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594052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25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微纳米悬浮液,包括如下组分:氢氧化钙、氢氧化镁、硅质火山灰材料、分散剂、减水剂和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构建Ca/Mg/Si胶凝体系,形成以微纳米粒子为主的双峰分布颗粒特征,显著提高悬浮液的颗粒稳定性和贮存时效性。该悬浮液通过水化反应生成纳米级球形水化硅酸镁(M‑S‑H)凝胶,并建立“小粒径原料‑纳米产物‑球形迁移单元”的渗透迁移机制,实现了在土遗址中的深度渗透及扩散,还能有效提升土遗址的表面硬度,并显著增强其抵抗复杂侵蚀环境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材料,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在自然风化与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土遗址表面普遍存在持续退化问题。长期暴露于风雨侵蚀、冻融循环等环境因素中,会破坏土壤颗粒间的结合力,增大颗粒间距,进而导致表层剥离、粉化等风化现象。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土遗址表面的抗风化能力,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核心挑战。

2、化学加固技术通过化学溶液或胶凝材料与土壤颗粒结合,是保护风化表层的有效手段。尽管有机材料(如含氟聚合物、丙烯酸树脂等)因渗透性强、固化快而受到关注,但其与土体的相容性差、抗老化性能弱,导致保护时效有限。例如,对20~30年前砖石文物修复案例的评估表明,新旧材料的相容性直接影响保护的长期有效性。相比之下,无机材料(尤其是传统石灰基材料)因成分与力学性能接近原始土体,近年来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其加固机制主要依赖ca(oh)2的碳酸化反应,但存在渗透深度不足、易析出白盐结晶、整体加固强度偏低等缺陷。

3、为改善石灰基材料的性能,近期研究聚焦于通过原料改性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原料包括如下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钙的D90粒径≤15μm;所述氢氧化镁的粒径为D90粒径≤8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质火山灰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和硅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质火山灰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原料包括如下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钙的d90粒径≤15μm;所述氢氧化镁的粒径为d90粒径≤8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质火山灰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和硅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质火山灰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纳米二氧化硅0.5~0.8份和硅灰1.5~2.5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ca/mg/si胶凝体系的土遗址加固用微纳米悬浮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d90粒径≤80nm;所述硅灰的d90粒径≤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绘美邵诗雨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