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滑轨组件、座椅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2、为了满足乘客乘坐空间调节的需求,车辆的座椅往往设置有滑轨组件进行前后位置的调节。通过滑轨组件中的第二滑轨在第一滑轨中滑动,实现座椅的前后调节,然而,第一滑轨与第二滑轨的长度不同,会导致异物掉入滑轨中造成卡滞。
3、现有技术中,通过将遮挡盖设于滑轨组件内,用于防止异物掉入滑轨的滑槽中。但现有的遮挡盖与滑轨固定连接,拆卸不便,易对遮挡盖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轨组件、座椅及车辆,旨在解决遮挡件与滑轨连接后拆卸不便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滑轨组件,可以包括具有第一滑槽的第一滑轨、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遮挡件,第一遮挡件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与第一限位部连接的变形部,第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滑槽(11)的第一滑轨(10)、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11)内的第一遮挡件(40);所述第一遮挡件(40)包括第一限位部(41)以及与所述第一限位部(41)连接的变形部(42),所述第一限位部(41)与所述第一滑轨(10)配合以将所述第一遮挡件(40)与所述第一滑轨(10)卡接,所述变形部(42)能够发生形变,带动所述第一限位部(41)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遮挡件(40)与所述第一滑轨(10)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41)设置于所述变形部(42)上,所述第一滑轨(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滑槽(11)的第一滑轨(10)、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11)内的第一遮挡件(40);所述第一遮挡件(40)包括第一限位部(41)以及与所述第一限位部(41)连接的变形部(42),所述第一限位部(41)与所述第一滑轨(10)配合以将所述第一遮挡件(40)与所述第一滑轨(10)卡接,所述变形部(42)能够发生形变,带动所述第一限位部(41)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遮挡件(40)与所述第一滑轨(10)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41)设置于所述变形部(42)上,所述第一滑轨(1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2),所述第二限位部(12)能够与第一限位部(41)配合以卡接,且所述第一限位部(41)能够在所述变形部(42)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2)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41)包括限位凸起(411),所述第二限位部(12)包括用于与所述限位凸起(411)抵接的限位台,或用于容纳所述限位凸起(411)至少部分的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件(40)远离所述第一滑槽(11)底面的第一壁面(43)设有第一开口(431),且所述第一遮挡件(40)内设有与第一开口(431)连通的容纳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42)包括:第一变形部(421)和第二变形部(422),所述第一变形部(421)连接于所述第二变形部(422)和所述受力部(44)之间,所述第一变形部(421)位于所述第一壁面(43)与所述第一限位部(41)之间,且所述第一限位部(41)设置于所述第一变形部(421)上;所述第二变形部(422)与所述受力部(44)间隔设置,且与第一壁面(4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41)至所述受力部(44)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41)至所述第二变形部(422)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411)靠近所述第二变形部(4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412)。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件(40)还包括弯折边(45),所述弯折边(45)连接于所述受力部(44)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41)的一侧,且所述弯折边(45)与所述第一开口(431)之间存在移动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部(44)包括:第一板体(441)、第二板体(442)和第三板体(443),所述第一板体(441)、第二板体(442)和所述第三板体(443)的一端均与所述变形部(42)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431)处;所述第二板体(442)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441)和所述第三板体(44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441)和所述第三板体(443)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板体(442)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441)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10)包括滑轨本体(13)和与所述滑轨本体(13)连接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志钦,付鸿超,张发令,李东明,黄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