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大背景下,种养空间布局面临多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不断被挤占,水资源分配矛盾日益凸显,六大地类面积动态变化加剧了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同时,粮食生产、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效益平衡难度加大,传统种养模式难以兼顾经济、生态及种养协同效益,亟需通过系统性方法实现空间布局的科学优化,以适应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调整需求,应对不同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为县域种养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2、现有技术在县域种养空间优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优化方法缺乏多目标协同考量,多聚焦单一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未能构建“经济-生态-种养”耦合的系统性模型,导致生成的方案难以平衡多方需求,且约束条件设置较为简单,未形成动态调整机制,难以适应县域资源禀赋的变化。另一方面,模拟模型与优化算法的结合不够紧密,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中,对种养空间协同关系的挖掘不足,未能有效整合历史数据趋势影响,生成的情景化方案簇针对性
...【技术保护点】
1.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经济效益通过整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GDP产出系数与对应地类面积进行量化表征,生态效益依据各土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及面积计算确定,种养生产效益关联耕地与养殖业占地面积及种养优化价值系数开展核算;其中,构建新型种养效益协同系数模型公式:,式中,为种养效益协同系数,分别为效益权重与生态权重,分别为耕地与养殖业的单位效益系数,分别为耕地与养殖业占地面积,分别为耕地与养殖业的单位生态服务价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技术特征摘要】
1.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经济效益通过整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gdp产出系数与对应地类面积进行量化表征,生态效益依据各土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及面积计算确定,种养生产效益关联耕地与养殖业占地面积及种养优化价值系数开展核算;其中,构建新型种养效益协同系数模型公式:,式中,为种养效益协同系数,分别为效益权重与生态权重,分别为耕地与养殖业的单位效益系数,分别为耕地与养殖业占地面积,分别为耕地与养殖业的单位生态服务价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的约束条件在实际应用时,针对水资源总量约束,结合县域内不同地类的单位用水量及规划面积进行动态调整,耕地保有量约束关联粮食产量阈值形成联动机制,六种地类面积约束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先级及转换可能性进行差异化设置;构建地类转换约束强度模型公式:,式中,为地类向地类转换的约束强度,为面积占比权重,为地类的面积,为总面积,为地类向地类的转换难度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县域种养空间协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输入的县域历史种养数据包括近五年的六种地类面积动态变化数据、不同年份的水资源总量分布数据、粮食生产价值的年度波动数据、养殖业与种植业效益价值的季度统计数据,通过数据时序分析为情景化方案簇的生成提供趋势参考;构建历史数据趋势影响模型公式:,式中,为第年的历史数据趋势影响值,为历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雅丽,秦博杭,魏海艳,董高成,梁馨予,陈盈西,王锶琪,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