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545331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涉及原子层沉积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平台、保温外壳体、内筒体、折流挡板和旋转驱动机构,保温外壳体和内筒体的轴线均与安装平台的顶面平行,内筒体设置于保温外壳体内,内筒体与旋转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内筒体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折流挡板沿内筒体的径向交错设置,且折流挡板于内筒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多个,内筒体的第一端连接原料气仓,内筒体内用于盛装催化剂,内筒的第二端设置有微孔出气口,微孔出气口与保温外壳体连通,保温外壳体上设置有总出气口。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原子层沉积均匀性较好,并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原子层沉积,特别是涉及一种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


技术介绍

1、纳米催化剂因其独特的表面效应、尺寸效应和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在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能源转换、医药与精细化工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催化剂合成方法(如沉淀法、浸渍法及溶胶-凝胶法)在构筑纳米催化剂时,存在对纳米颗粒尺寸与形貌精准调控的局限性。此类方法通常导致粒径分布不均匀且形貌可控性较差,导致催化剂性能显著波动。由于纳米催化剂的活性本质上依赖于颗粒分散度、活性位点微观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性,而传统合成路径面临活性位点空间排布随机、电子结构定向调控能力较差、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不可控性,导致纳米催化剂结构控制精度不足、稳定性差、成本高、环境负担重等问题,这些系统性局限凸显了开发新型精准合成催化剂的迫切性,以实现原子级活性中心的可控构筑及稳定性强化。

2、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通过金属前驱体和氧化剂(或还原剂)在基底表面连续的自限制表面化学反应实现物种沉积,具有原子级控制精度、良好的保形性、均匀性和重复性等优势。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平台、保温外壳体、内筒体、折流挡板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保温外壳体和所述内筒体的轴线均与所述安装平台的顶面平行,所述内筒体设置于所述保温外壳体内,所述内筒体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内筒体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折流挡板沿所述内筒体的径向交错设置,且所述折流挡板于所述内筒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内筒体的第一端连接原料气仓,所述内筒体内用于盛装催化剂,所述内筒的第二端设置有微孔出气口,所述微孔出气口与所述保温外壳体连通,所述保温外壳体上设置有总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平台、保温外壳体、内筒体、折流挡板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保温外壳体和所述内筒体的轴线均与所述安装平台的顶面平行,所述内筒体设置于所述保温外壳体内,所述内筒体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内筒体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折流挡板沿所述内筒体的径向交错设置,且所述折流挡板于所述内筒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内筒体的第一端连接原料气仓,所述内筒体内用于盛装催化剂,所述内筒的第二端设置有微孔出气口,所述微孔出气口与所述保温外壳体连通,所述保温外壳体上设置有总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挡板倾斜设置于所述内筒体内,且由边缘向中心所述折流挡板逐渐向所述微孔出气口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在轴线方向上包括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所述第二半筒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旋转反应器原子层沉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板,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滑板上,所述滑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上,并能够沿着平行于所述内筒体轴线的方向滑动。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冯忠杰刘瑞林杨慧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