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23153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胶芯本体,其具有一主体、一凸设于该主体前侧的舌板、一凸设于该主体顶面的凸块及多数个凹设于该凸块顶面的凹槽,该些凹槽延伸至该凸块的后侧面及该主体的顶面;多数个导电端子,其各具有一固定于该舌板顶面的接触片及一设置于该接触片后侧、固定于该主体顶面及位于该凹槽的相对二壁面之间的焊接片;以及一固定于该胶芯本体上的金属壳体。借此,当芯线伸的长度比预期的长时,该些凹槽可供额外长度的芯线放置其中,让芯线不会翘起而造成焊接至接触片的困难。(*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传输电讯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纟支术随着各类型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电子产品之间的必要连接构件-电连接器(dectrical co皿ector)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另外随着电子产品的外型越来越 轻薄、可携,电连接器的体积也相对应地越来越小,因此电连接器的制造及组 装难度也相对应地提高。为了制造出体积较小且各组件的结合强度足够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采用 了一种模内成形(insert molding)的方式来制造。详细介绍如下电连接器一般 具有主要三个元件胶芯本体、导电端子及金属壳体。导电端子及金属壳体先 分别地制作完成,然后将两者放置于一射出成形的模具内,最后将胶芯本体的 材料注射(injecting)入该模具内。胶芯本体即可成形于模具内,而导电端子及 金属壳体的部分体积嵌入至胶芯本体中。制造完成的电连接器会进一步与讯号传输线组装。更详细地说,讯号传输 线的绝缘外层(insulation layer)先剥除一段长度,使得讯号传输线的芯线(core wire)露出,然后将露出的芯线放置于该导电端子的顶面上并焊接于一起,使得 导电端子与芯线互相固定且电性连接。然而,在将芯线焊接至导电端子时,时而会发生些问题,.该问题为导电 端子的顶面可供芯线放置的面积有限,导致芯线露出的长度要4艮准确才能放置 于导电端子的顶面上,否则芯线将会翘起而造成焊接的困难。另外,在模内成形时也时而会发生些问题,该问题为胶芯本体的材料注 射入模具内时,其具有一定的射压(injectingpressure),如果射压控制不当, 材料沖击到金属壳体时,易把金属壳体撞至变形。上述问题会造成电连接器的组装难度上升及制造良率降低,实属可惜。本创作人有感上述缺失可以改善,因此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 缺失的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方便芯线放置于导电端 子上,使得芯线焊接至导电端子时较为容易。,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一胶芯本体,其具 有一主体、 一舌板、 一凸块及多数个凹槽,该舌板凸设于该主体的前侧,该凸 块凸设于该主体的顶面,该些凹槽凹设于该凸块的顶面,该些凹槽延伸至该凸 块的后侧面及该主体的顶面;多数个导电端子,其各具有一接触片及一焊接片, 该焊接片设置于该接触片的后側,该接触片固定于该舌板的顶面,该焊接片固 定于该主体的顶面,该焊接片位于该凹槽的相对二壁面之间;以及一金属壳体, 其固定于该胶芯本体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芯线伸出于绝缘外层的长度有所误差而 比预期的长时,该些凹槽可供额外长度的芯线放置其中,让芯线不会翘起而造 成芯线焊接至接触片的困难。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 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图式,然而所附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 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 图3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技术的胶芯本体、导电端子及下铁壳的组合立体图。 图6为本技术的胶芯本体、导电端子、下铁壳、讯号传输线和组合立 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O胶芯本体 11主体14第一凹槽 15隔栏18贯穿槽 19第二凸块22焊接片 30金属壳体12舌板 16侧块 20导电端子 31下壳体13第一凸块 17第二凹槽 21接触片 311下壳主体 315第二卡扣凸点312第一直立片313第一卡扣凸点314勾片32上壳体 321上壳主体 322第二直立片323第三直立片 324第一卡扣孔325第二卡扣孔40讯号传输线41绝缘外层 42芯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电连接器,该 电连接器包括 一胶芯本体IO、多数个导电端子20及一金属壳体30。该胶芯本体10由一绝缘材料所制造而成,该绝缘材料可为塑料等。该胶 芯本体IO具有一主体11、 一舌板12、 一第一凸块13、多数个间隔排列的第 一凹槽14、多数个间隔排列的隔栏15、 二互相对称的侧块16、 二互相对称的 第二凹槽17、 二互相对称的贯穿槽18及二互相对称的第二凸块19。该主体11为一矩型块体,该舌板12向前地凸设于该主体11的前侧,该 舌板12的厚度小于该主体11的厚度。该第一凸块13凸设于该主体11的顶面, 并接近该主体ll的前端。该些第一凹槽14凹设于该第一凸块13的顶面,并 且该些第一凹槽14延伸至该第一凸块13的后侧面以及该主体11的顶面。该 些隔栏15凸设于该主体11的顶面,并且位于该第一凸块13的后方。该些隔 栏15之间的间距大约等于该第一凹槽14的槽宽。在其它实施例中,该些隔栏 15的前側延伸出一材料而连接至该第一凸块13的后侧。该二侧块16分别地横向凸设于该主体11的左右两侧,该二第二凹槽17 分别地凹设于该二侧块16的前侧面,该第二凹槽17进一步延伸至该侧块16 的顶面。该二贯穿槽18分别地凹设于该二侧块16的左侧面或右侧面,该贯穿 槽18进一步延伸至该側块16的顶面及底面。该二第二凸块19分别地凸设于 该二侧块16的顶面,并且接近于该二侧块16的后侧。该些导电端子20由一具有高传导系数的金属材料所制作而成,其分别具6有一接触片21及一焊接片22。该焊接片22设置于该接触片21的后侧,由该接触片21的后侧向后及向下地延伸出。请参阅图5所示,该接触片21固定于该舌板12的顶面,并且接触片21的前端嵌入至该舌板12中。该些焊接片22固定于该主体11的顶面,且该些焊接片22分别位于该些第一凹槽14的相对二壁面之间。而该些隔栏15分别位于其中二个该些焊接片22之间,与该些焊接片22交错地排列于主体11的顶面上。该接触片21可供一对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图未示)接触,请参阅图6,焊接片22可供一芯线42焊接其上。更详细地说,该电连接器还包括多数个讯号传输线40,该些讯号传输线40各具有一绝缘外层41及一芯线42,该绝缘外层41包覆于该芯线42的外缘面。在使用时,该绝缘外层41会被剥除一部份,使得该芯线42伸出一预定长度在该绝缘外层41外。然后伸出的芯线42进一步放置于该焊接片22的顶面上,并且与焊接片22焊接于一起。而该胶芯本体10的隔栏15可防止芯线42互相接触而短路。另外,如果当芯线42的伸出的长度有所误差而比预期的长时,该些第一凹槽14可供额外长度的芯线42伸入及放置于其中,让芯线42前端不会翘起而造成焊接至接触片22的困难。此外,在其它实施例时,该讯号传输线40可为一同轴电缆线(coaxial cable)(图未示),该同轴电缆线同样也具有一芯线焊接至焊接片22上。该金属壳体30由一金属材料制造而成,其固定于该胶芯本体10上,并包覆该胶芯本体10的部分外缘面,该胶芯本体10的舌板12伸出于该金属壳体30外。更详细地说,该金属壳体30具有一下壳体31及一上壳体32,该下壳体31固定于该胶芯本体10的二侧块16上,而该上壳体32则卡扣于该下壳体31上。该下壳体31具有一下壳主体311、 二互相对称的第一直立片312、 二互相对称的第一卡扣凸点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胶芯本体,其具有一主体、一舌板、一凸块及多数个凹槽,该舌板凸设于该主体的前侧,该凸块凸设于该主体的顶面,该些凹槽凹设于该凸块的顶面,该些凹槽延伸至该凸块的后侧面及该主体的顶面; 多数个导电端子 ,其各具有一接触片及一焊接片,该焊接片设置于该接触片的后侧,该接触片固定于该舌板的顶面,该焊接片固定于该主体的顶面,该焊接片位于该凹槽的相对二壁面之间;以及 一金属壳体,其固定于该胶芯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智
申请(专利权)人: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