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67720 阅读:3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效果的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其特征是脱氧罐为密闭罐,上部有进水口及抽气口,下端有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脱氧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靠、脱氧控制容易效果好,特别是物理和生物相结合脱氧,有极好的脱氧效果,可使脱氧后残余的溶解氧可低于0.2mg/l,完全能满足现有工艺回流到段对DO低要求,实现工艺运行达到预期效果,且回流液脱氧停留时间短,不会导致脱氧罐中回流液理化性状发生较大的变化,不改变原设计处理工艺参数。通过对回流液简便高效脱氧,降低其DO含量,满足回流到达段低DO要求,使运行脱氮除磷达到设计效果,特别适用于现有污水处理提标改造。(*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效果的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
技术介绍
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其有效去除日益受到重视,污水处理工艺 例如A2/0、氧化沟、生物流化床,及中国专利CN1186050等,常通过设置回流工艺,利用生物 脱氮除磷功能在缺氧段和/或厌氧段,去除处理水体中的氮、磷。然而为维持各个工艺阶 段的处理效果,其好氧、厌氧、缺氧工艺对溶解氧(DO)控制有较高要求,例如好氧段DO需维 持在2. 5-3. Omg/1,厌氧段DO需小于0. 2mg/l,缺氧段DO需小于0. 5mg/l,以分别维持处理 的好氧、厌氧和缺氧状态。而脱氮效率又与混合液回流比有关,为达到较高的脱氮和除磷 效率,回流混合液和回流污泥量需大,一般混合液的回流比在100% -400%,污泥回流比在 25%-100%,因此导致较高的DO随着回流混合液和回流污泥(以下统称回流液)回流带至 厌氧段和缺氧段,造成厌氧段和缺氧段DO过高,无法保证所需厌氧和缺氧状态,最终影响 脱氮除磷效果,致使厌氧和缺氧段处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整个工艺运行。因此废水处理 工艺设计脱氮除磷很好,但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设计要求,经申请人研究分析此就是 一个重要因素。现有技术中虽有对回流液脱氧报导,以减少回流时DO带入,例如中国专利 CN1903744.CN1903745改进的UCT工艺装置,使好氧反应器出水经脱氧反应器10-20分钟搅 拌脱氧后回流。中国专利CN101104541改良型四段进水A/0深度脱氮装置,在传统的四段 进水A/0系统未端设置一后缺氧区兼脱氧区,不曝气只进行缺氧搅拌。然而由于好氧工艺, 氧均勻溶于水中,通过搅拌仅能使少量氧释出,并且由于受池容及停留时间的限制,试验表 明实际难以脱至厌氧、缺氧对低氧要求,回流液中DO仍然过高,不能保证设计脱氮除磷对 厌氧和缺氧要求,实际效果较差不理想;其次,为能有效脱氧,脱氧池回流液在其中停留时 间相对较长,其过程中回流液本身已经发生了一定的生化反应,导致回流液物理化学性质 发生了一定变化,加之大的回流量,客观上造成了对厌氧和/或缺氧段污水改善的改变。而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是使污水在池内通过设定的微生物浓度和停留时间,使得有机物得到降 解,如果工艺参数例如停留时间、微生物浓度等发生变化,就难以保证达到原设计效果,需 对整个工艺重新调整。这样需对原处理工艺进行重新调整,而实际重新调整难度较大,需专 门人员借助仪器测定,这是一般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所不能进行的,此也是污水处理厂调 试时处理效果很好,以后的运行效果会有所下降的原因这一。中国专利CN1422817厌氧-兼氧-好氧一体化污水处理,通过在各个处理区域设 置溶解氧探头或电极,由中央处理微机运行模糊控制程序控制给氧量控制器。此法不仅控 制复杂,而且如果水质、气温等条件发生变化时,与程序中设定条件不一致时,运行往往达 不到预期效果;并且还会因监测探头或电极的不稳定性,影响效果。因此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因此现有技术通过设置回流工艺进行生物脱氮除磷,实际运行难以达到设计效果,一是未能真正找到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原因,二是未能寻求到简便有效脱除回流液 中溶解氧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脱氧能力强,可控性好,回 流液停留时间短的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技术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采用封闭脱氧罐,通过抽气形成负压使回流液中 呈弥散“溶于水中”氧释出,并随抽气排出达到脱氧,从而确保低成本实现高的脱氧效率,和 短的脱氧停留时间,以及脱氧值的可控,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技术目的。具 体说,技术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包括存放回流液的脱氧罐,其特征在于脱氧罐为 密闭罐,上部有进水口及抽气口,下端有出水口。脱氧时,回流液从进水口进入罐内,抽气口不断抽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回流液在负 压状态下“沸腾”释出所含氧气,并随抽气排出,从而达到降低回流液中DO目的。为实现回 流液连续脱氧,一种较好是在脱氧罐底部保持有一定水位(例如0. 8-1. 5m水层),用于维持 连续脱氧水封形成负压,在出水口外加接有出水抽水装置,使脱氧罐在负压下保持回流液 脱氧后连续排出。保持负压的水封,还可以通过在脱氧罐出水口外接水封形成,例如通用弯 管水封,确保罐内能形成负压。出水抽水装置,主要作用是为脱氧罐在负压下连续保持流量出水提供“引流”动力 源,一种最简便为采用水泵抽吸,当然其他具有“引流”装置都可以被应用。为有效缩短脱氧停留时间和提高脱氧效率,使回流液中DO达到满足设计厌氧、缺 氧低要求,一种较好为在脱氧装置中设置接触生物填料,例如拉西环、鲍尔环、多面空心球、 水处理生物填料等,并使回流液以喷淋方式通过填料层,这样回流液在脱氧装置内可以获 得较大的“释氧”表面,从而提高脱氧效率,缩短脱氧时间,达到不改变回流液理化性状。其 中更好为采用融合有多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高分子生物载体 填料,例如申请人的裕龙牌活性生物填料,使生物填料更易附着高耗氧微生物,并通过微生 物耗氧,强化了脱氧能力。此外,在装置上部(抽气口下)较好设置有水处理用收水器,例如斜板、折板收水 器等,通过隔离抽气时液体回涌,防止回流液随抽气排出,以及影响抽气。技术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采用封闭脱氧罐抽气 负压脱氧,可使得回流液中大部份DO释出随抽气排出,从而使回流液中溶解氧得到较大脱 除降低,确保大流量回流后厌氧段和缺氧段(统称回流到达段)低DO满足厌氧和缺氧状 态,实现运行设计脱氮除磷效果。试验表明相同工艺,在回流通路中串联技术装置改造 后,总氮至少可以降低30-50%,总磷至少可以降低50-80%。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可 靠、脱氧控制容易效果好,特别是物理和生物相结合脱氧,抽气形成负压降水体表面气压, 回流液中氧更容易释出,以及淋水通过填料在高好氧微生物双重作用下,具有极好的脱氧 效果,脱氧效率高,可使脱氧后残余的溶解氧可低于0. 2mg/l,完全能满足现有工艺厌氧段 和缺氧段对DO低要求,且回流液脱氧停留时间短,只需3-8分钟,不会导致脱氧罐中回流液 理化性状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不会影响原设计工艺及运行参数,运行不需改变处理工艺 参数,特别适用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配以测氧传感器,可以精确控制回流液中溶解氧,维持不同工艺厌氧段和缺氧段对溶解氧控制要求,实现工艺运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结合一个具体优化实施例及对比试验,示例性说明及帮助进一步理解实用新 型实质,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技术,并不代表技术构思下全部技术方 案,因此不应理解为对技术总的技术方案限定,一些在技术人员看来,不偏离技术 构思的非实质性增加和/或改动,例如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效果的技术特征简单改变或 替换,均属技术保护范围。附图说明图1比较例常规A2/0工艺流程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高脱氮除磷A2/0工艺流程图。图3为实施例抽气式脱氧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3,技术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包括Φ 1. 6mX4. Om密闭罐 体6,上下端分别设有进水口 1和抽气孔2,及出水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包括存放回流液的脱氧罐,其特征在于脱氧罐为密闭罐,上部有进水口及抽气口,下端有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包括存放回流液的脱氧罐,其特征在于脱氧罐为密闭罐,上部有进水口及抽气口,下端有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其特征在于脱氧罐底部有维持罐内 负压的水层和/或外接水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水层高度0.8-1. 5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污水处理回流液脱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水口外有出水抽水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污水处理回流液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炳泉吴鹰任玉斌朱卓铭黄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