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0589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氧机,包括两个分子筛筒、一自动控制阀和一储氧单元,分子筛筒的一端与自动控制阀相连通,分子筛筒的另一端与储氧单元连通,所述分子筛筒的端部扣接有制氧系统上盖和/或制氧系统下盖,制氧系统上盖和/或制氧系统下盖内设置有能够连通制氧机上述各构件之间的气体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制氧机构件数目小,结构简单,外形比较整齐,安装和拆卸比较容易实现,从而有利于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和保养。(*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氧机
技术介绍
目前的制氧机一般包括两个分子筛筒、储氧筒和电磁阀,两个分子筛筒之间通过 管道连通,储氧筒通过管道分别和两个分子筛筒连通,电磁阀设于两个分子筛筒的一端并 通过管道分别和两个分子筛筒连通。其运行方式为将外部供应的气体经过电磁阀的控制 送入其中一个分子筛筒内,利用内部特殊的分子吸附氮气,剩余气体即高纯度的氧气经管 道进入储氧筒内,而同时另外一个分子筛筒也经电磁阀控制将内部的氮气排出至外界。如 此反复运作,即可持续输出高纯度的氧气,但此结构由于各构件之间通过相应的管道连接, 在组装时须将管道依序连接至相对应的构件处,且组装后也须检测各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 况,杂乱相错的管道分布,增加了日后维修保养的困难度,费时又麻烦;裸露的管道杂乱无 章,导致制氧机外形极为难看;而且这种制氧机的构件数目众多,需较多的空间分别存储放 置,通常需另外配合一个大型的箱体来存放整体构件,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使用和拆卸方便、制造成本低的制氧机。本技术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氧机,包括两个分子筛筒、一自动控制阀和一储氧单元,分子筛筒的一端与 自动控制阀相连通,分子筛筒的另一端与储氧单元连通,所述分子筛筒的端部扣接有制氧 系统上盖和/或制氧系统下盖,制氧系统上盖和/或制氧系统下盖内设置有能够连通制氧 机上述各构件之间的气体流道。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制氧系统上盖的一侧与自动控制阀连通,另一侧与一排气 单元相连通。所述制氧系统上盖扣接于分子筛筒上端,制氧系统上盖的盖体内侧设置有排气流 道、进气流道及供气流道,排气流道与所述的排气单元相连通,进气流道分别与对应位置的 分子筛筒相连通,供气流道则与外部的供气设备相连通,所述的自动控制阀分别与制氧系 统上盖内的排气流道、进气流道及供气流道相连通。所述制氧系统下盖扣接于分子筛筒下端,制氧系统下盖的盖体内侧设置有储氧流 道与通气流道,分子筛筒与储氧单元之间通过储氧流道相连通,分子筛筒之间通过通气流 道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制氧机将原本设置在分子筛筒两端杂乱 分布的流体管道,整合为扣接于分子筛筒两端的制氧系统上盖和/或制氧系统下盖,并通 过隐藏在各模组内部的各种气体流道取代其功能,让原先需连接多管道作业转变成将气体 流道模块与分子筛筒组合固定即可完成,大幅减小了制氧机的构成零件数目,不但使得组 装和拆卸、生产及检测维修更为容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将气体流道模块分为制氧系统上盖和/或制氧系统下盖,既可以两个部件一起使用,也可将单一部件个别取代旧 用制氧机的部分构件,发挥适当的功效,使用范围较大,兼容性较强。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为制氧系统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制氧系统上盖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的制氧系统上盖与自动控制阀从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5为制氧系统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制氧系统下盖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制氧机,包括两个分子筛筒1、2,以及一个自动控制阀3和一个储氧 单元4,分子筛筒1、2的一端与自动控制阀3相连通,分子筛筒1、2的另一端与储氧单元4 连通,所述分子筛筒1、2的上端扣接扣接有制氧系统上盖5,分子筛筒1、2的下端扣接有制 氧系统下盖6,制氧系统上盖5和制氧系统下盖6内设置有能够连通制氧机上述各构件之间 的气体流道。这种结构大幅减小了制氧机的构成零件数目,在保证能实现制氧机各构件之 间有效连通的同时,不但使得组装和拆卸、生产及检测维修更为容易,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 本。进一步,制氧系统上盖5的一侧与自动控制阀3连通,另一侧与一排气单元7相连 通。作为优选的方式,采用消音管作为排气单元7,能够有效降低排出气体时产生的噪音。参照图2至图4,所述制氧系统上盖5的盖体内侧设置有排气流道51、进气流道52 及供气流道53,排气流道51与所述的排气单元7相连通,进气流道52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分 子筛筒1、2相连通,供气流道53则与外部的供气设备相连通,所述的自动控制阀3分别与 制氧系统上盖5内的排气流道51、进气流道52及供气流道53相连通。相应地,制氧系统上 盖5还设置有排气流道51的排气入口 511和512、进气流道52的进气入口 521和522、供 气流道53的供气出口 531。其中进气入口 521、522以及供气出口 531分别与自动控制阀3 连通,进气流道52使外界气体能够进入分子筛筒1、2内,也可以使分子筛筒1、2内的氮气 经此流至自动控制阀3排出。自动控制阀3与制氧系统上盖5连接处设有嵌沟30,嵌沟30内安装有相应形状的 密封垫片31。自动控制阀3上设置有出入口 32、33、34、35、36,分别与排气流道51的排气 入口 511、进气流道52的进气入口 521、供气流道53的供气出口 531、供气流道53的供气 出口 522、排气流道51的排气入口 512连通,嵌沟30设置于上述各出入口 32、33、34、35、36 的周围。参照图5至图6,所述制氧系统下盖6的盖体内侧设置有储氧流道61与通气流道 62,各分子筛筒1、2与储氧单元4之间通过储氧流道61相连通,各分子筛筒1、2之间通过 通气流道62连通。储氧流道61内设有使氧气仅能由分子筛筒1、2经储氧流道61进入储氧单元4内的单向阀610。通气流道62内设有一控制分子筛筒1、2之间气体流量的节流阀620。所述单向阀610为一覆盖于储氧流道61的入口处的、具有弹性的膜片。制氧机整体的运作过程为供气设备将外界气体经过供气流道53的供气出口 531 送至自动控制阀3处,首先将使进气流道52和供气流道53连通,自动控制阀3经内部切换 使排气入口 511关闭,气体通过进气入口 521暂时送至分子筛筒1内,利用其内部特殊的分 子将氮气吸附于筒内,剩余气体即为高纯度的氧气,再经由底部的制氧系统下盖6进入储 氧单元4内,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分子筛筒2因自动控制阀3的控制,使得制氧系统上盖5在 两个进气流道52之间连通,由于排气单元7与外界连通,使分子筛筒2内处于高压状态的 氮气经前述流道自然向处于大气压力下的排气单元7方向排出,而在排氮过程中,制氧系 统下盖6内的通气流道62因节流阀620的关系,也提供少量高压的氧气由分子筛筒2底部 进入,加速内部氮气有效排出。当分子筛筒1吸附氮气达到饱和时,自动控制阀3再次切换 回路,依前述相同的原理使分子筛筒2进行制氧的动作,而分子筛筒1进行排氮气的作业, 如此反复不断运作,即可持续提供高纯度的氧气输出。上述只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 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都应 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氧机,包括两个分子筛筒(1、2)、一自动控制阀(3)和一储氧单元(4),分子筛筒(1、2)的一端与自动控制阀(3)相连通,分子筛筒(1、2)的另一端与储氧单元(4)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筛筒(1、2)的端部扣接有制氧系统上盖(5)和/或制氧系统下盖(6),制氧系统上盖(5)和/或制氧系统下盖(6)内设置有能够连通制氧机上述各构件之间的气体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制氧机,包括两个分子筛筒(1、2)、一自动控制阀(3)和一储氧单元(4),分子筛筒(1、2)的一端与自动控制阀(3)相连通,分子筛筒(1、2)的另一端与储氧单元(4)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筛筒(1、2)的端部扣接有制氧系统上盖(5)和/或制氧系统下盖(6),制氧系统上盖(5)和/或制氧系统下盖(6)内设置有能够连通制氧机上述各构件之间的气体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机,其特征在于制氧系统上盖(5)的一侧与自动控制 阀(3)连通,另一侧与一排气单元(7)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系统上盖(5)扣接于分子筛 筒(1、2)上端,制氧系统上盖(5)的盖体内侧设置有排气流道(51)、进气流道(52)及供气 流道(53),排气流道(51)与所述的排气单元(7)相连通,进气流道(52)分别与对应位置 的分子筛筒(1、2)相连通,供气流道(53)则与外部的供气设备相连通,所述的自动控制阀 (3)分别与制氧系统上盖(5)内的排气流道(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淳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荣杰医疗器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