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行走机械,尤其涉及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及行走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1、部分新能源行走机械,例如增程式装载机、增程式拖拉机等产品,液压系统的液压泵需要与原动机pto口连接,因此,液压泵布置受到原动机pto口的限制,液压泵不能布置在油箱液位下,同时液压泵的吸油管路较长,此时会出现如下问题:
2、1、冬季行走机械设备启动初期,液压油温度低,粘度较高,此时液压泵吸油条件不佳,容易引起吸油管路负压值低,造成液压泵异响、效率低以及容易造成液压泵的异常磨损。
3、2、由于部分新能源机型的液压泵布置受限,不能将主泵布置在液压油箱液位下,当整车长时间放置后,液压泵的吸油管内可能会少量进入空气,造成吸油管路内液位下降,此时启动整车,液压泵会吸入空气,从而引起泵异响、功能丧失以及异常磨损。
4、为此,亟需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及行走机械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及行走机械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液压油温度太低,导致液压泵的吸油管路负压值低,以及由于部分新能源机型的液压泵布置受限,不能将主泵布置在液压油箱液位下,当整车长时间放置后,液压泵的吸油管内可能会少量进入空气,启动整车,液压泵会吸入空气,从而引起泵异响、功能丧失以及异常磨损的问题。
2、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该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包括:
3、油箱;
4、泵油模块,包括泵组和吸
5、补油模块,包括电动泵和第一调节阀,所述电动泵的吸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电动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调节阀的第一口连通,所述第一调节阀的第二口与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调节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的通断。
6、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泵油模块还包括滤芯和排气管组,所述滤芯串联于所述吸油管位于所述油箱和所述泵组的吸油口之间的部分上,所述滤芯和所述泵组之间的吸油管与所述排气管组的进端连通,所述排气管组的出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排气管组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排气管组的进端和出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排气管组的进端和所述排气管组出端断开,或所述排气管组的进端至所述排气管组出端单向连通。
7、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气管组包括排气管和第二调节阀,所述滤芯和所述泵组之间的吸油管与所述排气管的进端连通,所述排气管的出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二调节阀串联于所述排气管,所述第二调节阀包括第一位置a和第二位置a,于所述第一位置a,所述排气管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于所述第二位置a,所述排气管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8、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调节阀距地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吸油管距地面的最大高度。
9、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调节阀还包括第三口,所述第三口用于与所述行走机械设备的液压油散热器连通,所述第一调节阀包括第一位置b和第二位置b,于所述第一位置b,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连通,于所述第二位置b,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三口连通。
10、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口设置为阻尼孔。
11、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动泵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小于所述油箱的液位距地面的高度。
12、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补油模块还包括溢流阀,所述溢流阀与所述电动泵并联。
13、作为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泵组包括多个液压泵,多个所述液压泵的吸油口与所述吸油管连通。
14、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行走机械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方案中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
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6、本专利技术提供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及行走机械设备,当行走机械设备工作时,行走机械设备的原动机pto口驱动泵组工作,进而通过吸油管抽取油箱内的油液,进而向行走机械设备的液压执行模块提供高压油。当液压油温度低时,液压油的粘度较高,此时液压泵吸油条件不佳,容易引起吸油管路负压值低,此时,电动泵工作,第一调节阀的第一口和第二口连通,将油箱内的液压油抽取至吸油管内,提高吸油管路内压力,防止因为液压泵吸油引起管路内低负压,避免液压泵出现异响、效率低以及造成液压泵的异常磨损的问题。
17、当判断吸油管内可能存有空气时,将在原动机启动前,先启动电动泵,第一调节阀的第一口和第二口连通,此时电动泵输出的油液将向吸油管内补油,吸油管内的空气将从吸油管的一端排出。此过程短暂延迟一段时间后,原动机启动,以此避免泵组工作时吸入空气,避免泵异响、功能丧失以及异常磨损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油模块还包括滤芯(23)和排气管组(24),所述滤芯(23)串联于所述吸油管(22)位于所述油箱(1)和所述泵组(21)的吸油口之间的部分上,所述滤芯(23)和所述泵组(21)之间的吸油管(22)与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连通,所述排气管组(24)的出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所述排气管组(24)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和出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和所述排气管组(24)出端断开,或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至所述排气管组(24)出端单向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组(24)包括排气管(241)和第二调节阀(242),所述滤芯(23)和所述泵组(21)之间的吸油管(22)与所述排气管(241)的进端连通,所述排气管(241)的出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所述第二调节阀(242)串联于所述排气管(241),所述第二调节阀(242)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阀(242)距地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吸油管(22)距地面的最大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阀(32)还包括第三口,所述第三口用于与所述行走机械设备的液压油散热器(200)连通,所述第一调节阀(32)包括第一位置b和第二位置b,于所述第一位置b,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连通,于所述第二位置b,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三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口设置为阻尼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泵(31)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小于所述油箱(1)的液位距地面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模块还包括溢流阀(33),所述溢流阀(33)与所述电动泵(31)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21)包括多个液压泵(211),多个所述液压泵(211)的吸油口与所述吸油管(22)连通。
10.行走机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油模块还包括滤芯(23)和排气管组(24),所述滤芯(23)串联于所述吸油管(22)位于所述油箱(1)和所述泵组(21)的吸油口之间的部分上,所述滤芯(23)和所述泵组(21)之间的吸油管(22)与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连通,所述排气管组(24)的出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所述排气管组(24)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和出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和所述排气管组(24)出端断开,或所述排气管组(24)的进端至所述排气管组(24)出端单向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泵吸油管路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组(24)包括排气管(241)和第二调节阀(242),所述滤芯(23)和所述泵组(21)之间的吸油管(22)与所述排气管(241)的进端连通,所述排气管(241)的出端与所述油箱(1)连通,所述第二调节阀(242)串联于所述排气管(241),所述第二调节阀(242)包括第一位置a和第二位置a,于所述第一位置a,所述排气管组(24)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于所述第二位置a,所述排气管组(24)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承钊,吴绍泽,申培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