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下室建筑用的抗拔不抗压桩。
技术介绍
1、地下室建筑抗浮问题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常用的地下室抗浮措施主要包括配重法、抗浮锚杆(锚索)法、抗拔桩法等。配重法通过增加地下室的自身重量来抵御水的浮力,主要用于埋深较浅、上浮力较小或自重与上浮力相差较小的情况,对于深埋或浮力特别大的情况效果不佳。此外,增加配重还会增加结构自身的尺寸及配筋等,经济代价大。抗浮锚杆(锚索)法布置灵活,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调整布置间距,能够有效平衡地下结构所承受的水浮力,但抗浮锚杆为了弱化其抗压刚度,一般截面很小,由此抗拔承载力也就有限,因此,需要布置较多、较长的锚杆,湿作业施工慢,工序多,抗裂性差,尤其防水失效风险增大。抗拔桩主要靠土体与桩侧壁摩阻力提供的抗拔力来克服水浮力,抗浮效果稳定可靠,桩的截面几乎不受限制,抗拔力可以很大,由此桩数量相对于锚杆可以很少,甚至仅利用柱下单根即可,并且,桩可预制,干作业施工,污染少,施工速度快,造价低。
2、然而,目前几乎没有单纯的抗拔桩,《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虽有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建筑用的抗拔不抗压桩,包括桩体、锚固钢筋组、卸压套筒组件和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顶部与基础结构底部之间设有伸缩间隙;所述锚固钢筋组一端与所述桩体顶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基础结构内部;所述卸压套筒组件设置于所述锚固钢筋组上,所述卸压套筒组件包括上下相对滑动的套筒结构和楔形锁止机构,所述楔形锁止机构在拉力作用下产生自锁效果传递拉力,在压力作用下实现滑动卸压;所述保护装置覆盖于所述锚固钢筋组与所述卸压套筒组件外部,所述保护装置上端与所述桩体顶部连接,下端与所述基础结构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拔不抗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建筑用的抗拔不抗压桩,包括桩体、锚固钢筋组、卸压套筒组件和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顶部与基础结构底部之间设有伸缩间隙;所述锚固钢筋组一端与所述桩体顶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基础结构内部;所述卸压套筒组件设置于所述锚固钢筋组上,所述卸压套筒组件包括上下相对滑动的套筒结构和楔形锁止机构,所述楔形锁止机构在拉力作用下产生自锁效果传递拉力,在压力作用下实现滑动卸压;所述保护装置覆盖于所述锚固钢筋组与所述卸压套筒组件外部,所述保护装置上端与所述桩体顶部连接,下端与所述基础结构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拔不抗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钢筋组包括桩端锚固段与基础锚固段,所述桩端锚固段底端与所述桩体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桩端锚固段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桩体连接;所述基础锚固段上端延伸至所述基础结构内部,所述基础锚固段顶端设有锚固板,所述锚固板为十字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拔不抗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压套筒组件包括上卸压套筒、下卸压套筒、楔形锁止机构、复位弹簧组;所述上卸压套筒底端与所述桩端锚固段顶端连接;所述下卸压套筒顶端与所述基础锚固段底端连接;所述上卸压套筒顶端插入所述下卸压套筒底端内部,形成环形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拔不抗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卸压套筒顶端外壁设有多道环形滑槽,所述环形滑槽沿所述上卸压套筒轴向分布,所述环形滑槽底部为弧形结构;所述下卸压套筒底端内壁设有对应的环形导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拔不抗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锁止机构设置于所述下卸压套筒内部,所述楔形锁止机构包括多组均匀分布的楔形滑块,每组所述楔形滑块包括主滑块与副滑块,所述主滑块与所述副滑块通过销轴连接形成可折叠结构;所述主滑块一端设有与所述环形导轨匹配的弧形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强强,蔡兴彬,韩玉辉,王琳,杨勇,刘海峰,安然,吴磊,苏道林,耿友友,刘皓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