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涉及干冷器领域,包括若干散热设备;散热设备包括底座、底板、前板、后板、顶板、两个间壁式散热器和风机;顶板上设有通风口;风机位于通风口上方;两个间壁式散热器分别位于顶板的左右两侧;顶板、底板、前板和后板均与间壁式散热器可拆卸固定;全部散热设备沿前后方向紧密排布;还包括两个进液总管和两个出液总管;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于散热设备的左右两侧均有设置;间壁式散热器包括芯体、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与相邻的进液总管连通;下封头与相邻的出液总管连通。本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由于盘管一体,当盘管受外界因素损坏时,则整个干冷器无法使用的问题,实现提高干冷器的抗风险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干冷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
技术介绍
1、干冷器,即干式冷却器,其通过管内走液体,管外走自然风来冷却管内液体,以降低管内液体温度,来达到冷却的目的。
2、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21299777.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框架式干冷器,其包括铝型材框架;设置于铝型材框架内的盘管,盘管呈v形设置于铝型材框架内,盘管沿铝型材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放置;设置于铝型材框架顶部的风机,风机位于盘管上方;盘管包括翅片以及与换热工质循环系统连接的换热工质进管和换热工质出管,换热工质进管及换热工质出管分别通过u形连接管与翅片内连通,换热工质进管和换热工质出管上分别设置有外接管,外接管端部设置有连接法兰,外接管通过连接法兰与并柜连接管相连。该专利通过令盘管呈v形设置于铝型材框架内,相较于令盘管与干冷器风向垂直设置,v形设置扩大了盘管的体积,可以在同一时间与空气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3、但是在使用该专利提供的干冷器的过程中,由于盘管结构一体,盘管长度根据干冷器尺寸改变调整,仅通过一处换热工质进管及换热工质出管连通翅片,若盘管受外界因素损坏,则整个干冷器无法继续使用,该干冷器抗风险能力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由于盘管一体,当盘管受外界因素损坏时,则整个干冷器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实现提高干冷器的抗风险能力。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
p>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包括若干散热设备;4、所述散热设备包括底座、底板、前板、后板、顶板、两个间壁式散热器和风机;所述底板水平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竖直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顶板水平设置,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相固定;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风机抽取内部空气的通风口;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上方;两个所述间壁式散热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均与所述间壁式散热器可拆卸固定;
5、全部所述散热设备沿前后方向紧密排布;
6、还包括用于运输冷却液的两个进液总管和两个出液总管;两个所述进液总管分别位于所述散热设备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出液总管分别位于所述散热设备的左右两侧;
7、所述间壁式散热器包括芯体、上封头和下封头;所述上封头固定于所述芯体的顶部;所述下封头固定于所述芯体的底部;所述上封头与其相邻的所述进液总管相连通;所述下封头与其相邻的所述出液总管相连通。
8、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优选地,左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顶部相较于底部向左侧倾斜设置;右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顶部相较于底部向右侧倾斜设置;两个所述间壁式散热器呈v形设置。
9、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优选地,所述进液总管位于所述出液总管上方。
10、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优选地,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承接件;所述承接件包括前后无侧壁的槽体、左垫板、左挡板、右垫板和右挡板;所述槽体的左侧壁顶部与所述左垫板的右侧连接固定,所述左垫板的左侧与所述左挡板垂直固定;所述左垫板斜向所述底板设置;所述槽体的右侧壁顶部与所述右垫板的左侧连接固定,所述右垫板的右侧与所述右挡板垂直固定;所述右垫板斜向所述底板设置;
11、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的底部与所述槽体的底部上表面以及左右侧壁相固定;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紧贴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的侧边设置;左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底部垂直放置于所述左垫板上,并与所述左挡板相接触;右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底部垂直放置于所述右垫板上,并与所述右挡板相接触;
12、所述底座包括四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四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底座的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和右下方;位于左上方和左下方的所述支撑杆与左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相固定;位于右上方和右下方的所述支撑杆与右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相固定。
13、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优选地,全部所述散热设备的所述底座可以拼接合并。
14、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优选地,所述间壁式散热器为板翅式散热器或管带式散热器其中的一种。
15、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16、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设置有若干散热设备,全部散热设备沿前后方向紧密排布,散热设备包括两个间壁式散热器,两个间壁式散热器位于散热设备的左右两侧,间壁式散热器包括芯体、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与其相邻的进液总管相连通,下封头与其相邻的出液总管相连通;数据中心的出水端连通进液总管,进液总管中的冷却液分别进入多个散热设备中的间壁式散热器进行散热,通过多个独立的散热设备对从进液总管进入间壁式散热器中的冷却液分离散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铝型材框架延长,从而实现干冷器尺寸的改变调整,将多个散热设备组装为干冷器更便于管理、组装和运输,便于临时添加更多散热设备以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且当散热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有效避免影响干冷器整体的散热效果;同时,顶板、底板、前板和后板均与间壁式散热器可拆卸固定;若间壁式散热器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拆卸该故障的间壁式散热器,并封闭进液总管与间壁式散热器的连接通道以及出液总管与间壁式散热器的连接通道,且该故障的间壁式散热器不会影响其他正在工作中的散热设备,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盘管结构一体化,盘管长度根据干冷器尺寸改变调整,其仅通过一处换热工质进管及换热工质出管连通翅片,若盘管中的翅片、换热工质进管或换热工质出管受外界因素损坏,则整个干冷器无法继续使用;通过设置多个散热设备,在散热设备上设置可拆卸的间壁式散热器,且每个间壁式散热器均与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独立连接,可以提高干冷器的抗风险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散热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左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顶部相较于底部向左侧倾斜设置;右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顶部相较于底部向右侧倾斜设置;两个所述间壁式散热器呈V形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总管位于所述出液总管上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承接件;所述承接件包括前后无侧壁的槽体、左垫板、左挡板、右垫板和右挡板;所述槽体的左侧壁顶部与所述左垫板的右侧连接固定,所述左垫板的左侧与所述左挡板垂直固定;所述左垫板斜向所述底板设置;所述槽体的右侧壁顶部与所述右垫板的左侧连接固定,所述右垫板的右侧与所述右挡板垂直固定;所述右垫板斜向所述底板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散热设备的所述底座可以拼接合并。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壁式散热器为板翅式散热器或管带式散热器其中的一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散热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左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顶部相较于底部向左侧倾斜设置;右侧的所述间壁式散热器的顶部相较于底部向右侧倾斜设置;两个所述间壁式散热器呈v形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总管位于所述出液总管上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的数据中心干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承接件;所述承接件包括前后无侧壁的槽体、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荣飞,凌光,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宏盛换热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