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具体涉及一种双系统座椅。
技术介绍
1、现如今,人们往往需要长时间久坐进行工作或学习。在此期间如果坐姿不端正,容易引发近视、脊椎侧弯、腰肌劳损等等诸多疾病,尤其对于身体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该类问题尤为严重。为了让使用者保持良好的坐姿,现有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推背椅,当使用者坐在推背椅上时,推背椅的靠背会自动向前平移,从而稳定地承托使用者的后背,帮助使用者纠正坐姿。
2、例如,本申请人的在先专利提供了一种座椅支架以及座椅(公开号:cn219661278u),由基座、安装杆、支撑杆、扶杆以及连接杆构成四连杆机构,当四连杆机构动作时,安装杆上的连接块前转/后转、扶杆上的背靠安装座随扶杆前/后平移,连接块前转时,驱动椅座连接架下降并前移;连接块后转时,驱动椅座连接架升起并后移;由于背靠安装座是随扶杆前/后平移的,安装在背靠安装座的背靠随之前后平移,使得背靠能够对人体保持在正确的支撑角度。
3、但是本着精益求精的导向,朝着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发现如下不足:该座椅在使用过程中,背靠只能保持竖直姿态进行前后平移运动;如果使用者工作或学习劳累后想要仰躺进行休息,背靠无法向后大角度转动至适合使用者仰躺的角度,导致使用者无法在座椅上仰躺休息,该座椅无法满足使用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实用性较为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双系统座椅,通过将靠背、长支杆、后支架以及靠背支撑部互相铰接构成类似平行四连杆结构,并且长支杆带动短支杆转
2、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这样实现的: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系统座椅,包括:
4、靠背,配置为支撑使用者背部;
5、椅座,配置为支撑使用者就坐;
6、底座,底座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上下拼接的椅座支撑部和靠背支撑部,椅座支撑部的前端和靠背支撑部的前端互相铰接,使得靠背支撑部可以相对于椅座支撑部上下转动;
7、转动支杆,转动支杆设置于椅座支撑部前端的左右两侧,转动支杆包括相互倾斜且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短支杆和长支杆,短支杆以及长支杆的下端交汇相接的部位为转动部,转动支杆通过转动部铰接于椅座支撑部,使得转动支杆整体能绕转动部同步转动;长支杆的上端铰接于靠背,短支杆的上端铰接于椅座,椅座可相对于椅座支撑部上下滑动,并带动短支杆绕转动部前后转动;
8、后支架,后支架的下端铰接于靠背支撑部的后端,后支架的上端较接于靠背;
9、双系统座椅具有可切换的初始状态、自适应撑腰状态以及自负重倾仰状态;双系统座椅处于初始状态时,椅座未受压并处于较高位置,靠背未受仰靠力并保持直立状态;初始状态下,椅座受压向下移动时,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适应撑腰状态,短支杆和长支杆被椅座带动同步向前摆动,后支架响应长支杆同步向前摆动,进而使得铰接于长支杆和后支架上侧的靠背被带动向前平移顶出;初始状态下,靠背受仰靠力时,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负重倾仰状态,靠背支撑部相对于椅座支撑部向下转动,靠背响应靠背支撑部同步向下转动,且长支杆和后支架同步向后转动,从而使得上侧的靠背可以向后倾仰,并且短支杆和长支杆同步向后摆动,并带动椅座向上移动。
10、进一步地,自适应撑腰状态下,靠背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为0-15cm;自负重倾仰状态下,靠背的倾仰角度为0-30°。使得自适应撑腰状态下,靠背具有足够长的前后滑动行程以适应各类体型使用者的座深;自负重倾仰状态下,靠背具有足够大的俯仰角度以保证使用者能以舒适的仰躺姿势进行休息,实用性较好。
11、进一步地,椅座支撑部和靠背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锁定装置,锁定装置具有可切换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适应撑腰状态时,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椅座支撑部和靠背支撑部相对固定;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负重倾仰状态时,锁定装置处于解锁状态,靠背支撑部可重新相对于椅座支撑部转动。借助锁定装置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即可实现双系统座椅在初始状态、自适应撑腰状态以及自负重倾仰状态之间的切换操作,调节操作较为简便;并且自适应撑腰状态和自负重倾仰状态互不干扰,使得双系统座椅的稳定性较好。
12、进一步地,椅座支撑部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靠背支撑部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铰接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沿左右朝向镂空设置有第一限位孔,第二连接部上沿左右朝向镂空设置有第二限位孔;锁定装置包括锁定销,锁定销滑动连接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锁定状态下,第一限位孔连通第二限位孔,锁定销滑动至同时卡接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内,使得第二连接部无法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转动,椅座支撑部和靠背支撑部相对固定;解锁状态下,锁定销滑动至避让第一限位孔或第二限位孔,靠背支撑部可重新相对于椅座支撑部转动。通过滑动调节锁定销同时卡接或避让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来调节锁定装置切换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不仅调节操作简便,且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易于设置。
13、进一步地,靠背支撑部的前端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二连接部铰接于第一连接部的左右两侧,两侧的转动部分别铰接于两个第二连接部;锁定装置还包括挤压部,挤压部设置于转动部靠近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自适应撑腰状态下,转动部向前转动,挤压部随之转动并向内顶推锁定销,使得锁定销向内滑动至同时卡接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锁定装置进入锁定状态,椅座支撑部和靠背支撑部相对固定;自负重倾仰状态下,转动部向后转动,挤压部随之转动并避让锁定销,使得锁定销向外滑动至脱离第一限位孔,锁定装置进入解锁状态,使得靠背支撑部可重新相对于椅座支撑部向下转动。使得当双系统座椅从初始状态切换至自适应撑腰状态或是自负重倾仰状态时,锁定装置能随着转动部的转动自动切换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有效提升了双系统座椅状态切换操作的简便性。
14、进一步地,第二限位孔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作用于锁定销,并使锁定销始终具有朝向远离第一连接部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当双系统座椅从初始状态直接切换至自负重倾仰状态,锁定销能借助第一弹性件的弹力自动向外弹出,并从第一限位孔内脱离,从而使得锁定装置能自动切换至解锁状态,进一步提升双系统座椅状态切换操作的简便性。
15、进一步地,挤压部靠近锁定销的端面和/或锁定销靠近挤压部的端面倾斜设置,使得转动部带动挤压部做圆周运动并顶推锁定销时,锁定销能顺着上述端面的倾斜方向朝向第一连接部滑动。通过将挤压部和/或锁定销互相靠近的端面倾斜设置,结构简单,并且能实现将挤压部的圆周转动转换为锁定销沿水平方向的滑动。
16、进一步地,椅座支撑部和靠背支撑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作用于椅座支撑部和靠背支撑部,使得靠背支撑部始终具有朝向椅座支撑部转动的趋势。当双系统座椅从自负重倾状态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自适应撑腰状态下,所述靠背(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为0-15cm;自负重倾仰状态下,所述靠背(1)的倾仰角度为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之间设置有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具有可切换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所述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适应撑腰状态时,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相对固定;所述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负重倾仰状态时,所述锁定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所述靠背支撑部(4)可重新相对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10),所述靠背支撑部(4)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10),所述第一连接部(310)铰接于第二连接部(410),所述第一连接部(310)上沿左右朝向镂空设置有第一限位孔(311),所述第二连接部(410)上沿左右朝向镂空设置有第二限位孔(411);所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撑部(4)的前端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第二连接部(410),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10)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0)的左右两侧,两侧的所述转动部(530)分别铰接于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10);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挤压部(531),所述挤压部(531)设置于所述转动部(530)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410)的一侧;自适应撑腰状态下,所述转动部(530)向前转动,所述挤压部(531)随之转动并向内顶推所述锁定销(401),使得所述锁定销(401)向内滑动至同时卡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311)和所述第二限位孔(411),所述锁定装置进入锁定状态,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相对固定;自负重倾仰状态下,所述转动部(530)向后转动,所述挤压部(531)随之转动并避让所述锁定销(401),使得锁定销(401)向外滑动至脱离所述第一限位孔(311),所述锁定装置进入解锁状态,使得所述靠背支撑部(4)可重新相对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向下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孔(411)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402),所述第一弹性件(402)作用于所述锁定销(401),并使所述锁定销(401)始终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31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531)靠近所述锁定销(401)的端面和/或所述锁定销(401)靠近所述挤压部(531)的端面倾斜设置,使得所述转动部(530)带动挤压部(531)做圆周运动并顶推所述锁定销(401)时,所述锁定销(401)能顺着上述端面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10)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403),所述第二弹性件(403)的两端分别作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使得所述靠背支撑部(4)始终具有朝向所述椅座支撑部(3)转动的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撑部(4)包括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滑动支撑部(420)以及沿前后朝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支撑部(420)的滑动件(430),所述后支架(6)的底端铰接于所述滑动件(430);自负重倾仰状态下,所述滑动件(430)受到来自所述后支架(6)的压力并向前滑动,所述后支架(6)的底端被所述滑动件(430)带动并向前滑动,使得所述后支架(6)的顶端向后转动,并带动铰接于所述后支架(6)顶端的所述靠背(1)进一步向后倾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支撑部(420)上固定连接有档位调节件(440),所述滑动件(430)和所述档位调节件(440)之间设置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自适应撑腰状态下,所述靠背(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为0-15cm;自负重倾仰状态下,所述靠背(1)的倾仰角度为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之间设置有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具有可切换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所述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适应撑腰状态时,所述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相对固定;所述双系统座椅切换至自负重倾仰状态时,所述锁定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所述靠背支撑部(4)可重新相对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10),所述靠背支撑部(4)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10),所述第一连接部(310)铰接于第二连接部(410),所述第一连接部(310)上沿左右朝向镂空设置有第一限位孔(311),所述第二连接部(410)上沿左右朝向镂空设置有第二限位孔(411);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锁定销(401),所述锁定销(401)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311)和所述第二限位孔(411);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孔(311)连通所述第二限位孔(411),所述锁定销(401)滑动至同时卡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311)和所述第二限位孔(411)内,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410)无法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0)转动,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相对固定;解锁状态下,所述锁定销(401)滑动至避让所述第一限位孔(311)或所述第二限位孔(411),所述靠背支撑部(4)可重新相对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撑部(4)的前端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第二连接部(410),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10)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0)的左右两侧,两侧的所述转动部(530)分别铰接于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10);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挤压部(531),所述挤压部(531)设置于所述转动部(530)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410)的一侧;自适应撑腰状态下,所述转动部(530)向前转动,所述挤压部(531)随之转动并向内顶推所述锁定销(401),使得所述锁定销(401)向内滑动至同时卡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311)和所述第二限位孔(411),所述锁定装置进入锁定状态,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相对固定;自负重倾仰状态下,所述转动部(530)向后转动,所述挤压部(531)随之转动并避让所述锁定销(401),使得锁定销(401)向外滑动至脱离所述第一限位孔(311),所述锁定装置进入解锁状态,使得所述靠背支撑部(4)可重新相对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向下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孔(411)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402),所述第一弹性件(402)作用于所述锁定销(401),并使所述锁定销(401)始终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31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531)靠近所述锁定销(401)的端面和/或所述锁定销(401)靠近所述挤压部(531)的端面倾斜设置,使得所述转动部(530)带动挤压部(531)做圆周运动并顶推所述锁定销(401)时,所述锁定销(401)能顺着上述端面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10)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403),所述第二弹性件(403)的两端分别作用于所述椅座支撑部(3)和所述靠背支撑部(4),使得所述靠背支撑部(4)始终具有朝向所述椅座支撑部(3)转动的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撑部(4)包括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滑动支撑部(420)以及沿前后朝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支撑部(420)的滑动件(430),所述后支架(6)的底端铰接于所述滑动件(430);自负重倾仰状态下,所述滑动件(430)受到来自所述后支架(6)的压力并向前滑动,所述后支架(6)的底端被所述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龙飞,潘文原,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吉舒宜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