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中转向系统。
技术介绍
1、在矿山、港口等复杂作业场景中,双桥轮式工程机械(如轮式抓料机)常需根据实际工况灵活切换轮胎转向模式,例如:前转向桥转向后转向桥锁定(适用于狭窄空间精准操控)、后转向桥转向前转向桥锁定(增强重载稳定性)或前转向桥与后转向桥协同转向(缩小转弯半径以提高机动性)。此类机械的转向系统需频繁切换模式,而模式切换的核心在于对中调节——即通过机械或液压手段使非转向桥的轮胎回归预设中位并锁定,以确保转向过程中轮胎受力均匀、避免偏磨,同时提升操控稳定性和设备寿命。若对中调节失效或精度不足,可能导致轮胎异常磨损、转向阻力增大甚至机械失控,因此精准高效的对中控制成为系统设计的关键需求。
2、目前,行业内的主流解决方案主要依赖传感器与控制器组合的电子控制系统,通过编程调节转向油缸位置以实现对中锁定。然而,此类系统存在编程复杂、传感器成本高昂、响应延迟导致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且对高温、多尘等恶劣工况的适应性较差。另一种方案则依赖人工手动切换转向模式,但这种方式不仅费时、操作繁琐,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同侧布置,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均包括第一油口(101)、第二油口(102)和第三油口(103),所述第一油口(101)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的活塞杆回缩,所述第二油口(102)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的活塞杆外伸,所述第一油口(101)和所述第三油口(103)同时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的活塞杆对中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同侧布置,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均包括第一油口(101)、第二油口(102)和第三油口(103),所述第一油口(101)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的活塞杆回缩,所述第二油口(102)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的活塞杆外伸,所述第一油口(101)和所述第三油口(103)同时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的活塞杆对中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缸(12)和所述第四油缸(22)均包括第四油口(104)和第五油口(105),所述第四油口(104)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二油缸(12)和所述第四油缸(22)的活塞杆外伸,所述第五油口(105)注油时,推动所述第二油缸(12)和所述第四油缸(22)的活塞杆回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缸(11)和所述第三油缸(21)均包括缸体(201),所述缸体(201)依次设置有端盖(202)、定位环(203)和底板(204),所述缸体(201)内的活塞杆上套固有第一活塞(205),所述第一活塞(205)限位于所述端盖(202)和所述定位环(203)之间,所述缸体(201)内于所述定位环(203)与所述底板(204)之间限位滑动有第二活塞(206),所述第二活塞(206)设置有用于顶推活塞杆的顶杆(20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阀(5)包括第一前阀(51)、第二前阀(52)和第三前阀(53),所述第一前阀(51)可切换为断路或导通所述转向器(4)至所述第三换向阀(7),所述第二前阀(52)可切换为断路或导通所述第三换向阀(7)至所述第一油缸(11)的所述第二油口(102)和所述第二油缸(12)的第五油口(105),所述第三前阀(53)可切换为断路或导通所述转向器(4)至所述第二换向阀(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对中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向阀(6)包括第四前阀(64)、第五前阀(65)、第六前阀(66)、第七前阀(67)和第八前阀(68),所述第四前阀(64)可切换为断路或导通所述第三前阀(53)至所述第一油缸(11)的所述第三油口(103),所述第五前阀(65)可切换为断路或导通所述第三前阀(53)至所述第二油缸(12)的所述第四油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茂,钟春健,何刚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邦立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