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防霉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22372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26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防霉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纺织品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抗菌防霉面料是先将竹炭纤维、天丝纤维、圣麻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混纺后织造,得到面料坯料;再依次采用第一整理液、第二整理液、第三整理液进行浸轧后整理,得到抗菌防霉面料;所述第一整理液采用0.03~0.1M的氢氧化钠溶液,在该步骤中对面料坯料中的聚丙烯腈进行碱水解,在面料坯料表面形成大量羧酸钠基团;所述第二整理液采用固含量为5~15%的水性聚氨酯的水溶液;所述第三整理液为含姜黄素的乙醇溶液;其中,水性聚氨酯是由多异氰酸酯单体、聚四氢呋喃二醇、3‑二甲氨基‑1,2‑丙二醇、羟丙基‑β‑环糊精、丁二醇反应后与二溴己烷反应得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菌防霉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面料的功能性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抗菌防霉性能成为纺织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面料容易受到潮湿环境、汗液分泌等因素的影响,滋生细菌和霉菌,不仅影响服装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抗菌防霉性能的新型功能性面料,已成为当前纺织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2、目前,竹炭纤维是一种具备多种优良性能的功能性纤维,其制备方法是在纺丝过程中将超细甚至纳米级竹炭粉末添加至纺丝流体中制成。竹炭纤维的横截面结构具有独特的空隙分布特征,使其具备良好的吸湿性和导湿性,同时增强了面料的透气性能。此外,竹炭纤维富含矿物质,孔隙结构发达,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并通过附着在其表面的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分解。竹炭纤维还因其高温热解后释放远红外线、产生负离子以及吸收电磁波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纺织品中。更重要的是,竹炭纤维本身具有天然抗菌功能,手感柔软,穿着舒适,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与舒适并重的需求。

3、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防霉面料是先将竹炭纤维、天丝纤维、圣麻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混纺后织造,得到面料坯料;再依次采用第一整理液、第二整理液、第三整理液进行浸轧后整理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理液为0.03~0.1M的氢氧化钠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整理液采用固含量为5~15%的水性聚氨酯的水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聚氨酯按重量份数计,原料组分包括8.8~9质量份多异氰酸酯单体、20质量份聚四氢呋喃二醇、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防霉面料是先将竹炭纤维、天丝纤维、圣麻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混纺后织造,得到面料坯料;再依次采用第一整理液、第二整理液、第三整理液进行浸轧后整理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理液为0.03~0.1m的氢氧化钠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整理液采用固含量为5~15%的水性聚氨酯的水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聚氨酯按重量份数计,原料组分包括8.8~9质量份多异氰酸酯单体、20质量份聚四氢呋喃二醇、1.6~1.62质量份3-二甲氨基-1,2-丙二醇、0.8~1质量份丁二醇、3.23~3.25质量份二溴己烷、2.2~2.3质量份羟丙基-β-环糊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整理液为0.85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晟宏生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