佳甚至返工维护频繁。

2、此外,现有植物配置技术往往缺少定量的“植物—土壤—光照”耦合分析机制。在实际应用中,植物对于微光照环境的响应具备显著异质性,尤其在存在高大建筑或大面积构筑物遮挡的工业园区,日照时长、照度峰值与阴影持续周期等空间时间特征无法被有效建模和匹配到植物的生理需求,从而导致植物配置与真实环境脱节,甚至出现光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在生态工业园区内按照预设的网格化策略布设土壤传感器节点网络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园区地理信息,针对基于园区地理信息中的绿化区域进行划分为多个规则网格单元;在多个规则网格单元的中心位置布设土壤传感器节点;土壤传感器节点用于监测土壤状态数据,土壤状态数据包括土壤pH值数据、含水量数据、有机质含量数据和盐碱度数据;土壤传感器节点包括用于监测土壤pH值的pH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在生态工业园区内按照预设的网格化策略布设土壤传感器节点网络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园区地理信息,针对基于园区地理信息中的绿化区域进行划分为多个规则网格单元;在多个规则网格单元的中心位置布设土壤传感器节点;土壤传感器节点用于监测土壤状态数据,土壤状态数据包括土壤ph值数据、含水量数据、有机质含量数据和盐碱度数据;土壤传感器节点包括用于监测土壤ph值的ph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机质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土壤盐碱度的电导率传感器;其中,ph传感器与土壤水分传感器安装于地下20cm深度;有机质传感器与电导率传感器安装于地下10cm深度;每一传感器节点以采样周期t采集对应参数值并打包为带有时间戳及坐标信息的数据包,数据包经由预设的无线通信模块发送至预设的中央数据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获取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园区地理信息,针对基于园区地理信息中的绿化区域进行划分为多个规则网格单元的步骤,具体包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中,基于土壤状态数据执行网格坐标化处理、自适应插值处理和动态加权融合处理,输出多维土壤适宜度指数的步骤,具体包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园林绿化用智能物种配置与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中,针对土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鸿源朱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岭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